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20章 乞丐(二)【1 / 2】

小小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几人听出了张麻子的意思。

我朝现行的田产制度是均田制,由朝廷将大量无主的土地收归国有,再按人数分给百姓耕作。

均田制就规定成年男子每人可“授田百亩”,这一百亩田地又被划分为二十亩永业田和八十亩口分田。

永业田的二十亩土地是归百姓私有的,可以世代传递,也可以在百姓迁徙或者因家贫需要安葬费时出售,但一经卖出,朝廷就不再次授永业田。

而八十亩口分田则归国家所有,只是暂时交给百姓使用,耕种者去世时则由朝廷收回,或者百姓迁往人少地多的地区时也准许出售,再根据情况重新分配。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政府就可以按照授田记录向百姓征税。

百姓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唐初这一税制被称为租庸调法,其中租指田租,每年纳粟二石;庸指劳役,每年替朝廷服劳役二十日;调是户调,即按户征收一定数量的如麻布、丝、绢等农产品。

租庸调法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允许百姓交纳丝绢以代替劳役,在国家需要百姓服役的时候,如果加役超过十五天,则免其调,加役超过三十天,则同时免除租和调。

租庸调法使得百姓既有土地耕种,又不会因为长期服役而耽误农时,更有面对灾情时的减税方案。

因为这个政策是推行,朝廷安置了大量流亡的百姓,调动了他们的生产力、推动了长安周围地区农业的发展。

但是这个制度若是距离长安太过遥远,那便变成的如今压榨百姓的工具。

几人又去走访了周围其他几家庄户,都发现每家的田产数目最多不超过五亩,与朝廷分配的二十亩更是相差甚远。

与胡三家相比,各家的生活状况显然拮据不少,家中的粮仓所剩余粮马上见底。

今年幽州地带遭干旱数月,恐怕今年的收成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

按照今年因干旱造成的收成减产,算是自然灾害,在出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则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则全免。

那么幽州政府又会如何做?

天色渐暗,远方的山峦泛起点点霞光。

几人经过一下午的问询,基本已经了解到了一些基本的田产情况及税收政策。

只能说幽州政府的手段仍然高明,以防朝廷派人来查,他们表面上仍是遵从着大唐新颁布的税收律法。

可事实上,他们又在本地的税赋上大做文章。

大唐律法规定,若是地方因军事打仗需要筹集银子,地方政府有权自行制定相关数额。

显然,幽州地处大唐边疆,前几年一直被胡人多次在边境侵扰。

幽州政府征集军饷税无可厚非,可这两年早已没有外族的骚扰,政府却一直在向百姓征这笔税,美其言曰为日后打仗做充足准备。

六人走在空旷的原野上,此时劳作的人们早已归家休息,田野里响起声声蛙鸣。

对于幽州府的账目阁,几人不再抱有希望,他们目前能做的就是掌握更多物证与人证,向朝廷请求查阅幽州税务账目的真迹。

没错,每个地方的账目真迹都会在季度完成后送往相关管辖的地方,各个地方留下的,只有誊抄的账目。

而幽州城及其管辖的几个地方,直通长安户部。

时间已至九月中旬,温度不冷不热,此刻正吹着微风,几个少年站在原野上,好似稻田里的稻草人。

几人正准备回客栈休息,只见前方不远处传来喧闹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