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5章 第15章【2 / 2】

秃头数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封德彝本是降唐的隋朝旧臣,为人智略过人但却有阴险狡猾的一面。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任中书令,执掌机要大权,曾多次随李世民征讨,李世民对他恩宠有加。在太子和秦王的倾轧中,他不时献策李世民,李世民以为忠于自己,前后赏赐以万计。但他也受到太子的重金收买。他表面脚踏两只船,骨子里实际倾向李建成。此时,封德彝在外暗中配合李元吉和妃嫔们活动。当李渊征求废立太子的意见时,他认为坚决不可。在内外两股势力的夹攻下,于是,高祖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又使李建成回去驻守京城。李渊只是轻描淡写地责备他兄弟不和,而归责任于太子中允王珪、天策兵曹参军杜淹以及左卫率韦挺三人身上。事后三人被流放到嶲州。

七月,宁州(今甘肃宁县)被杨文干攻陷。但李世民大军一到,其党羽便四处溃逃。五日,杨文干被部下所杀,宇文颖也被擒斩首。可是另立李世民为太子之事,李渊已不再提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初十,原州受突厥侵犯,高祖派遣宁州刺史鹿大师前去援救,杨师道被派去奔赴大木根山。十二日,突厥侵犯陇州,护军尉迟敬德前去迎击突厥。突厥十五日攻阴盘,二十一日攻并州,关中安全频频受到危胁。二十六日李渊忙回长安商议对策。有人劝李渊说:“因为子女金帛都在长安,所以突厥才接连攻扰关中。若烧毁长安迁都远处,突厥之患自然就烟消云散。”李渊同意这一看法,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被派出逾南山至樊、邓等地寻找新都地点。李建成、李元吉、裴寂顺旨赞同,虽知不可,但萧瑀等人也不敢谏阻。

这时,秦王李世民劝谏说:“戎狄造成的祸事,从古时起就经常发生。陛下凭着自己的圣明英武,开创大唐王朝,统辖着中国的领土,拥兵百万,所向无敌,怎么能够因有胡人搅扰边境,就想迁都躲避呢?这会在全国上下留下羞辱,使后世讥笑陛下。那霍去病不过是汉朝的一员将领,尚且决心消灭匈奴,何况您还封我为王呢!希望皇上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把绳索套在颉利的脖子上,把他制服。假如不能获得成功,再迁徙都城,也为时不晚。”高祖说:“好。”于是,高祖不再迁徙都城。李建成与妃嫔因而向高祖共同诬陷李世民说:“虽然多次遭到突厥的进攻,但并无大碍,并且他们只要得到财物就会撤军。秦王表面上假托抵御突厥的名义,实际上是通过此事独掌军权,成就他篡夺帝位的阴谋罢了!”

(5)太子得势

李建成和李元吉加紧谋害李世民的活动。一次,李渊到城南打猎,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随从。李渊令他们比赛射骑,李建成有匹胡马,体肥壮、性暴烈而喜蹶,他把这匹马牵给李世民说:“此乃良马,能腾跃几丈。你技艺高超,骑骑看。”李世民明知太子心怀鬼胎,但身经百战的他,有何惧怕?闻听此言,一跃上马追逐野鹿。果然在奔驰中马突然扑地而卧;但在马扑地之前,李世民已腾身离鞍,跃立于数步之外;马刚站起,他又翻身而上。一连三次,没伤他一根毫毛。李世民对宇文士及说:“想用这种手段害死我,可死生有命,暗算岂能左右。”李建成知后,心中暗恨,唆使妃嫔们向李渊诋毁道:“秦王自称有天命,要称天下之主。”李渊听罢大怒,先召李建成、李元吉询问,然后召来李世民大肆训斥道:“天子自有天命,靠智力强求是无力回天的,你谋取帝位的心也太急了吧!”李世民大惊,免冠叩头,连称冤枉,请求将这事交司法衙门审问清楚。李渊怒气冲冲,正巧此时突厥入侵,才改容安慰李世民,叫他冠带整齐,共商对策。闰七月二十五日,诏令李世民、李元吉率兵出豳州抵御突厥。此后,每有寇盗,就令李世民征讨;国家安定之后,对李世民的猜忌却总是更加严重了。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深知和东宫集团的斗争已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洛阳是形胜之地,必须牢固占有作为自己根基,以防政变时的不测事件。所以就让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派秦王手下车骑将军荥阳人张亮率五保等亲信一千多人前往洛阳,暗中结交山东的豪杰,等待时势的变化,拿出大量的金银布帛,任凭他们使用。李元吉告发张亮,张亮被交付法官考察验证。但是张亮始终不发一言,朝廷无奈便释放了他,让他返回了洛阳。

李建成召李世民夜宴,在酒里下了毒。李世民不知,饮酒中毒,吐血数升。李渊得信前来探望,试图采取平衡的办法使三子不至骨肉相残。于是写敕给李建成说:“秦王素来不善于饮酒,以后不准与他饮酒。”高祖因此对李世民说:“首先提出反隋策略,消灭国内的敌人,都是你的功劳。我准备将你立为继承人,你却不愿接受。李建成年纪最大,作为继承人,为时已久,我也不能将他废除。我看你们兄弟似乎难以相容,同处京城,必定要发生纷争,我决定派你返回行台,让你留居洛阳,陕州以东都由你主持。我还要让你设置天子的旌旗,仿效汉梁孝王。”李世民哭泣着,不愿意远离高祖,表示推辞。高祖说:“天下一家。东都和西都两地,不算太远,只要我想念你,就可动身前去,你不用烦恼悲伤。”

李世民刚要走,李建成、李元吉商议道:“秦王如到洛阳,有了土地军队,想控制就困难了。留他在长安,除掉很容易。”就密令数人上奏,说:“秦王的谋臣都是山东人,让他们去洛阳他们肯定如鱼得水不愿再回来了。”又托近幸大臣从中劝阻。结果李渊又改变了主意,此事不再提及。

争夺皇位继承权使兄弟三人走到不共戴天的地步,宰相陈叔达为防止高祖贬黜李世民,力谏道:“秦王对建立大唐天下有赫赫战功,不可贬黜。而且他的性格刚烈,若加压抑,恐怕他身体难以承受,一旦得了不治之疾,皇上悔之晚矣。”李渊觉得有理,打消原来的念头。李元吉还上奏请杀秦王,李渊问:“他有平定天下战功,没有什么谋反罪证,以什么理由杀他?”李元吉道:“他初平定东都时,观望不回。散钱帛网罗私人势力,这不是谋反吗!当你想要他死,理由是很轻易就可以找到的。”李渊难以勾销父子之情,没有答应。

李渊倾向东宫,形势对李世民愈来愈不利。秦王府所属的官员都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事已至此,一旦发生祸患岂只是秦王府!实际上国家的存亡都成问题。应采取周公平定管叔与蔡叔的行动,以安定国家宗室。存亡的枢机,就在今天!”长孙无忌说:“我有这一想法已经很久了,可一直没胆量说出来。你说的这一番话,正好符合我的心愿。我定会禀报秦王。”于是,长孙无忌进去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传召房玄龄计议此事,房玄龄说:“大王神功盖世,应为天子。如今大王心怀忧虑戒惧,但不知现在正是天助您时。请您不要再举棋不定了!”于是,房玄龄与秦王府属杜如晦共同劝说李世民诛杀太子、齐王。但世民一时还下不了决心。

东宫集团也在紧张策划着。秦王府拥有许多勇猛的将领,李建成与李元吉准备诱为己用,便暗中赠送金银器物给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并且写书信招引他说:“希望您能够屈驾眷顾,以便加深我们的交情。”尉迟敬德推辞说:“我本来只是一介小民,遭遇了隋末的战乱,长期沦落在抗拒朝廷的逆境,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秦王赐我再生的恩泽,今为秦王府官,只能尽忠秦王,不敢对秦王怀有二心。如只因贪图财利而忘掉忠义,殿下要我这种人又有何用处呢!”李建成大怒,断绝同他的往来。尉迟敬德把此事告诉了李世民。不久,李元吉指使勇士想夜间杀死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得知以后,将所有的门户都层层打开,自己却泰然地躺在床上,刺客到他的院子多次,而最终还是未敢进屋动手刺杀。谋刺一招不行,李元吉又诬告敬德谋反。李渊令逮捕审讯,竟定成死罪,幸亏李世民据理力争,才使他逃过此劫。接着,李建成、李元吉又想收买秦王府右二护军段志玄,段志玄也不为之动心,暗将此事禀告了李世民。因此尽管太子集团不断对李世民手下重臣进行收买,却结果很难成功。

李建成为了瓦解秦王集团,剪除李世民的羽翼,诋毁秦王府左一马军总管程咬金,远调他为康州刺史。程咬金拒不赴任,劝李世民早做打算。

秦王府党羽接连被调被逐,形势逼人。李世民只剩下亲信长孙无忌还在秦王府中,以及秦王府外的其舅父高士廉,右侯车骑将军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人。他们日夜地劝说李世民诛讨太子、齐王,李世民犹豫不决。后来,李世民向灵州大都督李靖以及行军总管李世勣问计,都得到严辞拒绝,不肯参与。两人都看到秦王集团处于劣势,难料事变结局。

(6)激战玄武门

在这关键时刻,关中又受突厥侵扰,数万骑兵入塞后围攻乌城,李建成立即推荐李元吉督帅诸军北征。李渊同意了他的建议,命李元吉率右武卫大将军罗艺、天纪将军张公瑾等救乌城。这正是削弱秦府势力的良机,李元吉还要求将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及秦府所有的军事力量归自己调遣。李建成与李元吉私下里商议:当他和李世民一起到昆明饯行时,要安排伏兵,将秦王刺杀,谎称秦王暴病而死;然后再坑杀尉迟敬德等秦府猛将。李建成还答应自己即帝位后,让李元吉做皇太弟。不料王晊得知此阴谋后秘密报告了李世民。

王晊是东宫的低级官员,任东宫率更丞,暗中已被李世民收买。玄武门亡变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常何,此人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随李建成平定刘黑闼第二次起兵,因此被建成收为部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调入京城守卫宫城北门即玄武门。玄武门是进入禁内的必经之路,是政变的必争之地。常何也被李世民收买了。此外,屯守玄武门的将领敬君弘、吕世衡也被收买,成为秦府死党。李世民主要收买李建成手下的次要人物,因为这些人既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一方面容易达到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发挥内应的功用。特别是他精心收买的驻守玄武门的禁卫军将领,在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李世民的势力和地位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最后能诛杀太子,这一策略起了关键作用。

听了王的密告,李世民忙召集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议。长孙无忌等人劝说李世民设法在事发以前对付他们。李世民叹息着说:“骨肉兄弟相残,自古以来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我诚然知道祸事就要来临,但我准备在祸事发动以后,再以正义的名义声讨二人,这不也是可以的吗!”尉迟敬德说:“人之常情,又有谁愿意去死?但是大家都誓死拥护大王,这是天意。祸患就要发生,大王却仍旧安然处之,不为此事担忧。即使大王看轻自身,又如何对得起宗庙社稷呢!如果大王不肯接纳臣下的建议,我就打算隐居野外了。我是不能留在大王身边,任人宰割的!”长孙无忌说:“假如大王不肯听从尉迟敬德的主张,事情便无法成功。尉迟敬德等人必定不会再追随大王,我也应离开大王,不能够再侍奉大王了!”李世民说:“我讲的这些意见并不能完全舍弃,还是再商量一下,仔细考虑吧!”尉迟敬德说:“现在大王处理事情摇摆不定,这是不明智的。面临危难,不能决断,这最终会坏事的。况且,大王平时蓄养的勇士全都整装以待,一触即发,怎么能制止得住呢?”

生死攸关,李世民又访问秦府其他幕僚的意见。大家都说:“齐王生性暴虐,将来也决不会顺从他的长兄。听说,薛实曾对他讲,‘大王之名,合起来恰成唐字,最终要成为天子’。齐王听后高兴地说:‘只要能把秦王除掉,夺取江山易如反掌。’他和太子谋乱未成,就有取代之心,像这种狼子野心的人,没有什么下不了手的。若两人阴谋得逞,大唐的社稷就不保了。凭您的贤德才能,杀二人如拾草芥,为何要拘泥匹夫之节,而不顾江山社稷呢!”李世民仍然没有做出决定。大家说:“大王认为虞舜如何?”李世民说:“是圣人。”大家说:“如果虞舜在疏浚水井的时候没有躲过父亲与哥哥在上面填土的毒手,如果他在涂饰粮仓的时候没有逃过父亲和哥哥在下面放火的毒手,又如何能够使自己恩泽遍及天下,法度流传后世呢!所以,虞舜忍受父亲用棍棒笞打时,虞舜心里所想的大事大概就是被父亲用大棍棒笞时逃走了。”李世民仍然感到没有把握取胜,就命人取来龟甲,以卜凶吉。正好幕僚张公谨进来,见此情景,抓起龟甲扔到地上,说:“卜是用来解决疑惑的,而今天之事已不再令人迷惑,还用来卜什么呢!难道说卜后不吉利就罢手不成!”这时,李世民才终于下了立即政变的决心。

长孙无忌秘密地把房玄龄等人召来,房玄龄等人说:“皇上下敕书是不允许我们大家再侍奉秦王。如果我们如今私下去谒见秦王,必定要因此而被降罪致死,因为如此我们不敢接受秦王的教令。”李世民生气地对尉迟敬德说:“难道房玄龄与杜如晦要背叛我吗!”他交给尉迟敬德佩刀说:“您去察看一下,如果他们不愿意来,您可以砍下他们的头颅。”尉迟敬德前去,与长孙无忌一起暗示房玄龄等人说:“秦王已经决定采取行动,你们最好赶紧前去共同计议大事。”于是房玄龄与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一同进入秦王府。尉迟敬德则绕道返回。房玄龄、杜如晦面见世民后,随即制定了周密的政变计划。

六月初三,李世民突然密奏李建成、李元吉□□后宫,并说:“我没有做对不起他们的事,可他们却要谋害我,我如含冤而死,永离君亲,魂归地下,实在死不瞑目。”李渊看罢奏章,大惊失色,半晌才说:“明日朝会当面审问,你要来与建成、元吉对质。”初四,李世民事先部署妥当,亲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张公谨、侯君集、公孙武达、刘师立、杜君绰、独孤彦云、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在玄武门内伏兵。不料,张婕妤暗中得知了李世民上表的大意,忙告诉了李建成。李元吉被李建成叫来商议此事,李元吉说:“我们应当统率好各自的军队,假称有病,避免和李世民相见,以便见机行事。”李建成说:“军队的防备已很严密了,你我应当亲自入朝看个究竟。”于是,二人一起入朝,向玄武门走来。当时,李渊召来了裴寂、萧瑀、封德彝、陈叔达、窦诞、宇文士及、颜师古等,准备会审,查清真假。

李建成、李元吉行至临湖殿,感觉情况不正常,立即拨马掉头,东归宫、府。李世民突然出现,在背后大声呼喊着追赶。李元吉回头张弓就射,情势危急之下总是无法拉满弓,连射三箭不中,李世民突发一箭先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率七十骑兵赶到,乱箭齐发,李元吉被射下马,逃入园林。李世民跃马向前,紧紧跟随,不料马被树枝所挂,人重重摔在地上,李元吉见状,夺过李世民手中弓要扼杀他。尉迟敬德飞马前来救李世民,李元吉慌忙弃了李世民,向宫内逃去。尉迟敬德纵马追杀,背后一箭射死。李建成死时三十八岁,李元吉仅二十四岁。东宫将军薛万彻、冯立和齐府亲将谢叔方闻听李建成死,要为他报仇,率东宫、齐府精兵两千急驰玄武门。力量超群的张公谨,独闭城门挡住来兵。东宫、齐府拼死猛攻。驻守玄武门的宿卫将领敬君弘也挺身而出,有的亲信制止道:“事情结局如何尚不明朗,不如静观变化,等军队集中以后再战不迟。”君弘不从,与中朗将吕世衡大呼而进,寡难抵众,战死沙场,形势险恶。李世民在玄武门,急忙将秦府中的将士带入宫支援。李世民妻长孙氏亲□□勉,将士们斗志高昂。高士廉甚至将狱中囚犯放出,授给兵甲,编入军队,迅速赶到芳林门,打算与秦王府兵联手。秦府兵、玄武门宿卫军和东宫、齐府兵激战多时,不分胜负。薛万彻要进攻秦王府。秦府空虚,临战的秦府将士大为惊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首级示众。宫、府兵全体将士都知主人已死,纷纷逃亡。薛万彻带数十骑逃入终南山。因为斩了敬君弘等,这时冯立对随从将士说:“总算报了太子知遇之恩。”

玄武门刀兵相见,激战之时,李渊和应诏来会审的大臣们正在太极宫中的海池内泛舟。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敬德手握长矛,身披铠甲径直来到高祖所在之处。高祖极为震惊,便问他:“你为何这般打扮,出了什么事?”尉迟敬德回答说:“由于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诛杀了他们。秦王恐怕惊动陛下,将我派来担任警卫。”高祖对裴寂等人说:“怎么会这样呢?你们认为应当如何呢?”陈叔达和萧瑀说:“李建成与李元吉原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反隋,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对秦王功勋大、威望高十分嫉妒,才发生了今天的事情。如今,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他的功绩布满天下,人们都诚心归附于他。如果陛下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交给他国家大事,就不会再发生事端了。”高祖说:“好!这也是我的想法。”当时秦王府的兵马和宿卫军与东宫和齐王府的亲信交战还未停止,尉迟敬德请求高祖命令各军都接受秦王的处置,高祖接受了建议,妥善安置了人马。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由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战事才得以停止。高祖又让黄门侍郎裴矩开导东宫和各位将士,将士们便都纷纷溃散。

李渊召见李世民,安抚道:“由于建成频频诋毁,我几乎像曾母投杼,不能分辨真假,实在委屈你了。”李世民跪地痛哭了许久。

接着,李世民把李建成、李元吉之后都以谋反者家属而坐诛,并除去皇室原籍。当时李世民未即位,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相杀只是兄弟间的恩怨,不属谋反罪,但唐高祖坐视众孙以反律株连而不能相救,说明秦王威势之大,李渊也自身难保。

(7)李世民主政

当年,李建成同意李元吉在自己即位后封他为皇太弟,所以李元吉为李建成尽死效力。李世民手下打算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百多名亲信全部诛除,并且抄家,将他们所有家产充公。尉迟敬德再三争辩说:“罪过都在两个元凶身上,他们的死已经是对他们的处罚。假如还要牵连他们的党羽,就不是要国家稳定的做法了!”于是各位将领停止追杀党羽。当天,高祖颁诏赦免天下罪囚,只是不肯放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叛逆的罪名,对其余的党羽全部不加追究。同时把国家一般行政事务的处理权交给了秦王。

五日,冯立到李世民那里自首请罪。李世民责问他道:“你在东宫挑拨离间,离析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此罪一;昨日又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此罪二。如此罪责,怎能饶你一死?”答道:“我侍奉主人,就应一片忠心。任职之日,无所畏惧。”李世民听其言后大为感动,表情由阴转晴,并安慰一番,令冯立大为感激,决心效忠李世民。谢叔方也到秦府请罪。经秦王数次派人晓谕,薛万彻才敢出来。李世民说这些人都忠于职守,对他们都不再追究。

初七,李世民被唐高祖立为皇太子,还颁布诏书说:“自即日起国家的行政、军事等大权都交付太子处理。事后报告朕即可。”李世民实际开始执掌了国家大权。十二日,原秦王府重要文武官员加官晋级,组成新的东宫班子: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杜如晦为左庶子,房玄龄、高士廉为右庶子,尉迟敬德为左卫率,程咬金为右卫率,褚亮为舍人,虞世南为中舍人,姚思廉为太子洗马。并赐给尉迟敬德齐王府所有的金玉器物。

李世民是个眼光长远、胸怀宽阔的政治家,在即太子位后,对原东宫集团的文武人才,尽力争取,为自己效力。太子洗马魏征经常劝告太子李建成趁早除掉秦王,李建成被诛杀以后,李世民便传召魏征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呢?”大家都为他担惊受怕,魏征却面不改色地回答说:“如果已故去的太子早点听从我的进言,肯定不会有现在的情况。”李世民一向器重他的才能,于是态度大为转变,对他倍加礼遇,引荐他担任了詹事主簿。

李世民命令将宫苑的鹰犬放生,免除各地进献贡物,任凭百官陈述自己认为合适的治理国家的策略,行政措施与法令简单明晰、紧密严整,朝廷内外的人士大加赞赏。十六日,李渊赐裴寂手诏:“朕当加尊号太上皇。”表示出想退位的意愿。李建成死后,幽州大都督李瑗被召归京城。李瑗本建成党羽,知道建成被诛杀,心中疑惧。部将王君廓想出卖李瑗取功,于是怂恿他起兵。李瑗十七日反叛,二十五日,李瑗被王君廓杀掉,并取得幽州都督一职。

七月初三,秦叔宝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程咬金被任命为右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

初六,任命高士廉为侍中,萧瑀为左仆射,房玄龄为中书令,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初七,又任命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杜淹为御史大夫,刘林甫、颜师古为中书侍郎,侯君集为左卫将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段志玄为左骁卫将军,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张公谨为右武候将军,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从而正式形成了李世民自己的“新内阁”。

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都溃败四散民间,尽管有连续颁布的赦令,仍有图利的人去告发捕捉他们,以此邀功请赏。在谏议大夫王珪进谏太子李世民后,李世民下令:“六月初四以前与建成、元吉有牵连的人,同月十七日以前与李瑗有牵连的人,互相告发将被禁止,违反规定的人以诬告治罪。”

朝廷派谏议大夫魏征安抚山东,准许他见机行事。魏征到达磁州时,遇到州县枷送以前的齐王护军李思行、太子千牛李志安去长安。魏征说:“我奉命出使的时候,太子已赦免了原来的东宫与齐王府的属官。如今又押送李思行等人,那么谁会相信赦令呢?虽然朝廷为此派遣了使者,又有谁不会怀疑他呢?我不能够因自身安危遭受嫌疑,便不为国家着急。”于是果断地将两人释放了。李世民听此消息,很是赏识。八月初八,李渊下诏传位给太子。初九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七岁。他也就是成就“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十月,李世民下诏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他在千秋殿西宜秋门痛哭,还把自己第十三子李福作为建成的后嗣。同时答应原太子东宫王珪、魏征送葬到墓地的请求,并让所有宫、府旧僚都送葬到墓地。李世民赐李建成、李元吉带有贬意的谥号,前者为隐,后者为刺,目的在申明玄武门之变的正义性,其他做法则为表白自己博大胸襟,力图弥补以杀兄逼父获得帝位而在封建道德上留下的难以消除的罪孽。李渊退位后九年,病死,年七十岁,被葬于献陵。

玄武门事变的第二年正月,李世民改年号贞观,历史进入了“贞观之治”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