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青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七月半开鬼门,鬼门开出鬼魂。
元孟县一年一度的“三界七月流火社戏大联欢”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所谓的“三界”,即是人神鬼三界。
在传统曲艺的行规里,一旦登台表演就不止是给台下的人看了,而是“三界”观众。
莫要以为戏台下空无一人就真的是没观众!
老祖宗早有规矩:城隍爷庙对戏楼,敬天敬地敬鬼神。
元孟县的社戏,每年从农历的七夕乞巧节开始,持续热闹到七月廿三鬼门关闭,廿四再唱一个白天是为收尾,前后共表演十八天。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有些地方七月一整个月都是祭祀时段,有些地方则是初一到十五。
九七年,在这个老百姓物质生活、娱乐活动不甚丰富的年代,逛庙会、看社戏、男女相亲,是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临近子时,戏班子的班主亲自登台,往那立式话筒架子跟前一站,信手捋了捋话筒尾巴上拖着的长长尾线,吆喝:
“喂?喂!咳咳!这个——”
“父老乡亲,啊,咱们这个‘阳间’哩场次已经唱完啦。”
“接哈来,奏是‘阴间’哩场次了。”
“还是咱那老规矩,戏园子里活人不逗留,都走、都走哇!”
“11点之前,老少爷们儿都得走哇!”
“咱们老人多,青壮年一定要扶好老人、引好娃娃……”
台下搬着小马扎直起腰的老年人们,略带遗憾地纷纷起身离开,议论道:
“可了惜哇,下一场《梁祝》不能瞧了。”
“你个老东西,下一场也敢瞧?嫌自己命长还是咋地!”
“呸!你不也是老东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啧,说话就说话,咋地还急眼哩?甭踩我脚啊!”
“放屁!谁踩你脚了?不是我!”
“不是你是谁?难不成……”
“糟了!它们来了,快走、快走!”
人群比肩接踵、熙熙攘攘往戏园子外拥挤。
所谓的戏园子,按照元孟县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规矩,就设在城隍庙的对面,二处相隔一条宽阔的青石板老街道。
戏园子为何一定要修在寺庙、祠堂的正对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敬鬼神。
这边台上一唱戏,祭祀的鬼神就直接看到了,此所谓投其所好、讨鬼神欢心,自然就会得到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
人群逐渐散去,青石板地面上留下一大片瓜果皮壳、零食袋子。
一阵无端端的夜风拂过,掀起地上横七竖八散落的干脆面袋子、辣条袋子、唐僧肉袋子等贴地盘旋飞舞。
明明是空旷无人的戏园子,此刻却仿佛有众多的脚步纷至沓来,带起一阵又一阵的阴风杂乱无序地缭绕。
一只只的塑料袋子也似是被乱哄哄的脚步踩踏着,偶有“咯吱吱”的声音响起。
然而,一眼望过去,偌大的戏园子里依然空无一人!
戏楼上密切注视着台下这一切的班主,神色顿时一凛,压低声音冲着身后吩咐:
“打起精神,‘贵宾’已莅临!”
后台准备就绪的演员们,赶紧甩开架势准备“出将”。
演员们明显感觉到了,周围的温度骤然降了许多。
也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他们的身上竟是禁不住地炸了一层鸡皮疙瘩,寒毛根根竖立。
这可是暑天的夜晚啊!
虽然夜戏唱了许多年,每年七月十五的特殊“大场面”也经历过几次了,可每每此时还是觉得有些许紧张。
随即,伴奏先起,铛、铛、铛!
演员准备出场——
“呀!班主,台下咋地有个白袍小娃娃?”
被身边的演员一提醒,那戏班的班主定睛往台下一看,可不是?
原本空无一人的台下,忽然出现了一个身着白袍、头顶道士髻、约莫五六岁、粉雕玉琢的小胖妞,正站在场子中间抱着一大袋零食大快朵颐。
小胖妞边吃边伸长脖子左顾右盼,似是在找谁。
这画面着实是过于诡异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