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14章 汇报【2 / 4】

沈长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过田书彦没我想的那么难搞,我就没这样为难他,毕竟以后多有共事之时,只要没到让我很不高兴的地步,我还真不想靠蛊毒来胁迫人。田书彦骨子里还是有些自命不凡的,但我没那个闲工夫去挫他什么锐气,随他吧,反正只要他不因此坏我的事,我懒得多管他闲事。”

趴久了秦洵觉得气有些上不来,又怕把齐璟也压得气上不来,他撤下身子侧躺床上,把齐璟扳过来跟自己面对面:“我没跟他提偷窃之事,倒是他自己刚开始还端架子的时候,主动跟我提了一嘴,但也没提去年他偷我荷包的事,只说起近日长安城里关乎他品行的那些不好听的传言,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他承认这些传言,但他瑕不掩瑜,如今高中状元尚且不是他的巅峰,总有一日他会让过去那些人知道,什么叫莫欺少年穷。”

秦洵这样说着,没憋住笑:“我倒不是看轻他的本事,就是觉得啊,很少听到有人自夸瑕不掩瑜的,齐璟,我挺佩服他的,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够厚颜无耻了,有生之年居然还能见到比我更不要脸的人。”

齐璟捏了一把他的脸:“怎么听上去你还挺高兴?”

“有乐子啊。我跟你讲,厚颜无耻欢乐多,哪处多了个不要脸的人,热闹就能

多看一整年的了。”

齐璟无奈:“你啊。”

合一道长性子好,当时在稠人广众的集市给田书彦留有脸面,但秦洵不是个善人,在秦洵的观念里,人不要脸没事,他没兴趣多管闲事,但若是不要脸的矛头指向他,他就要把那人的脸面扔到脚底下踩个稀巴烂。

当日在广陵街头他不依不饶,不过就是田书彦偷了他的荷包还强词夺理,好在如今入得长安的田书彦言行收敛不少,只是在自吹自擂,没再敢针对着秦洵过分张狂,秦洵便也不多与他计较。

田书彦是个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为人生准则的标准书生,却也很在意旁人会对他产生“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轻蔑心态,秦洵大致摸得出,他那自尊心敏感而脆弱,见不得别人看轻他,交谈间田书彦有心试探,抛了个问题过来,问秦洵这样锦衣玉食长大的世家子弟,为何偏偏看中了他一介书生,秦洵不咸不淡地择了个说法。

“既有人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也会有人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千人有千种思量,私以为,此处‘读书’、‘书生’当是特指,不当笼统囊括所有的读书人,毕竟有人读书无用,有人却学有所成,百无一用的‘书生’是庸人,‘读书高’的则是才子。至少在秦某这里,并不认为书生无用,否则今日便不会邀田公子在此一晤。”

他一番话说得好听得体,照顾了田书彦的自尊心,田书彦甚至自行把本人代入了他话中“学有所成的才子”,一下子对秦洵的态度又和气许多,甚至连秦洵状似随意地提点他日后在同僚交际间谨言慎行,莫要再酒后胡言,当心落人话柄往后被推出去当活靶,田书彦也明言表示听了进去。

朝堂里老狐狸们之间的博弈,甚至有试探帝王的心思时,大多不会沉不住气亲自上阵,而会从自家阵营里踢个出头鸟,像田书彦这样外地入京的新任朝官,资历浅,还没摸透朝势,是老狐狸们最喜欢薄施小惠收买来为己效命的,毕竟备着一堆小门小户的活靶棋子在手,需要时随便挑一个踢出来,废了一个还有一个,没什么可心疼的,不

会伤及自家根基。

去年秋时,被曲伯庸踢出来打探皇帝立储意向的马飞,就是这么一个典例。

秦洵给田书彦说这些话,半是已然将他当作麾下谋士,义务性地提点,半是以后不想再听到他跟长安新交的狐朋狗友三五一处,胡乱说道自己的启蒙先生奚广陵。

田书彦应得很老实,秦洵心下满意,便又多给他安抚一句:“近日外头那些闲言碎语你也不必担心,殿试和审职调官一事已然尘埃落定,该留的留,该走的也陆续在走,估摸着等到今岁岁中,长安人对此事的兴趣,都会淡得差不多了。”

有的人想法很有意思,某人原本与他处境相同,他心里不起波澜,而一旦这个某人哪日改善了处境,不说飞黄腾达,仅仅只是比他更好、在他上头、获得了比他更多的关注,他心里就不平衡了,因为在他的概念里,某人原本是跟他一样的,那就该一辈子跟他一样,甚至就该比他差,怎么配超过他呢?

这种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支配他做出可笑的事情,好比说,用着同窗、同乡等身份,甚至仅仅扯出七大姑八大姨这些远亲说是与那人沾亲带故,就能打出“认识”的旗号,以“那个人我知道”的句式起头,把关乎那人的信息散布于众,急切地表达着一个意思:那人不好,你们不该高看他,你看他应该是我描述中这么低劣的一个人,他不配的,你们的关注和他所获得的一切,他都是不配的。

事实上,所谓关乎那人的信息,真假不明,有些根本不能证明是实事还是谣言,但被人动嘴皮子信誓旦旦说出来,总会有人信,至于所谓的“同窗同乡七大姑八大姨”虚实与否,也就只有他们本人心知肚明。看客谁会关心这些?左右受传言困扰的又不是看客,看客们乐于给自己茶余饭后增添谈资。

秦洵觉得这类人有意思,是觉得他们吃饱了闲得慌,若真是相熟好友,却令人寒心地出卖好友私事以博关注,那还能叫友?不如干脆挑明反目成仇,何必再假惺惺维持表面友好。若只是略知一二的点头之交,一来,你能了解人家多少,就在外胡乱说道?二来,本就无甚

交集,人家怎么样,又与你何干?

说到底,不过“嫉妒”、“眼红”的心思,偏生还要端出点醒众人的姿态,真真丑陋至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