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然,我们以前习惯透过感官的道路来获取快乐,所以有些人会有点不舍。你不要怕,你照样有快乐,不要透过六根的渠道,你会有比六根给你的快乐更多的快乐,你相信佛陀的话往前走,你会得到更殊胜的快乐。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圣人的心是快乐的,但是他根本没有凡夫的感受。他没有透过快乐、没有透过感受来获取快乐。所以这个事情你要先知道,感官是一个最低级的快乐,先把六根收起来。我们有这个心理建设以后,其实我们是不需要六根的,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来对治它了。
那么这个感受它受了什么影响呢?当然受了业力的牵引,“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其实因果没有主导性,也没有设定目标说给谁快乐,给谁痛苦,它完全是循业发现。所以一个人会堕落到业力的这个蜘蛛网,你就是用感受。你跟着感觉走,你就一定会跟着你的业力跑。你该遇到谁,该跟谁结婚,会有什么事,你就一定跑不掉,因为感受它是跟着业力走的。我们先不讲来生了生脱死,如果你今生不喜欢被业力牵引,要活得自在一点,你感受要收摄一点,因为这个业力它牵动感受。
第二个,“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
这个痛苦的感受,你在业力当中活动,业力变现很多的境界让你去受用,你可能会碰到逆境,辛酸难比;当然你也会碰到顺境,种种的快乐,但是它终究是无常,你总有一天还是会失望。所以透过感受来获取快乐,第一个,你不一定快乐;第二个,就算你得到快乐,也会失望,终究还是痛苦。而且你这个过程,还沾满了很多烦恼跟业力,所以透过感受是非常不好的。
我们总结:“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不要再去用你的感受,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活动了,赶紧把感受收起来。
前面这两块: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一个是对治所贪爱的色身;一个是对治能贪爱的感受。这两个是很重要的。我们平常就要不断地去训练,把六根慢慢慢慢往内收。
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为什么要修不净观,要收摄感受。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婆罗门,在婆罗门里面很有地位。他生了一个独生子,这小孩很聪明。大富长者就希望能够把家业早一点交给儿子来经营,所以很早就给他许下了一个婚姻。后来去相亲,这个小孩看对方也很满意,就答应了,并准备结婚。因为这个婆罗门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婆罗门,所以他宴请很多的婆罗门外道的师父,来家里面作一个祝愿。
在结婚的当天,佛陀早上要去托钵的时候,就跟阿难尊者说,你先不要去托钵,先到这个婆罗门的家前面,去告诉他们一件事,说今天婆罗门子要出家了。阿难尊者就衔佛陀的慈命,到大富长者家门前就大声喊:“婆罗门子今天要出家了,佛陀说的。”讲完就走了。
婆罗门外道的师父听了就哈哈大笑。他说:“开什么玩笑!这个婆罗门子今天要结婚了,说什么要出家了。”很多人在嬉笑当中,有个外道的长老师父就说:“我们不要小看佛陀说的话,我听说佛陀说的话,最后都会应验的。”他说:“这样子那怎么办呢?”长老说:“我们要早做防备。反正他今天要出家了,只要今天出家的因缘过去,我们就不怕了。”
但今天怎么过去呢?他说:“我们有办法,咱们人多嘛,就用人海战术,就手跟手牵起来,围成七个圆圈。”因为婆罗门规矩,结婚之前要拜大梵天,要有一个礼拜台,台下面就围了一圈一圈,总共七圈的人,手牵手把它围起来,不让佛陀靠近。
那么时辰到的时候,婆罗门子就登上了礼拜台,往太阳的方向拜。他第三拜拜下去头抬起来的时候,他说:“唉呀,我太虔诚了!太阳当中出现了一个大梵天。”只见大梵天就从远处慢慢由小而大,从上面飞到地上站起来。大家看了都很欢喜:唉呀,这婆罗门太虔诚了,把大梵天给招感出来了。大梵天白发苍苍,满面慈祥,拿一个手杖,大家就跪下来了,婆罗门子也跪下来了。
大梵天就说:“你干什么呢?”他说:“我今天要结婚了。”大梵天说:“那你结婚,你准备多少钱呢?”他说:“我准备了三千金。”大梵天说:“三千金你是怎么分配呢?”他说:“一千金,我是供养这些来参加的婆罗门的师父;第二个一千金,我是准备这次酒席的饭菜;第三个一千金,我当聘金,送给女方的家庭。”大梵天一听:“喔,你前面两件事做得非常好。你拿去供养婆罗门师父,准备酒菜来供养这些师父,会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你第三个一千金,用得不恰当。”这个婆罗门子说:“怎么不恰当呢?”他说:“你花一千金,你想想看,你娶一个太太,她的心脏值多少钱,她的脾胃值多少钱,她里面的脓血屎尿值多少钱,她的头发值多少钱,她的指甲值多少钱……”那个大梵天就把色身的不净,从头讲到尾。那个婆罗门子就当下证得初果。
初果以后,大梵天就现出佛陀的色身,带着婆罗门子以神通力从空中飞到精舍去,带他出家。婆罗门子后来就证得四果阿罗汉。
弟子们就问:“欸,这个婆罗门子怎么善根这么深厚呢?他是准备去结婚的人,是一个要结婚的心情,他心识的活动已经往结婚的方向流过去了,那么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他从结婚的水流,转成一个出家的水流呢?”
当然我们会说,那是佛陀的不可思议的摄受力。是的,我们不可以否定外缘力。佛陀说,这个婆罗门子,在迦叶佛时代是一个比丘。那个时候人寿是两万岁,他出家以后,花了十千岁的时间,就是花了一万岁的时间修学不净观,他累积了一种不净观的能量,佛陀是把它触动而已。
诸位!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如果说有些人是病了很久才死亡,那已经有心理准备;但如果是突然死亡的,这种突然间走得很快的人,一般都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临终的开示,为什么有些人有效,有些人没有效果?这就考验你的善根力了。
诸位!你注意看看蕅益大师对于下品往生的开示。蕅益大师说造五逆十恶的人,他地狱的火都现前了,他凭什么能够把地狱的火转成金莲花呢?当然善知识的开导是一个因素,但是,蕅益大师说,因为善根深厚故。
我们平常的正念,就是在累积临终的正念。所以诸位,你真的平常就要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你每一次去读诵这个偈颂,如理地思惟,就在你的心中储存一个临终正念的能量。只要你能量够,临终的时候人家讲一句话,就把你善根那个开关打开了。如果你平常都没有修,临终开示是很难有效果的,因为你里面都没有东西。
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这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你要不断地观、不断地观,你才能够累积往生的一种反转力量。
辛三、观心无常
前面两个偏重在调伏爱取,这以下的观心无常跟观法无我,偏重在调伏我见的颠倒。就是我们明了分别的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是没有一个常一主宰性的,叫观心无常。
我们把它念一遍。
我们心中,有一个自我概念。我们先讲妄想,这个明了、刹那刹那的心是怎么来的?就是“迷却真常”,我们迷失了真实常住的真如佛性,或者说现前一念清净心向外攀缘,“缘气”就是一种攀缘的作用;“纷纭”,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攀缘,它不是一次的攀缘。
那种相续的攀缘作用,就形成一股强大的“水流”,这个水流因为它一个接一个,相续的力量太紧了,所以我们感觉上它是一个恒常的东西,其实它是刹那生刹那灭。就是心念的活动,其实它是有相续的生灭相,但是因为我们本身产生错觉,我们认为是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这段偈文主要是在说明我们本来是没有一个自我概念的,这种自我意识本来没有的,只是一种攀缘的作用,念念的相续产生出来的一种错觉。
我们再看下面的正文。
“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妄想的心跟真实的心判断就在这一块。《楞严经》上说,怎么知道我是打妄想?很多人问:我现在想要干什么,我要去买一个东西,到底我买这个东西的动作,是来自于智慧的观照,还是来自于一时的妄想冲动?
妄想有一个特点,它是离尘无体,离开了外境,就没有自体了。我们前面说过,妄想一定要透过感受,感受是所有罪业的根源,一定要外境刺激感受,然后再启发妄想。所以你把外境拿掉,你这个妄想就没有了。你看我们今天对某个人起瞋心,你心中把那个影像拿掉,你的瞋心就不活动了;你的心对某一个人起贪爱,你把那个所缘境拿掉,贪爱心就没有了。它离开了前尘,离开了所缘境,它就没有自体。
这就是为什么《楞严经》要我们修行人反应慢一点,妄想的天敌就是时间。你想要做什么,如果没有把握,你放个一两天。如果是妄想,一定消失掉,因为这件事情它所缘境消失掉,妄想就消失掉。如果两三天你还想要去做,那就不是妄想,那是智慧的观照。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妄想一定是外境刺激才有的,离开外境它就没有自体了,所以“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这是第一个观察妄想没有真实体性的一个方法。
第二个,“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
我们打了这么多妄想,关键是它毫无意义,这个很重要!我们透过佛法的道理去思惟,我们这个能量是有意义的,对你的解脱,对你的离苦得乐,对你往生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们打很多妄想,比方说,我们以前做过转轮圣王,打转轮圣王的妄想;你做过蚂蚁,就打了蚂蚁的妄想。那么无量劫来,我们每一个生命得到的时候,我们都站在自己生命的本位来打妄想,结果到现在对解决轮回的问题一点都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要知道“终归罔象”,就是妄想是没有实质效果,没有实质意义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
这个说明妄想没有自体。前面是讲没有意义,这个是讲没有自体。因为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比方说有些人喜欢吃豆浆,豆浆的境界一刺激,他吃豆浆的心的妄想就开始活动——我要吃豆浆!那个自我意识就出来了。
那么这个心到底有没有自体,怎么知道呢?这分成三块:
第一个,就是“未生无潜处”。我贪爱豆浆的心,在以前它到底在哪里?豆浆没有现前的时候,我贪爱心没有活动、还没有生起这个贪爱心的时候,它在哪里?
第二个,“正生无住处”。它在活动的时候,它到底住在哪里?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第三个,“生已无去处”。等到这个豆浆吃完了,你这个贪爱的心也没了,那么它又到哪里去了呢?
所以,从还没有生之前、正生的时候、生了以后三心来看,都没有自体,它只是一种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它只有作用,但是它没有自体。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它没有真实义,所以叫作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总结:“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就是说这种自我意识,其实是以一种刹那刹那生灭的心机,一种流动的作用来形成的,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主人翁。
外道,他也相信轮回,有很多外道也是相信因果的,但是他不知道妄想是没有自体,他在妄想当中有一个自我概念。他认为说,我去造善业,也是由我来得果报。就好像我今天死亡,我这个房子破旧了,我不要了,我换到一个新的房子来住,但这个里面的人是不变的,这就是一种自我概念。
其实我们生命改变的时候,我们的想法也改变了。你想想看,你前生是个男人的时候,你是这个想法吗?不可能!一个男人的身心世界转成女人的时候,你的思想也改变了,你以前是个蚂蚁的时候,你是这个想法吗?也不是这个想法。
所以这个妄想,它是随你的生命在变化的。我们过去经历过很多次的生命,只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个清净、离一切相、明了的心性就像念珠一样贯穿到最后,只有你当下这一念心性,是你真实的东西。浮在心性表面那些影像,通通是捏造出来的,只有“镜子”是真实的。一个男人站在镜子前面,它现出男人的影像;一个蚂蚁站在镜子前,它现出一个蚂蚁的影像。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是虚妄的,那是循业发现,随顺因缘而显现出来的。
所以这个观心无常,就是破坏我们对内心的一种自我概念。这个地方其实是一种空观的智慧。
辛四、观法无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