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4章 投名状【2 / 2】

二坏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前前后后还是折腾了两天,因为第二天逢集。怕消息泄露出去,道路就用树桩拦截。不允许人们进入,谎称镇上感染了瘟疫。

第三天不逢集,镇民们,把各家能带的金银丝软,粮食都打包整理好。李忠家里粮食较多。不便带走,就藏了起来。

藏粮的地方很特别,土地庙里土地公像下面,有一个暗门,暗门打开,是个地下通道。沿着通道往里走,有一个硕大的空间,大的能藏下整个镇子的人。另一处通道直接连通到水井,如果粮食充沛,在里面住一年都不成问题。

“此处还是当年隋朝屯粮之地,当时的粮食堆积如山,直到大唐贞观年间才吃完。整整吃了三十年呐。”李忠走在这里给大家做着介绍。

刘星不由想起了六十年代的一次考古发现,在河南洛阳发现隋朝粮仓,仓储量巨大,能达到1亿斤粮食。并且当时还发掘出了大量的存粮,千年不腐,拿出来的第二年还能发芽。可见隋朝时的粮仓规模之巨以及储存方式之优良。

唐朝贞观年间,高昌王宇文泰觐见唐太宗,看过了“贞观之治”的繁华后,却淡淡吐槽了句“非复有隋之比”。意思是:您这“盛世”,比隋炀帝的“大活动”差远了。

隋朝末年的各种起义,拉队伍最有效的套路,就是开仓大赈饥民。

“这个连接水井的通道,是后来挖的,粮食吃完以后,为了防范躲避山匪。考虑到有可能会持续生活在下面,才挖了一条直通水井的通道。”李忠继续说。

“既然有这么个地方,你们为什么不躲在这里呢?还要跟我们去风餐露宿的做什么?”刘星不解的问。

“唉——如果能留在这里,谁又愿意走呢,背井离乡的。但住在这里不安生啊。住在这里就会想起惨死的亲人。而且,住在这里不见天日啊。看不到希望。还不如出去闯闯。这些粮食就留作我们今后以备不时之需的吧。”李忠感叹到。

“而且,你救了我们的命,替我们报了仇。我这条老命,余生鞍前马后,任你驱驰。”李忠说到这里,真诚的对着刘星拜了拜。刘星连忙将他扶起。

待各家各户都准备完毕。等到黄昏,清点人数,一众人离开了古井镇。这就相当于连夜撤离了。

因为第二天又逢集了。再堵路就瞒不住了。因为肯定会有人上报的,毕竟瘟疫是大事,上面的人也会派人下来看了。所以,必须在官方得到消息之前逃离。尽量争取时间。

一行196人,无论受伤的,还是老人孩子,都只能徒步。那38匹马担当了运输工具。每匹马背上都托着粮食。

武器肯定不够分的,但真正能拿得起刀的也只有那24名青壮和刘星6人。剩下的妇女老人和儿童主要拿些金银丝软,随身用品和生活用具。

刘星没带着大家往深山里走,而是反其道往更接近城镇的山区走。因为官军如果想追击他们,多半会判断他们已经逃入深山。不会想到他们敢往人口密集区去。

而人迹罕至的深山,大型猛兽更多,这一众人孩童居多。进入深山危险性更高。最重要的一点,刘星已经打算发展自己的队伍。想要发展必须要有人,不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发展武装,都要人。

所以,现有的人员绝对不能有损失,还好,老叫花子懂医,石墩和周氏三兄弟都识药。山里草药颇为丰富。边走边采,受伤的人员得到妥善医治,正逐渐好转。

一路上,这些孩子都咬牙坚持跟着走。一直走到天黑到完全看不见。才停下,原地驻扎。埋锅造饭。

见大家士气都比较低迷,刘星开始给大家洗脑,哦不对,是做思想工作中。尤其是孩子,这是最佳的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

至于老人,老叫花子和他们聊着家常。

渐渐的,逐渐出现了笑声,这才对嘛,要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夜里,几人轮流值夜,放哨。

夜间,有一群狼围拢上来,闪着绿幽幽的眼睛,贪婪的注视着人群中的孩子们。但忌惮一堆堆的篝火,不敢近前。刘星走近狼群,和狼王直接对视,浑身散发着森寒的杀气。

狼王率先露怯了,因为它不光感受到刘星身上的杀气,也感受到所有人身上都有杀气,最终还是选择放弃,领着狼群远去。没有再回来。

第二天,天刚亮。吃过早餐,收拾停当,继续出发。走到中午休息吃饭,再走。

到了下午,走到了两狼山,这是山匪的地界。

队伍慢了下来,队伍中的章铁匠扯着嗓子大喊:“两狼山的兄弟!古井镇前来投奔!”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听到。反正就是一路走一路喊。诚意必须要做出来。

约莫又走了一刻钟,山腰上出现了两百多号山匪。排成一排,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以木柄居多。显然也不富裕,但看起来很有一股子气势。

这时,有二十个山匪从队伍中走出,向着他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