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69章 069【2 / 4】

红叶似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城里昨晚被敲诈了一笔的老爷们如今心里头也是那个五味杂陈。尤其是没做违法乱纪之事的富户老爷看了这告示,听家里下人来报,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他们误会了荣亲王?

同一时间,刘老爷正在跟纪天明坐在凉亭中下棋。

刘老爷放下一颗白棋,慢条斯理地说:“天明,今日城门口之事,你可听说了?”

纪天明笑道:“你是说李老爷、钱掌柜他们捐,不,借四十多万斤粮食给官府的事吗?”

“没错。”刘老爷端起旁边的茶水,轻轻喝了一口道,“昨晚发生在知府衙门的事,天明可知?”

纪天明才到江南一两年,虽是有些成绩,可到底根基浅,也跟官府走得不够近,昨晚自是没收到邀请。他有所耳闻,也大致知道,李老爷他们不可能自愿掏粮,定然是殿下使了什么手段。

可面对刘老爷这些话不能说。

轻轻摇头,纪天明道:“不知,可是发生了什么稀奇的事?”

刘老爷显然消息灵通:“昨天傍晚,知府衙门请了李子居、钱舜通等二十余富商豪绅去知府衙门赴宴,凌晨才放他们回来。我听说,昨晚这宴席上的菜色有些特别……”

纪天明适时地露出惊讶的神色。

刘老爷说完后,有些疑惑地说:“这个荣亲王殿下行事真是不拘一格,亦正亦邪,让人看不透啊。”

纪天明垂眸道:“确实,刘老爷觉得他能改变苏州府的现状吗?”

刘老爷放下棋子,也没心思下棋了,站起来望着下着蒙蒙细雨的天空,叹道:“希望能吧,这总归是比以前更有希望,咱们再观望观望。”

纪天明明白了刘老爷的意思。

老爷子一生谨慎,哪怕看好周嘉荣,也不会这么快轻易下注投诚。

所以这时候还不能邀请刘老爷他们赴宴。

这一天是自灾民聚集以来,最开心的一天。

因为灾民们又看到了希望,四十多万斤粮食,他们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粮食!

灾民们大多不会复杂的算术,只觉得四十多万斤是个天文数字,一辈子都吃不完。没想过分到个人头上有多少,能吃几天,他们只觉得以后粮食都无忧了。

这就是周嘉荣要的效果,先要安抚灾民,让灾民不闹事,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计划。

正好常林回来了。

他这一趟出去,白日下河上堤,观察灾情,晚上回去奋笔疾书,将具体的情况都一一记下。不到十天的时间,就记了整整一个册子。

他将册子交给周嘉荣,周嘉荣翻开一看,不但有具体受灾情况的描述,还有对应的解决办法,就是有些图他看不懂。

翻了翻,他将册子还给了常林道:“先生与我说说,现在大致是个什么情况。”

常林道:“这场大洪水造成了江南多处湖河多处决堤,尤其是太湖地区,太湖流域地势低洼,湖水入海渠道不畅,极易……依臣之间,现在首要做的便是挖渠排水,洪水宜疏不易堵,先排水,后修筑堤坝,预防下一次洪水。”

周嘉荣认真听完,看了一眼常林指甲缝里洗不干净的黑泥,心里有所触动,微笑道:“你说得很有道理,治水你比我精通,就按你说的办,先组织人手去排水筑堤,要多少人手,明日你去城外的难民中挑。”

接着,他又叫来关项杰:“明日在城门口张贴告示,二十到四十的青壮年劳动力可自愿报名去排水筑堤,每人每天多增加两个窝窝头。”

这也算是以工代赈了,同时将一部分灾民,尤其是青壮年抽调开。

虽然现在这些百姓聚在一起还没什么事,可谁能保证时间一长不会出事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找事情做,将他们打散。

关项杰点头应下。

翌日,看到新的告示后,灾民们果然踊跃报名。一勺粥根本不够吃,大家天天都饿肚子,哪受得了,如今只要去做工就能多得两个大窝窝头,不比呆在城外乱糟糟的窝棚强吗?

再说了,他们也想早日打败洪水,重返家园,因此大家对去排水修复堤坝都极为积极。

常林先挑了一万青壮年劳动力去了太湖。

这一万人对几十万的灾民来说,真的还是太少了。

如今暴雨已经停歇了,这么多的灾民滞留在城外,浪费劳动力不说,还容易生事端。

周嘉荣琢磨了许久,觉得修筑工事抗灾这事不能只指望常林一个人。他又让人贴出告示,有擅长兴修水利的人可到官府报名,通过之后,可领任务出城。以后将这些人作为常林的助手和下属,他只负责这些工事的大方向即可,以提高效率。

只是灾民大多没念过书,懂这个的并不多,告示贴出去之后,也只招来了几个略懂皮毛之人,最后又领了五千人离开。

不过离开的远不及来的多。

因为白实他们的鼎力宣传,附近不少州县都知道了苏州府在发粮,许多没有吃的,只能啃树皮、吃观音土的灾民们仿佛看到了希望,相互搀扶着,不远几十里上百里都要赶到苏州府,就为了有口饭吃。

这样的结果便是,苏州府外的难民由最初的几万人暴涨到几十万,涨了十倍,只用了五天。

如此一来,粮食的消耗便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没几天,徐达就有些吃不消了,找到周嘉荣道:“殿下,今日又多了几万难民,我们的粮食恐怕只能撑到明天了,若是再来灾民,只怕……殿下需得尽早做准备。”

周嘉荣点头:“我明白了。今日是不是有粮商贩粮到苏州府?”

“有的,有两支队伍,运了三十多车粮食过来。”徐达整日在城门口施粥,对城门口的动静一清二楚。

周嘉荣捏着下巴笑道:“这不就来了吗?慌什么?”

徐达苦笑:“殿下有所不知,来见殿下前,臣让人问了今天的两个粮商,他们开价四百文一斤。”

现在道路被洪水冲毁,交通阻断,粮要送到苏州府,少不得绕路,行路比以前艰难多了。粮商们辛辛苦苦运粮过来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多赚钱吗?

因此他们肯定不会轻易降低粮价的,尤其是这会儿大家都知道苏州府缺粮。

“四百啊,还比城里便宜几十文呢,挺好的。”周嘉荣捏了捏下巴笑道。

估计是笃定了他只能从他们手里买粮,也可能是对上次“借”四十多万斤粮食不满,苏州府的粮商们联合起来,将粮价又提高了个几十文,已经涨到了四百四十文一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