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34章 终夺魁(三)【1 / 2】

朱楼一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策论,即通过议论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唐朝以来,常用作科举试士。

策和论其实是不一样的,策为“对策”,论有“写论”,两宋以后,策论通常连在一起,和后世的“议论文”无差了。

简单来说,问策有三种形式:君主体、拟君体、主司体。

君主体,即君主问策,表达方式常为“朕闻之……”、“朕愿……”等等;

拟君体,即代君主问策,表达方式常为“吾皇……”、“帝曰……”等等;

主司体,即官员、大儒、长者问策,表达方式更灵活。

吉尧恩、左达章、樊刑沟通半天,考生、卫士一个个屏声敛息,等待三人发话。

银像走下丹墀,接住樊刑递过来的禅杖,如木头人般立在贾璧旁边,鲜衣怒马,独守一隅;王子腾也指挥一队卫士布在索布奈周围,和银像呼应。

轻风徐来,撩动着校场上每一个人忐忑的心。吉尧恩站了起来,左达章、樊刑摆好条案,一个记录,一个监督,另安排卫士计时。

吉尧恩整了整衣领,没有开场白,没有无聊的官话,精神抖擞、一字一顿地问策:

问曰: 儒家有三辨:人禽之辨、义利之辨、华夷之辨也,皆辨之极严而不容乱者,泯此一辨,即非儒家。何为华,何为夷?唐儒孔颖达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孟子》书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原道》有言:孔子之作 《春秋 》也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是二说者,其信有是非乎?抑所指各殊,而学者不之能察也?谅非深考古训,读圣人之书者,其何能辨之?此固吾子之所宜无让者,愿承教焉。

考生、卫士一片茫然。

另一边,会同考试的文官们交头接耳,霎时掀起了一阵窃窃私语声;王子腾等武官也听出了猫腻,这个主考官,好像是要搞事!

左达章大声道:“肃静!”

贾璧大感意外,吉尧恩可真敢问啊!他所问之策,主题是“华夷之辨”!

在议和的大背景下,问“华夷之辨”,有些不合时宜啊!

不对,这个吉尧恩,看似是在搞事,实则是在给他自己寻找退路……好厉害的心计!

那边厢,索布奈同样感到意外,两国议和,使团进京,如此背景,他怎么敢提及如此敏感的话题……

吉尧恩意味深长地扫过两人,贾璧心有所感地抬头,酝酿片刻,执笔,开始奋笔疾书!

在另一个时空,正值明清易代之际,伟大的思想家王夫之对“华夷之辨”进行了深刻而又尖锐的反思。

别人穿越,唐诗、宋词、元曲、明传,一个个抄的不亦乐乎,到了他这里,只能抄“我大清”那可怜而又稀少的作品,现在好了,终于能抄点有实用性的东西了!

贾璧直接抄王夫之的大作:《阚骃刘昞诸人存儒者之统于北方》:

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犹保其道以孤行而无所待,以人存道,而道可不亡。

……

远近苍茫,天穹景明,一轮白日徐迎,四方飘渺无际。

偌大的校场,只闻得贾璧、索布奈两人刷刷的写字声。不知过了多久,贾璧扫了眼沙漏,昂然交卷。

很快,索布奈也交卷了,他此时反应过来了,吉尧恩问策的本意,不在谁输谁赢,而是为了促成议和!

但是,吉尧恩不在意,他在意啊!

吉尧恩等三人摇头晃脑地开始阅卷,樊刑只读了头一句便开始吹嘘:“台吉大才!此文从大元入主中华的角度,鞭辟入里地剖析了大元政权的两面性,对策言简意赅,直捣黄龙,一语中的,奇才!”

“《春秋》之列附庸之君,未王命者例称字……郳国小而礼不足,当以名见,以其能修朝礼,特书曰朝,介葛卢则书来,而不与其朝也。其后王命以为小邾子,盖已进于此矣。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春秋》之大法也。”

左达章读罢,亦拍手称赞。

索布奈不仅有文墨,还懂得审时度势,在论策时适当地和稀泥:一方面表明大元曾入主中华是既定事实,另一方面反省了大元政权的两面性,丝毫不触碰敏感话题,确实是人才。

索布奈得意地看向贾璧,似乎胜券在握。

贾璧则一脸平静,静观事态的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