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61 章 发束【2 / 2】

~葫芦不要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3、惊鹄髻:

高髻,陕西省西安市永泰公主墓出土隋代侍女佣,梳惊鸿髻,穿对襟蕃锦袍,小口条纹,尖口履。

4、凌虚髻:

《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六、唐朝时期

1、双刀髻

古代妇女发式,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单刀髻,又称“刀形半翻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2、百合髻:

平髻类,长发在脑顶分成数股,先前后分梳,发脚掩藏。流行于中国唐朝。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据《中华古今注》 [ 记载:头髻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贞观中又百合髻,作白妆黑眉。

3、垂鬟分肖髻:

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4、抛家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童仆等人所常梳的一种发式。

5、丱发(音“惯”)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其形似“丱”字,故名。其形式是先将发中分,于头的两侧各盘扎一髻,并于髻中各引出一绺头发自然垂下。据传在秦汉或更早时期已开始流行丱发。

唐康骈《剧谈录》:“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彩绣衣,垂双髻,无簪珥之饰,容色婉娩,逈出于众,从以二女冠三小仆,皆丱发黄衫,端丽无比。”可见发少年男女喜。

6、凌云髻:

唐代妇女的一种高耸的发髻。

唐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 丽华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七、五代宋朝

1、朝天髻:

五代后蜀时发髻名。

《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

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宋代仍沿袭这种高髻。山西太原晋祠泥塑,有的发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2、单螺:

将单股集结,盘叠如螺。

清褚人获 《坚瓠二集·角妓垂螺》:“《晏小山词》:"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又"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绾双螺。’……垂螺、双螺,盖当时角妓未破瓜时额饰。”

3、双螺:

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

宋 姜夔 《少年游·戏张斗甫》词:“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

4、高椎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

《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八、明朝

1、凤冠: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2、莲花冠、花冠:

盘发的一种。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诗曰:“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3、牡丹头:

明代妇女发式。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

《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鬓有"闹花’、"如意’之号”。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

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

九、清朝

1、大拉翅:

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

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梳小两把头时,只戴鲜花,不佩首饰。

2、架子头:

满族妇女发型,因在髻中衬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称“架子头”。

3、两把头:

二把头又称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