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73章 护航蔡京志在久远【1 / 1】

王文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看到蔡京已经为大展拳脚铺平了道路,杨光华感到格外的欣慰和踏实。他对自己说,你推上来的人,要开始为你冲锋陷阵了。在杨光华的心里,蔡京恰恰是自己实现最终目标的先锋元帅。

杨光华非常清楚,有了蔡京,他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他只需守着徽宗,任凭蔡京去表演,去折腾,直到把大宋的江山折腾垮台,把赵氏家族折腾到灰飞烟灭。。

当然杨光华心里很有数,关键时候,他必须帮助蔡京,保证蔡京在前边尽情的折腾,而不受重大干扰。但他很清楚,无论皇帝多么昏、也不论朝政多么滥,都会有正直的诤臣和忠于国家的忠臣,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为民请命、为国效忠的。正是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江山砥柱。但他们却也是蔡京这些人前行的绊脚石、拦路虎。

这不,讲义司开始运行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有人要弹劾蔡京了。弹劾蔡京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先后把章惇和曾布参倒的陈中。由于陈中在扳倒曾布的过程中立功显著,在杨光华的保荐下,已经担任了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的二号人物。当然与他一同提拔的还有那个崔浩。

杨光华对这个陈中,已经了解的很透很透。他知道,陈中的确是个正派人,做御史也最符合他的性格、秉赋和人品。尽管在弹劾章惇和曾布的过程中,多少都有点他个人意气的色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都是为了朝廷,为大宋的江山而负责的。杨光华当初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发挥他的作用,让他去弹劾章惇和曾布。这正是杨光华所打造的另一杆枪。

同样,陈中对杨光华,也是满心的感激和崇敬。他深知自己能够坐上这样的高位,多亏了杨光华。同时他对杨光华的为人,对杨光华的才干,也是深深的佩服。他自从跟杨光华有了深交之后,凡是重大事项,不论是御史台的,还是他个人的,都要先跟杨光华通个气儿,征求他的意见。说实话,这不是杨光华安排的。杨光华从来没对他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和想法,而是陈中出于对杨光华的信任和依靠,自然而然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和心理依托。因此这一次陈中想要弹劾蔡京,就先来找杨光华。现在呢,他倒是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必须等到杨光华下了班,在路上截住他,或者到杨光华的家里去说。作为御史中丞,他有资格进入垂拱殿,直接找杨光华。

时令已经到了冬初时节,天气渐渐的寒冷起来。因为垂拱殿面积大,又空旷, 所以比其他地方要冷一些。为了保证皇上的健康,大殿里已经升上了火盆。天气还没到隆冬时节,也没有下雪,所以大殿里的火盆有特殊的要求,炭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出烟。人们在外面已经穿上了棉衣,但是一进大殿,就只能穿夹衣。这天上午,杨光华穿着夹衣,正在埋头批阅着一摞奏折,突然听到杨戬低声的问他:“杨大人,御史中丞陈中要见您。见不见?”

杨光华一听,忙抬起头来,先看了看同样穿着夹衣、皇袍搭在身旁衣架上,正挽起袖子、聚精会神画画的徽宗,微皱眉头,想了想,说:“现在不能让外人进大殿,不然搅扰了皇上,就是天大的罪过。你在这儿替我,我到你值班室去跟他谈。”。

说罢,杨光华把奏折收起来,悄悄地走出大殿,招呼陈中一起进了杨戬的值班室。杨戬的值班室里没有放火盆,所以杨光华只穿着夹衣,一进来就觉得冷,只好让当值小太监去大殿里拿出外衣穿上。然后,杨光华让小太监出去,只剩下他们二人,便对陈中说:“我那边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处理,你有什么事快说吧。”

陈中知道,不管何时来,杨光华都是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就开门见山的说:“半个月前,朝廷不是成立了一个讲义司吗?这事你知道吧?”

杨光华说:“当然知道。讲义司怎么了?”

陈中回道,“讲义司倒是没怎么,而是讲义司成立后发生的一些事,令人费解,若不解决,可能会成大祸患。”说到这里,他就停下,只是看着杨光华。

杨光华说:“你继续说,不要有什么顾虑。”

陈中接着说:“成立了这个讲义司,一下就安排了三十多个官员。据我了解,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宰相的好友故旧和跟他走得近的人。当然,宰相还安排了你的两个同学。从两个副提举,一直到最低级别的普通官员,差不多都是宰相自己的人。我听说有几个才华横溢、口才绝对棒的想到讲义司工作,都被蔡京以员额已满挡住了。实际上这些人是在招收人员的通知刚刚发出时就提出要求的,这不奇怪吗?难道是早就先定好了人?所以,我就是想来向你请示一下,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如果按常规必须要弹劾宰相。尽管可能有人会说,陈中就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是个刺猬,对谁都看不惯。我想了,如果有人这样说,那我就认了。但关键是能不能弹劾宰相,有没有必要?请你指点一下。”

杨光华略一沉吟,说,“你说那些人都是宰相的人,你有完全的把握?你跟吏部沟通过?”

“没有,我是通过我们御史台的调查系统调查来的。对于这种重大事项,我们有监督的职责和权力。”

“啊,这当然是你们的职责和权力。既然你没有跟吏部沟通过,那我就告诉你吧。你说的没错,讲义司用的这些人呀,都是在讲义司成立之前就开始物色,宰相和吏部商量过几次之后,提出来的名单。这些名单呢,皇上都看过,有几个的确是跟蔡京走的很近,但这几个人呢,却都是皇上提出来的,因为他们的书法好,你知道皇上喜欢书法,皇上对书法方面的人才特别重视。再说,从宰相的角度说,举贤不避亲嘛。这样,你想一想你还怎么能去弹劾宰相呢?如果你弹劾了,皇上不得说你瞎搅和?那样,对你可就不太好了吧?”

陈中一听,心里明白了,但还是有些心有不甘的说,“凭我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敏感性,我觉得这事啊远没有您说的这么简单。现在外边传的可很厉害呢。”

杨光华问:“都传什么呢?”

陈中回道:“无非是说,皇上都改了年号,叫建中靖国,明确提出来对新党和旧党不偏不倚,可现在却又禁止实施元祐律法,并且又把元丰年间的一些做法搬出来,这本身与皇上前期的要求相抵触啊。我之所以想弹劾宰相,人的问题,只是一个方面。刚才我说的,也是一个方面。我觉得这样会引起思想混乱,产生严重后果。”

杨光华说:“你分析的倒是有道理。可是呢,皇上的心思你就未必明白了吧。我这么跟你说吧。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皇上之所以又提出来禁止实行元祐律法,并且又要弘扬元丰时期的变革思想,这说明什么呀?说明皇上已经转变观念了,至于为什么禁行元祐律法,为什么又宣传和提倡元丰时期的变革做法,朝廷所下发的一系列文件当中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和阐述,这些,你应该是知道的吧?所以呀,依我的看法,你最好不要贸然行事。你作为御史,又是御史台的长官,应该有这个敏感性和判断力。”

陈中虽然耿直,但他的脑子也不是不拐弯儿的,他不是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倘若他是那种人,当初他就不会弹劾曾布。所以,此时陈中搓了搓手说,“我理解杨大人的意思,我明白了。此事呢,我回去再做一下调查。做我们这项工作的,必须高度慎重,严格把握政策,不留任何后遗症。”

说吧,告辞回去了。

杨光华松了一口气。他很明白,如果蔡京被陈中弹劾了,势必会引起一番风波,那就必然影响蔡京的工作,也影响蔡京的积极性,并且影响他的形象和声誉,对他下一步的工作和发展,必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当然是杨光华所不愿意看到也不想看到的,因此他必须阻止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