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1005水师抵达【1 / 3】

平行空间来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为何明朝会用边墙和长城称呼后世人眼中的“万里长城”,其实是因为此时的所谓“明长城”和后世人眼中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形象。

后世人看到的长城是经过包砖的城墙,而此时大部分长城却是夯土,外面并未包砖,只有蓟镇等少数长城段这样建造,其实就是一段土墙。

虽然是土墙,可也不是一般的土,都是按照城墙的制造工艺制造的夯土。

夯土其实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先堆砌大量泥土,然后用石碾或者石杵进行反复捶打夯实,而是有专门的模具,把泥土捶打成紧密粘牢的泥砖。

夯土用的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当地有黄土就选择黄土,若是红土也可以选择红土,因地制宜。

取土后还会添加一些如粗砂、石灰块、粘土这样的东西,倒入泥砖模中制成泥砖。

这样的泥砖,内部非常紧凑,即便是水泡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渗透,也只有岁月才会成为破坏他们的利器,在日晒雨淋风吹经过若干年后才会逐渐老化。

泥砖成形后才会进行拼接,拼接过程中还会使用古代的水泥,也就是用糯米汁加上生石灰等原料制成灰浆填缝,让泥块的粘接更加牢固。

土墙出来后,若是要在外面包砖,也会用这种灰浆填缝,增加砖块之间的粘接牢固性。

这样的制作,可以让城墙屹立数百年而不倒,如果没有外力破坏的情况下。

明朝的长城,大多就是这样一点点建造起来的,可以说非常耗时耗力。

另外,古代烧砖也不简单,成本也不低,需要取土和采购大量燃料,非常耗费钱财。

所以大明一开始就只是选择制造一道土墙,分隔大明和蒙古的疆域,仅仅在一些关口才会在土墙外包砖,既好看也更利于城墙长久的保护。

毕竟,一座城郭可不是只用很短的时间,那都是千百年形成的交通要冲,自然需要更加严密的防守。

大明建国之初国力强大,拥有大量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军士,自然不需要长城保护自己。

那时候的大明,不对外主动出兵就已经侥天之幸了。

只是随着永乐时代的结束,大明国力开始衰退,军事实力下降,才开始建造边墙。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明廷更加重视边墙,此后开始向边关拨银修缮城墙,其实就是在原有土墙之外开始包砖,同时也重修一些毁坏的城墙。

毕竟,在一些地势险要的地方,难免也存在一些豆腐渣工程。

或许未必是工匠偷工减料,而是因为实在没办法。

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前些年,朝廷自然是紧着京师周围来,所以蓟镇长城是最早拨银修缮的,之后是宣府,现在轮到大同了。

只不过,现在魏广德觉得似乎完全没有必要继续这样耗费银钱的工程了。

大明本来财政就捉襟见肘,还花钱砸什么未来工程。

既然都和蒙古人和议了,战争风险已经大幅减轻,与其拨出大笔银子修边墙,还不如用这笔银子再砸出一支万人军团。

军队是活的,可以四处机动,哪里有危险就可以调派到那里。

而城墙就在这里,其实很容易被人攻克。

在魏广德看来,边墙是真没必要修筑,险要地段只需要建造敌台,驻扎少量军卒即可防御兼之传递烽火就够了。

既然是险要地段,自然是道路不畅,这样的地方一般不适合大兵团机动,来的不过就是少量敌军。

这种程度的威胁,其实在可控范围内。

只要烽火传出,周边镇堡的明军完全是可以抵抗的。

至于其他比较重要的通道,其实每次给蒙古人也制造不出多大的麻烦,只不过他们没法阻止烽火燃起,把他们到来的消息传递出去。

说到底,长城作用不大,除了烽火台还有用外,是真的没什么用处。

难走的地方,人家根本就不会考虑。

想到这里,魏广德把这份奏疏放到一边,他不打算马上批复,即便这是给马芳送银子的奏疏。

敌台这些墩子,地方上就可以拨款修建,哪里需要朝廷拨付。

这笔银子,加上本来就要拨给大同的军饷,应该足够让大同组建一支万人军团了,还能保持住战力。

魏广德继续处理其他奏疏,而此时淮安靠海的码头上,远望大海,海平线上出现片片白帆,很快就连成一片。

海边卫所的军卒发现异常,立即敲响警报的锣声。

这些年,淮安府,或者说福建以北沿海府县,已经多年不曾出现倭寇。

在施行海禁的大明,海面上是不应该出现大量白帆的。

不过等守御千户所的千户带着人上到望塔,看到远处大队海船正在向下面码头靠拢后,只是观察片刻就马上叫哨兵停止了敲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