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十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大军好不容易抵达大同的两天后,八月三日又一次开拔,踏上回程。
不论我们现在看这种路线选择有多离谱,朱祁镇就是选择往蔚州方向走。回程之时,天气情况很不好。连日雷雨不停,恶劣天气加重了士兵们行军困难。
没有最荒谬,只有更荒谬。
就在此时,王振又跳出来了,说“既恐蹂乡稼,复改道宣府”。
这会他想起来了,大军路过家乡会踏坏庄稼,必须猛地一个转弯改道去往宣府。
匆忙出征,粮草不足,前方传来惨败连连的消息,回程又冒雨赶路,雪上加霜地遭遇反复改道。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可想而知二十多万的大军有多疲于应战。
此处必须要问,这样反反复复的撤退理由只是文献上记载的那样吗是王振做主就能几度改变路线吗
朱祁镇昏聩且愚蠢到这种地步选撤退的路线,是依照王振想邀请他回家坐坐就走,王振不想家乡农作物被毁就改道
我个人认为不只如此,赞同一些学者的观点。2
离谱至极的撤退线路选择理由,其背后暗藏着朱祁镇的小心思。
明英宗不甘心就此撤退,他声势浩大地匆忙亲征,怎么能灰头土脸没有一丝成果就逃回京城。
这是奇耻大辱,与他出发前一举拿下瓦剌军的想法彻底背道而驰。
因此,撤退也行的前提是力挫瓦剌军队,哪怕是一小支也好。
朱祁镇没有选择安全的紫荆关路线,而要找与瓦剌军正面对上的那条路。
明军二十多万,瓦剌就两三万。十打一,总能赢。
他并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此时用二十多万大军在赌博,进行一场极度冒进的军事冒险。
王振恰好能找到理由,不管理由多离谱,为皇帝反复改变撤退路线找到了借口。
当然,这绝非说王振没有过错。
他自愿做朱祁镇手中的魔刀,平时作威作福,战时将二十多万大军的性命视若无物。此人之恶,不容洗刷。
对此论点可能有些观众会不认同,没关系,我们求同存异。
即便撤退路线的选择目的存疑,结果都是朱祁镇与王振极其不做人的行为。
没有实力,仅凭着一己喜恶做出决策,对大明国运毫不在意,更对二十多万的大军生死视若无睹。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朱祁镇正统十四年的御驾亲征,违背了自古以来的行军用兵之道,其结局注定走向了覆灭。
八月初三从大同撤退,中途任意改变线路方向,导致军队被反复折腾。
在人疲马乏之际,八月十二日,大军抵达了雷家站。
雷家站地势开阔,与此前途经的狭窄山沟不同,永定河从其侧流过。这种地势便于大部队展开,适合放开手脚打一场决战。
十三日清晨收到了消息“宣府谍报虏众袭我军后”。
朱祁镇收到瓦剌军出没在后方的消息,派出了吴克忠领兵去断后。大军主力却没有加速撤退,而是驻扎在了原地,一直等到了晚上。
此处就奇怪了。
如果撤退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回到京城,那就该加速行军,但在雷家站居然停留了一个白天。
更是验证其主要目标不是回京,而是希望半途奇袭瓦剌,但被奇袭的是大明军队。
天色将晚时分,传来了消息,白天派出去的那支队伍战败覆没。
不甘心,又加派了朱勇与薛绶领兵四万去支援。援军途径鹞儿岭,被埋伏的瓦剌军伏击,再次无一生还。
夜间,这个坏消息传回,是又一次覆灭性失败。
惨败接连而至,如同一次次晴天霹雳打击着明军。军心岂会不动荡,士气岂能不低迷。
这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出征,途中被反复折腾,更没有一次好消息能让人心振奋起来。
八月十四日,大军就是在极度的消沉中抵达了土木堡。
天还没有黑就原地驻扎了下来。土木堡地势高没有水源,为什么不继续前行
明史纪事本末说“众欲入保怀来,以王振辎重千余两未至,留待之。”
明英宗实录说“至是,振以军失利,慙恚,即止于土木。地高无水,掘井二丈余亦不得水。”
两本文献记载不一,但都提到了王振做出了留驻原地的决策。
朱祁镇必是没有反对这个想法,让大军挖井原地解决用水问题,哪里料到一滴水也没有挖出来。
当时已然入夜。以明军的状态,不到万分危急不会再连夜赶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