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再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百年之前突厥人南下的时机可谓是恰到好处,正好是柔然人和鲜卑人打得精疲力尽之时。
初为柔然炼铁奴的突厥人,在天赐雄主阿史那土门的带领下,先是吞并了五万余落(户)铁勒人,仅仅数年后就背叛了一心南下的主人,从背后给了柔然人致命一击。
遭到背刺的柔然人迅速崩溃,大部分族众被突厥吞并。
而后突厥人又和羌人、南晋三方联手彻底灭了鲜卑人建立的后燕,鲜卑大部分残部又被其吞并。
实力短时间内两次大涨的突厥人,在其实力最巅峰的时候意得志满的正式建国,国号大魏(世人多称为后魏)。
接下来却在是否立即南下的事情上发生了事实上的分裂。
以阿史那土门的阿史那王庭本部为首的九大部,想要一鼓作气继续南下。
后期南下以及依然留在北方草原上的其余突厥部族,则认为应该吸取柔然人孤注一掷南下的教训,先稳固北方的地盘。这一派主要是以拔延部为首的七大部。
两派本就有嫌隙的势力最终没能达成一致,阿史那土门执意带着忠于王庭的九大部族南下,背盟突然攻击后秦和南晋军队。
战事初期很顺利,强悍的后魏军迅速击败了前不久还是盟友的后秦军和南晋军。将羌人逼回了关洛之地,将南晋军一路打到了长江边上。
就在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饮马长江、志得意满的时候,遭到背叛的南晋和认为突厥就是第二个鲜卑人的羌人正式结盟,合力抵抗后魏南征大军。
同时,因为突厥人崛起速度太快,北方新占之地根基薄弱,不堪重负的河北秦人也趁机起事。
而事实上分裂成南北两派的突厥人根本无法集中力量,南不能突破长江天险,西不能攻破虎牢雄关,北也无法扑灭河北秦人起义。
就这样,继鲜卑之后又一个最有希望统一北方的突厥人,一下子陷入了内忧外患的被动局面。甚至被后秦军在虎牢关下击败,一路东撤失去了和河北根基之地的联系。
就在突厥人逐渐难以支撑的时候,他们犯了一百多年前北晋秦人就犯过的错误----征调北方的外族南下助战。
契丹人本是古老的东胡人的一个小分支,一直都是鲜卑人的部属,因占据了乌桓人南下让出的幽州北部才得到了最初的发展空间。
鲜卑人南下后,他们趁机将势力扩张到了漠南草原的东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后燕抵抗柔然人南侵的重要辅助力量。
柔然人被突厥人击败后,契丹人也趁机招纳了一部分柔然残部。
突厥南下时,深感突厥势大、鲜卑势微的契丹人立刻就投靠了突厥人,甚至招纳了一部分北逃的鲜卑残部,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同时,契丹人也诞生了一位天赐雄主----耶律阿保机。
突厥人南下并事实分裂以后,连河北的秦人都镇不住,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实力增长的更快。
契丹人的确在突厥人最艰难的时候帮了他们一把,不但扑灭了河北的各路秦人起义军,还帮忙击退了羌人,将其重新打回了虎牢关。
但雄才大略的耶律阿保机,在扑灭河北义军的时候并没有一味的攻杀,而是剿抚并用,趁机招降了大量秦人势力。在这个过程中,契丹人顺手占据了河北的很多地区,实力再次得到了大幅度增长。
到了这一步,有众多南下的胡族前辈做榜样,契丹人又怎么会没有入住中原的雄心呢?尤其在拥有耶律阿保机这样一个天赐雄主,又实力暴涨之后?
击败羌人之后,耶律阿保机立即就发动了一场兵变,将刀枪对准了第二个故主突厥人。
两位北方雄主,耶律阿保机和阿史那土门各率本族精锐在黄河下游南岸进行了一场正面对决(实际历史上两人不同时代,差了近四百年)。
后起的契丹人根基未稳,同时还要分兵扫荡留在北方的突厥部族,未能一战成功。
而连年征战损失很大,又远离北方根基之地,得不到本族勇士补充的南突厥军最终落了下风,却也没有如其他胡族前辈一样彻底崩溃。
耶律阿保机一方面顾忌后方不稳,另一方面也吸取了突厥人贸然南下的教训。在取得战场优势后,并没有一鼓作气对实力犹存的南突厥赶尽杀绝,而是携大胜之威逼迫阿史那土门在黄河岸边杀白马盟誓,双方以黄河为界停战。
阿史那土门则一方面因为实力不济,另一方面认为北方同族未南下支援是一种背叛,停战后真的就不再北上攻击,转而集中力量去剿灭江北的秦人起义,期间还击退了南晋的反攻。
契丹人虽然没能彻底击败突厥本部主力,却成功的将他们分隔成了南北两部,腾出主力后立即开始扫荡黄河以北各地的残余突厥部族。
当初留守北方的突厥各部本就实力不强,又被之前的秦人起义军打的元气大伤,根本不是已经腾出手来的契丹主力的对手。一路退到相对贫瘠的并州,才凭借太行山和雁门关止住了颓势。
退至并州的北突厥诸部,认为自己前期毫无抵抗之力的最大原因是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之下才被契丹人各个击破的。因此稳住阵脚后立即推举实力最强的拔延部首领为新可汗,并联合还留在草原上的突厥余部一起彻底抵挡住了辽国的攻势。
世人多称这部分突厥人为北突厥。
而守住了黄河防线又打不过长江的突厥各部,依然奉阿史那土门为可汗,世人多称这部分突厥人为南突厥。
两边都认为自己才是大魏正统,因此正式的国号都是大魏,只是世人为了方便区分才惯称其为南、北魏。
南突厥认为北突厥是背叛者,自立为汗的拔延氏根本就是篡逆者;北突厥则认为阿史那土门战略错误、指挥失当致使大好局面逆转,根本不配再做可汗,而有着草原老部族支持的己方才是正统。
好在双方因为地盘并不接壤,所以并未有过直接交战,互不统属的双方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互为支援的作用。
有着雄心壮志且实力也最强的辽国想要南下越过黄河,时刻渴望反攻河北的北魏就会出兵东进;想要一鼓作气西征灭掉北魏,同样时刻渴望反攻黄河以北的南魏就会陈兵黄河南岸准备北伐。
再加上一个困守关洛却也时刻渴望东出或北征的后秦,四方就这样在长江以北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至于每战皆败、偏安江南的南晋,所有胡人势力都没将其放在眼中。
本来扫平了黄河以北的契丹人是有希望彻底击败北魏统一北方的,可惜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与阿史那土门率领的南突厥大军决战时受了伤,稳固北方并建国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继位的次子耶律德光虽然能力也颇为出众,却终究不是其父那样的天资卓绝,始终未能达成耶律阿保机一统黄河以北的志向。
不过其在文治方面的能力和成就要超过其父,登基后改革官制,官分南、北面,因俗而治。北面官以契丹旧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秦人旧制治秦人,客观上缓解了河北之地的秦胡矛盾。又征订赋税、奖励耕织、发展生产,使辽国成为继秦化最深的羌人建立的后秦之后,统治结构最为稳固的胡人政权。
慢慢的,就形成了如今江北四股势力中,辽国最强,南魏次之,实力最弱的北魏和后秦实力旗鼓相当的局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