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信,当然不信,可这不是没办法吗?已经学会解决不了的事儿先放一放的夏菊花,要去做她能马上做好的事儿。
场院里的妇女们见她来了,一个个边编着席边对着她笑。夏菊花知道她们在笑什么,装出没好气的样子说:“都笑啥,常旺家的看看,谁编的席不合格,谁没按着进度把席编出来,该扣工分的扣工分。”
李常旺家的随叫随到:“刚才我都看过了,一个个编的还行。虽然比不上队长你编的,可是供销社肯定挑不出毛病来。”
她一说完,整个场院又传来妇女们欢快的笑声。
怎么能不笑。七斤红薯换一斤粉条的好事儿,她们各家都能摊上,不要布票的布,家家都能买上几尺,以前敢想?好事是谁带来的,人人心里的数。这人就站在大家跟前,还会带更多的好事给大家,更该笑。
夏菊花自己也绷不住了,坐回安宝玲跟前,发现她手里拿着巴掌大的一块纸,还捏了一小截铅笔头,在纸上画着夏菊花看不懂的符号。
“你这记的是啥东西?”
安宝玲抬头看她一眼,理所当然的说:“记谁家要多少布呀。”
牙疼,夏菊花前所未有的牙疼:“这个是谁家的,要几尺?”她随手指了中间的几个鬼画符,问安宝玲。
安宝玲自己端详了半天,不确定的说:“好象是赵华山家,要七尺,能出三尺布票。”
赵华山家的正好坐的不远,听到安宝玲提到自己,怕到时真买错了,忙说:“三壮家的,我不是要七尺,是要九尺。布票倒是能出三尺。”
夏菊花终于知道李长顺和五爷叹气时的感受了:“算了,一会儿还是让秋生来记吧。要不好不容易有这么件好事儿,记差了闹的不高兴,就不好了。”
安宝玲脸腾的一下红了:“嫂子,我……”
“你别往心里去,我就是怕把好事办砸了。”夏菊花连忙拍了拍安宝玲的手:“我还不如你呢,要不我早自己记了。”
被安慰的安宝玲反而更内疚了——嫂子是相信她才让她记着点儿谁家都要什么布,可嫂子刚离开这么一小会儿,她就给记乱了。
“要是我认字就好了。”安宝玲从来没有一次这么恨自己不认字。
在场院里的妇女人,又有谁认得字呢?要知道夏菊花最初教大家编福字席的时候,返工最多的就是编字的地方,最后大家都是靠硬记,才把字编周正的。
听到安宝玲感叹,夏菊花猛地想起一个问题:她重活以来,就没见一个平安庄的孩子上过学!!
要知道国家早就有复课的规定,上辈子夏菊花家没有适龄的孩子,就没注意过平安庄的大人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注重学习的,可是这辈子竟然一个孩子都不上学,将来咋办?
因这事不是着急的事儿,夏菊花先让陈秋生家的快把陈秋生喊来。陈秋生来后又把妇女们报出的数目登记了一遍,陈秋生家的看着男人下笔利落,脸上跟着放光。
趁着陈秋生记数的空档,夏菊花问他:“咱们生产队的孩子们,都不认字吗?”
陈秋生看了夏菊花一眼,想起他们家的情况,笑了一下说:“也有几个认字的,可是停课之后就再没上过学。”
夏菊花忙问是哪几个孩子,都上了几年学。陈秋生说一个人名,那孩子的亲娘听到了就远远的应一声,因不知道夏菊花为什么要问,嘴上都夸自己孩子几句,仿佛她们的孩子真的还天天在家写字一样。
李常旺家的几次撇嘴都强忍下了,最后忍无可忍:“要不把这几个孩子叫来得了。反正秋生也在呢,让他考考还记着几个字。”真当队长好糊弄是吧,她李常旺家的可不好糊弄。
刚才答应过的妇女们一个个把头低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