沧月傲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等下面的军官们回答,马铮就说出了答案:“日军之所以能吊打中国,甚至于还能在几十年前击溃沙俄,靠的并不是这些武器装备,而是其高程度的系统化水平。”
“日军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因工业水平落后于美英苏等国,眼下其军工生重心放在飞机、舰艇方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地面装备则放在次要发展位置,陆军武器的质量相对于中国军队也没有绝对优势。数量少于中国军队的日本陆军能用性能并不绝对占优势的装备在中国横行,重要原因在于其系统化程度高。”
“发达工业国家军队装备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系统配套、标准化强。日本从明治维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军事工业,装备基本是自产。与中国军队在武器方面自制力差,外购也混乱无序相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中国国内各派军阀分头购械,仅枪支便来自十几个国家,战时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还受制于出售国能否及时供应弹药。当时日军的枪械性能虽不占优势,却因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而便于组织火力,而且能保障弹药供应。”
“近代特别是一战以来的武器对抗,除了单项性能对比外,还需要武器配置按作战要求力争达成最优化。日本作为一个实现了近代系统工业化的工业国,在侵华战争前已基本跟上国际战争水平的要求,从而对军队装备进行配置,在陆海军之间、航空兵与地面部队及舰艇之间、陆军的步、炮、骑、装甲兵之间的武器使用能达成有机结合,战时有较好的火力协同。从这点上说,日军在武器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远强于当时的中国军队。”
接着马铮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日军的强大还在于其素质和训练,一句话,普遍受过基础教育的日本兵在受到长时间严格训练后,对技术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中国士兵。”
“德川幕府末年的日本,识字率就相当高,据统计当时的日本人,男子有45识字,女子有15识字。到明治维新大兴教育之后,1872年,日本公布《学制令》,到35年之后的1907年,日本的小学就学率达到9783,基本做到了小学教育的普及。”
“受到过基本教育的兵源基础之上,日军的训练也相当严格。据昭和十五年日军颁发的《步兵操典》规定,步兵单兵及大队以下步兵分队训练的内容非常的丰富。眼下关东军参战的士兵,从训练上大体上要接受将近三年的军事训练。”
“前5个月是新兵集训,训练课目包括队列、刺杀、射击及拉练。在这期间最少要有一次在严冬条件下的五天野营拉练,训练士兵严寒耐力及夜间应战能力。接下来2个月是常规单兵综合素质训练,强调小队、中队一级作战协调。在这期间每天必须有30公里以上行军耐力训练。并由教官掌握其中强行军比例,但不得低于每日5公里的强行军。”
“新兵在转入小队、中队级协同战术训练时,大都加入该部队老兵的“私货”。这些“私货”练起来都很苦,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枪长瞄,打夜间100米外香火头,避弹奔跑及针对避弹奔跑的射击方法,狙击与反狙击术,突发情况下防守与反击的动作等,都是在战场上非常实用的技术。”
“再接下来的1个月是中队、大队级作战训练。新兵从这个月开始接受野战射击训练,游泳训练及强化刺杀训练。除此之外,另有每天40公里的行军。”
“再后来,各部队就是搞大队、联队级作战协同,高级技战术动作及火线机动。经此训练,大部分的日本普通士兵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单兵作战技能。”
随后马铮继续说道:“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以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训练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每年用于训练的步兵子弹则为1800发。在这种严格要求和训练条件下,日军射击水平普遍较高,通常每个中队优秀射手占到三分之一左右。所以我给日本军队军事素质的评价是:装备一般,战术水平还算不错,单兵射击技术极佳。”
“相比而言,我们中国就差远了,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各个地方部队,士兵不是靠骗就是靠拉壮丁,大多数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有钱有势的谁来当兵?再加上训练等其它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我们的战斗力远远比不上小鬼子!”
“但是,这并不等于日本鬼子就是天下无的了,就是不可战胜的了!接下来我们就讲讲,如何战胜日本鬼子”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参加军官培训的这些精英每天都要进行半天的文化和谋略方面的学习,与此同时,则是进行战术指挥方面的学习。
除了教他们怎么打鬼子,马铮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日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他一次次将日军摆到台面上,当着所有人的面进行剖析!
他要让麾下的这些年轻的军官们认清楚自己的对手,让他们真正的做到知己知彼!
在剖析日军的时候,马铮尽量用客观公正的眼光和态度来描述日军,不黑不吹!
他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青年军官们认清楚自己的对手,更需要他们将这样的作战态度传承到下面的部队,让每一个士兵都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敌人。
眼下铁血团的士兵们大致分为三种心理,第一种就是那些跟着马铮打了两年的老兵,由于在马铮的指挥下败少胜多,所以在他们眼里日本鬼子并不可怕,甚至于有点蠢有点笨,两个字形容一下——飘了!
第二种是那些新招募的新兵蛋子,他们对于日军一无所知,所有的了解都是道听途说,所以无知无畏,也觉得小鬼子并不可怕。
第三种是那些转化过来的的伪军,由于和日军接触的时间长,对日军可谓是相当的了解,所以在他们心里日军是强大到了极致,完全不可战胜。
然而不管是那一种心态,都不是马铮想要的。
就说第一种,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为了维护自我意识和心里平衡,人类的记忆会主动地对以记忆进行修改、扭曲。
对破坏心理平衡、造成自我否定的部分进行遗忘、改造、合理化的处理而对增加自豪感、自信心的荣誉、成功,则加强记忆,甚至夸饰、虚构。
更重要的,这一切,往往是生物本能的无意识行为。
个人如此,族群如此,大到国民群体,也是如此。
比如后世关于这场国运之战的记忆就曾出现过偏差,一方面是全民抗战的伟大,另一面却是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的屈辱与苦难。也正因为其屈辱与苦难的一面,有太多让这个民族的每一员不愿提起和想起的东西。
然而几十年后,国民记忆中的抗日战争却变了样。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民众的心理逐渐发生着改变,更愿意回忆起那些曾经光荣的、强大的、意气风发的内容,这也符合崛起中国的向上气氛。
于是,记忆也在逐渐向这方向扭曲。
抗日神剧的出现是这种扭曲的典型体现,在这些收视率颇高,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剧里,要么神功盖世的“中国人民”玩弄日军如虐/杀蚂蚁,一个中国人轻松灭掉成片的日军。
要么日军愚蠢猥琐,无能弱智,被普通中国百姓愚弄于鼓掌之间。
如果说抗日神剧是一种极端典型的话,那么越来越多对抗日战争“温情脉脉”的描述是另一种体现方式。
在这些描述中,中国军队无论属于哪方势力,都是英勇善战的;各地军阀都是深明大义尽忠报国的;作战战果都是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巨大;“老兵”的回忆总是英勇无畏的……
看完之后让人感到:这居然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了八年,而不是中国远征日本了八年,真是世间的奇闻。
但是真正的战争却绝不是这样的,当我们触摸那些抗战亲历者的记忆,上至领袖将军,下至士兵百姓,对此的记忆却是如此辛酸。
真正的抗战,中国很弱小,日本很强大,为了抵抗他们的侵略,中国军民付出了高出对手数倍的惨痛代价。
期间有各种失败,有汉奸叛徒,有勾心斗角……只能各种的屈辱,不堪和惨痛。
马铮觉得自己麾下的部队不能飘,必须正视自己的对手,无畏但不能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