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嘉靖:“内阁有你们三个,朕放心。”
陈洪也笑了:“阁老忠公体国,岁数不小了,别动不动就跪在地上,赵大人,还不扶阁老起来?”
赵贞吉会意,连忙去扶徐阶。
嘉靖:“你现在是内阁首辅,眼下内阁只有你、高拱和李春芳,朕不忍你们三个老人如此辛苦。这样吧,再添一个人。”
所有人都是一怔。
尤其赵贞吉,此刻跪在那里,额头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知道,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徐阶:“启奏圣上,臣愚钝,不止在内阁添上的这个人,是否就在殿内?”
嘉靖笑着:“徐阁老真是顶顶的聪明啊!”
徐阶:“臣领旨!着户部右侍郎赵贞吉即刻入阁!”
赵贞吉五体投地,跪喊:“臣叩谢圣上隆恩!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赵贞吉为什么入的阁,入阁之后是来干什么的,殿内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虽然被人看不起,但从结果来看,他确实是赢了,赢得艰难,赢得惨淡。
他赢得了嘉靖的喜欢,却输掉了百官的认可。
他以牺牲百姓利益换取自己的高升,他以背叛老师来挣得政治筹码,无论哪一条,在官场上都是大忌。
但他并没有完全被徐阶抛弃,正如徐阶所担心的那样,他最大的政治敌人是高拱,而赵贞吉作为自己举荐的人,从根本上不可能与高拱一路。徐阶仍愿意扶持赵贞吉,因为名声坏了的赵贞吉更有利用价值。
今后,利用赵贞吉,他将在世家大族和皇帝的利益间,更游刃有余地斡旋。
这一“战”,嘉靖赢了,徐阶赢了,赵贞吉赢了。
因而陈洪也赢了。
高拱和黄锦虽然没有达成目的,却也没因此损失什么。
输的只是没有资格参与到这场斗争中的百姓,鱼肉的也永远是百姓。
离开玉熙宫时,赵贞吉昂首阔步,与之对比极其明显的,是灰心的高拱和无奈的徐阶。
消息也很快传遍各大部衙。
这些消息是钱景为于可远带来的,彼时他正在翻阅《三大政纪》,听到后沉默了一会,“若是赵大人,可以预见。”
钱景:“下官不懂,这样自绝于百官的做法,真的值得吗?”
“封疆入阁,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多少官员终其一生碌碌无为,多少官员行差踏错便会丢了乌纱帽,赵大人这番运作,最终结果是入阁,他便是成功的。”
当然,于可远心底并不真的这样想。
赵贞吉入阁果真是他的胜利吗?未必。明朝入阁一向有着严苛的程序,首先科考必须是庶吉士,在经过年苦熬后,先做到京师或者南京六部的尚书或侍郎,也唯有尚书或侍郎,在需要补充内阁阁员的时候,由吏部进行公推候选人。再由皇上挑选其中的官员进行任命。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直接由皇上任命的,如正德十六年进士出身的张憁,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列首辅,史称“终嘉靖之世,语相业者,迄无若孚敬云”,但他入阁初期却备受诟病,若非其居朝十载,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恐怕不能善终。
同样被皇上直接任命入阁的赵贞吉,却没有这样的胸怀和为人,就注定他在内阁得不到六部九卿的支持,也很少有正常的官员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命。
大家私下里会说,你这样的任命是人品太差了,太丢人了,宁愿回家种地都不要,也只有你赵贞吉会要,明朝的官员可是将骨气放在第一位的。赵贞吉这样入阁,就注定会受百官轻视,何况他是因拍皇帝马屁入阁的,可想而知他今后的处境会何等艰难。
钱景:“可下官听说,这位赵大人与您的关系……似乎有些微妙?”
于可远笑了笑:“你消息倒是灵通,外面还有什么传闻吗?”
钱景想了想,迟疑道:“是有一些有趣的事,就在户部,刚刚发生的。赵大人以户部左侍郎入阁,回到户部后,还没来得及被同僚们祝贺,便被一个小小的主事冷嘲热讽一顿,听说被气得满面发胀,偏偏徐阁老大事化小,免了那位主事的不敬之罪。而那主事丝毫不感谢阁老的体恤,竟将内阁所有人都骂了一遍……”
“是海瑞?”
钱景:“大人认识他?”
“是海瑞,再过分的事我也不觉得稀奇。”于可远轻笑两声,“今日差事忙得差不多了,提前给你放个假。”
“大人要出宫?”
于可远:“嗯。”
将剩下的事情简单吩咐了一遭,于可远便离开了翰林院,出宫之后直奔高拱府上。
他知道,发生这么大的事,高拱一定会和自己商谈。
快到傍晚,高拱才回家。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兵部尚书杨博,刑部尚书黄光升,詹士府左春坊少詹事伍辛,都察院右都御史胡文远。
或是高拱举荐的官员,或是同仇敌忾。
他们聚在一起,为的无非是赵贞吉入阁一事。
而其实这时候,高拱对徐阶赵贞吉等人的敌意已经几乎是明牌,裕王听说徐家兼并了巨量田产而不纳税后也产生了不满的种子,后面陈洪在海瑞事件中主动投靠裕王传递消息,嘉靖那时候便控制不住他了。所以嘉靖再聪明,也不可能靠算计决定所有人的命运,事实上他知道自己控制不住陈洪后也没法杀他,而是榨干他最后一丝价值。这便是君王之道。
帝皇权术就是平衡,不平衡各方势力,只要有一方做大,就会膨胀,皇帝说话就不算话了,古代要的就是平衡和稳定,因为基本没什么外敌,认为世界核心就是中原,少了发展和进步的想法,陷入了王朝轮回的怪圈。这是时代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