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40.第35集《佛法修学概要》【3 / 3】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个,修善。修善法这个要选择性了。我们不可能修学所有的善法,所以这个你要善知取舍。

第三个,度众生选择更多了。你在修行当中,你现在的心情不对劲,暂时可以不度众生。

所以在修习精进的时候,断恶是要坚持的,修善跟度众生是可以看因缘办事,这个是三种不同的心态。

透过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三种精进,增长善法的功德,保持我们善根的功德不退,来度脱让我们时间空过的懈怠的心。这个精进就是让我们的心永远保持在一种最佳的状态,对法门的好乐那种坚持。它的方法主要就是要善调身心,知所进退。

善调身心,知所进退,我们讲一个例子来做说明。佛陀在经论里面讲出一个譬喻,讲到一个国王跟大臣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国王,这国王处事非常的严格。后来他那个大臣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犯了严重的错误,国王非常生气,要把他处以死刑。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大臣就请命,说:“国王,你不要把他处死,他好歹也有功劳,你是不是给他一个机会呢?”那国王想一想觉得也有道理,就说:“好吧,给他一个机会。”

国王就出了一个题目说:“我有一只羊你把它领回去养,三个月以后,我要看到这只羊它的肉是精壮的,但是没有肥脂,它没有肥肉只有瘦肉,而且是强壮的。一只强壮的羊只有瘦肉没有肥肉。如果你做到了,我就赦免你的死罪;你做不到,那就把你处死。”

这个大臣心里想,这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如果用美好的饮食来喂它,一定会有肥肉;我如果给它吃得少,它就连瘦肉都没有。那怎么办呢?怎么保持精壮的肉而没有肥脂呢?他就忧愁苦恼了。

这个大臣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儿,她就说:“父亲,你最近怎么闷闷不乐呢?”他父亲就把这件事如是地告诉女儿。这女儿说:“我有方法。我们把这只羊用绳子绑起来,绑在一棵树上,每天给它丰盛的饮食吃。在这只羊前面,绑一只狼,每天让这只羊看到。”那只狼看到羊的时候,就准备扑过去。这只羊它是每一天吃美好的食物,但前面总有一只狼盯着牠看,果然是养成了精壮的肉而没有肥脂。

佛陀讲这个故事在比喻什么呢?修行跟养羊是一个道理。你一方面要有一种功德的想象,来激发自己美好的愿景,但是你也要有点危机意识,偶尔也要带一点恐怖的境界来吓吓你自己,说你今生不往生,来生你就完了,你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到饿鬼道受饥饿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整天被人家打杀的痛苦。我们不能够完全给自己吃糖果,老是用美好的东西来激发自己。

所以,在修行当中,所谓的善调身心就是畏爱兼抱。我们的心沉闷的时候,多鼓励一下自己;我们的心躁动的时候、攀缘的时候,你就要打压一下自己。就像养这个羊的道理一样,你一方面给它美好的饮食,一方面用狼来恐怖它,让我们的心永远保持在一种中道的状态。

己五 、 禅定度 分:三:庚一、 禅定自性。庚二、趣入修习禅定方便。庚三、修习禅定差别内容

我们看完精进度,看下一个,禅定。

庚一、禅定自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禅定的体性。请合掌。

《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

这个部分,止的体性,请大家看附表第三,止观体性。

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法门,都是在散乱心的阶段,但是进入止跟观以后,你就是一种非常明了寂静的状态了,这个是在佛堂的一种静中的修学了。

首先我们看这个止。止有两个说明,先看简单的说明。

什么叫作“止”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奢摩他就是“止”。这段的开示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讲因地;第二个,讲果地。

先看因地。因地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心一境性;第二个,以善缘心。

我们先看第一个,心一境性。这个止,它必须要让内心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攀缘的,像猴子一样,抓一个树枝,然后又攀缘另外一个树枝,抓到一个放掉一个。在修止的过程当中,你要选择一个所缘境,比方说念佛,你要选择音声为所缘境,要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第一念是佛号,第二念也是佛号,第三念也是佛号,你必须强迫你的心是单一地、相续地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这个就是修止的因地。

第二个,以善缘心。这种专注的状态必须跟无贪、无瞋、无痴的心相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是在造恶,在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你很专心,那这个不能构成止,因为你这个造恶的过程是烦恼的心,是躁动的。

所以它必须是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专注的;第二个是善良的。那么这两种心结合以后,就构成止的因地。

它的果地功德是什么呢?“诸三摩地”,它所成就种种的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这种因为“心一境性”、“以善缘心”的三昧,都是属于“止”的因果,这是个简单地解释。

我们把这个解释透过《解深密经》讲得详细一点。我们看第二个解释,什么叫“止”。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这个地方也是分成因跟果。我们先看因地。这个因地的修学有三个重点:

先看第一个,“独处空闲。”一个菩萨,如果你要进步,你一天要有一段时间自己静一静。你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你在外面跑到最后,你就变成好人,不是道人,因为你的善根就跑没了。除非你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你不用做功课,你不用充电,否则你最好是要有一点充电。

所以这里的意思就是,你一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独处空闲,暂时把手机关掉,把房门关掉,好好地把佛教的止观修学一下。我们的能量是生灭法,没有证得法身之前,我们的功德不是永恒的,你有修它才有,然后你慢慢慢慢把它释放没了,你还要再去充电。所以你每一天一定要有一段时间独处空闲,暂时地息诸缘务,好好地面对你内心的自己,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作意思惟。”修止一定有一个所缘境,因为它是心一境性。如果你这段时间是念佛,那佛号就是你的所缘境;如果你持咒,咒语就是你的所缘境。你必须强迫你的心在一个所缘境里面专心的安住。

第三个,是这种“能思惟心,相续作意思惟”,你要一次又一次地思惟。所以修止的人,他必须很有耐性,跑掉了,没事,再拉回来;跑掉了,再拉回来。你不断地就是念佛,听自己的声音。发觉打妄想以后,赶快把心又重新恢复到佛号。你要不断地相续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不断地努力,慢慢慢慢你的心就从一种少分的安住变成多分的安住,套一句专有名词叫作“功夫成片”。我们的心态是可以调整的,你不断地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多安住故”,这个时候你的因地就圆满了。

看它的果地。果地有两种功德:起身轻安及心轻安。

我们不断地修习专住,首先产生心轻安。你的心会产生两种功德:第一个,明了。所以你打完坐的时候出来,你的心特别的明了。真正得禅定的人,在唯识学上说,他可以看得到墙壁的毛细孔,他那明了性到那种程度!他六根的那个明了性特别强,刚刚打完坐的人,一点小小的声音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第二个,寂静。他心中的那个波浪慢慢地停下来,如平静的水。所以他这个时候内心是非常的轻安,明了寂静,寂静明了,这是第一个心轻安。

第二个,他心的轻安会带动身的轻安。这个身的轻安是这样子,我们身体有地水火风四大,打坐的人因为心寂静,会带动一种风大,那个气从丹田里面开始活动,然后周遍身心。那个气脉的跑动,会让你全身非常的舒畅。

我们一般没有在打坐的人,即使你没有生病,其实你的身体还是很粗重,就是一块很粗重的肉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但是打坐的人,你的身体会觉得非常轻松,因为你那个气脉跑得非常顺畅,这叫身轻安。所以它是先有心轻安,才产生身轻安,是名奢摩他。

我们念佛人所谓的一心不乱,是要点点滴滴栽培的。如果你平常都没有静中修,你念佛不能说:“欸,我在等车的时候念几句佛号,我在办事情的时候有空档念几句佛号。”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个只能够当点心吃可以,你要有正餐,要有定课。你的佛号不能都是在散乱心中念。你储存的佛号,每一句都是散乱心的、利用空档的时候念的,到临终的时候,你每一句佛号力量都很薄弱。所以你一定要有静中修才有动中修,而静中修是正餐。

佛法讲如是因如是果,你储存进去的每一句佛号,必须是要有定课的,就是息诸缘务,没什么理由的。我们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扰就散乱,没有几个人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不可能!

所以,你必须一天至少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静下心来,专心地听你佛号的声音,跑掉再拉回来,跑掉再拉回来。你一天要储存一些高质量的佛号在里面,或多或少。在我们的仓库当中,你一天至少要有半个小时储存那些高质量的佛号。你不可以一天当中都在散散乱乱的空档,储存一些低质量的佛号,不可以!

祖师劝我们把握平常的时间,那是比没有念佛还好而已,反正你不念佛也打妄想,但是你不能够以这个佛号当作你的正餐,不可以!因为你这些存进去的佛号都是低质量。你因地储存进去是低质量的佛号,临终表现出来就是低质量的佛号,不可以这样子。

所以我们必须为临终储存一些高质量的、具有专注力、相续力的、一心不乱的佛号,这都是平常要准备的。这就是修止的一个特点,提升你佛号的质量,是这个意思。

好,那么休息十分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