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299章 赖文光:太平天国最后的辉煌【1 / 1】

枫之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早年经历

赖文光的早年经历充满了波折与挑战,同时也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参与者成长为太平天国重要将领的过程。1851年,正值壮年的赖文光加入了洪秀全领导下的拜上帝会,并参与了金田起义,这场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正式开始。在随后的几年里,赖文光主要担任文官职务,直到1856年天京内讧爆发前,他在政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随着1856年秋季发生的天京内讧,太平天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一事件导致了大量忠诚于天王洪秀全的将士死亡或逃离,严重削弱了政权的基础。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赖文光决定改变自己的职业路径,由文转武,以实际行动支持太平天国事业。根据指令,他前往江西招募新兵,努力增强太平军的力量。通过不懈的努力,赖文光成功地吸引了一批愿意加入革命队伍的人士,为后续战役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1857年,赖文光被召回天京参与保卫首都的工作。次年春天,他又被派往江北地区,在英王陈玉成手下任职。在此期间,赖文光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包括攻占安徽、湖北等地的战略要地。特别是在1860年的二破江南大营战役中,赖文光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精神,帮助太平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作为对他贡献的认可,同年夏天,他被晋升为杰天义,这标志着其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

进入1861年后,随着太平军第二次西征计划的实施,赖文光继续跟随陈玉成深入敌后作战。3月10日,在安徽霍山黑石渡镇的一场激战中,赖文光率领部队击败了清军副将余际昌所部,不仅夺得了霍山县控制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太平军在当地的地位。紧接着,18日那天,陈玉成的大军攻克了湖北省的重要城市黄州(今黄冈),并将该城交由赖文光负责防守。

二、西征豫陕

随着安庆失陷,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急剧恶化。在此背景下,赖文光被迫放弃黄州,向东撤退并与陈玉成的主力部队会合。面对严峻局势,赖文光提出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建议:他主张联合淮北张乐行领导的捻军以及苗沛霖控制的地方武装力量,共同向荆州和襄阳地区发起进攻。按照赖文光的想法,如果能够成功占领这些关键地点,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军队规模,还能为重新夺回安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巩固天京的安全。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陈玉成的认可。

尽管如此,在1862年初,赖文光还是被封为了遵王,并且接受了陈玉成指派的任务——与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及祜王蓝成春等人一同率领大军远征河南、陕西,旨在招募更多士兵以图恢复安庆。2月初,赖文光率部从庐州出发,渡过淮河后首先围攻颍州(今阜阳),但未能攻克。随后,他们转向西进,进入河南省境内,相继攻击了新蔡等地。之后,为了避免直接面对清军在南阳的强大防御体系,赖文光选择绕道而行,经过镇平、内乡、淅川等地,最终进入陕西省南部。

在陕南地区,赖文光及其部队连续攻占了商南、商州等城市,并进一步占领了镇安和孝义厅(即今天的柞水县)。正当他们准备继续向西安推进之际,却收到了庐州危急的消息。于是,赖文光立即决定东撤回援。当得知庐州已经失守并且陈玉成不幸遇难后,他转而带领残余兵力南下至湖北,并在那里作出了再次远征陕西的战略决策,希望通过增强自身实力来支援处于困境中的天京。

1863年2月7日,赖文光指挥下的军队成功占领了陕西兴安府(即今日之安康市),紧接着又攻克了沔县(现称勉县)。这一系列胜利使得太平军士气大振,“一路滔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局面得以形成。同年10月初,赖文光与陈得才等人联手作战,在汉中一带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击毙了包括总兵贺兰桂在内的多名清朝高级将领,还顺利攻下了这座重要的陕南重镇。此后,他们在该区域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积极扩充队伍,为后续行动奠定了基础。

三、回救天京

1864年初,随着天京(今南京)被清军围困的情况日益严峻,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向各地将领发出了紧急救援的命令。2月10日,赖文光、陈得才和蓝成春等将领接到指示后,决定采取分路东进的战略来解救首都。根据计划,赖文光与陈得才、蓝成春等人组成的北路军将从宁陕出发,经过镇安、山阳到达商州,然后在河南南阳或湖北襄阳一带与其他两路军队会合,共同前进以图解救天京。

然而,当北路军抵达河南淅川、内乡等地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沿途不断有捻军及其他起义队伍加入,使得这支原本规模有限的部队迅速膨胀。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指挥这股庞大的力量,赖文光等人决定重新整编队伍,并将其分为四路大军继续前行。其中,赖文光所率领的太平军与张宗禹领导下的捻军合并为第二路大军,他们一起穿越了复杂的地形,最终进入了湖北省境内。

5月26日,在德安寿山地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赖文光及其盟友取得了重大胜利,击毙了包括护军统领舒保在内的多名清军高级将领。随后,这支联合部队接连攻克了黄陂、黄州、麻城及罗田等地,似乎正朝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7月19日,天京终于被清军攻陷。这一噩耗不仅令整个太平天国运动遭受重创,也极大地动摇了士气,使许多士兵感到绝望。

尽管如此,赖文光并没有放弃希望。他带领着剩余的力量继续与清军作战,在河南罗山、光山以及湖北蕲水等地多次击败对手。但这些局部性的胜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体战局。到了11月初,形势变得更加糟糕:陈得才所部在安徽霍山遭遇惨败,马融和等重要人物投降敌方,而蓝成春则不幸被俘并遇害;与此同时,陈得才本人也在绝望中选择了自尽。面对如此恶劣的情势,赖文光意识到必须尽快摆脱追兵才能保存实力。因此,他果断地率部由云梦向鄂北方向转移,并在此过程中陆续收容了一些从霍山突围出来的散兵游勇。

12月上旬,赖文光率领的联军在襄阳再次取得了一次重要的胜利,成功击退了僧格林沁率领的强大清军。这次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为后续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鉴于当前面临的巨大压力,赖文光决定进一步加强与张宗禹、任化邦等捻军将领的合作,共同对抗强大的敌人。

四、联合捻军

1864年11月下旬,随着天京的失陷和太平天国运动陷入低谷,赖文光领导下的太平军与张宗禹等率领的捻军在豫鄂边境进行了合并与整编,形成了一个新的联合力量。这次合并不仅是军事上的合作,更是双方对于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誓同生死,万苦不辞”的誓言体现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决心和勇气。赖文光被推举为这支新捻军的领袖,他毅然承担起了这一重任,并发誓要尽快恢复国家。

为了适应新的战斗环境,尤其是考虑到北方平原地带更适合骑兵作战的特点,赖文光决定对军队进行重组,增加骑兵比例,减少步兵数量,以提高部队的整体机动性和战斗力。这一策略使得新捻军能够在广阔的战场上灵活应对敌人的追击和包围。

1864年12月12日,在河南邓州唐坡地区,新捻军迎来了与僧格林沁所率清军的一次重要交锋。在这场战斗中,赖文光及其部下成功地击败了强大的对手,极大地提升了士气。紧接着,在1865年1月下旬,他们在鲁山再次重创僧格林沁的部队,阵斩多名清军高级将领,包括护军统领恒龄和副都统舒伦保等。

胜利后的新捻军继续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快速转移战场,从叶县到襄城,再到新郑、尉氏等地,利用速度优势不断给敌人制造麻烦。特别是在鄢陵附近,他们痛击了一支清军马队,随后又南下西平、汝阳(今汝南)、正阳及信阳等地。当清军赶至信阳时,新捻军早已北上进入山东境内。

进入山东之后,新捻军开始在曹州(菏泽)、济宁州(济宁)、兖州、沂州(临沂)以及江苏海州一带展开游击战,通过不断移动来消耗清军的力量。1865年5月10日,他们从山东汶上渡过运河,向西推进至范县(今属河南)、濮州(山东鄄城)、郓城等地,最终到达曹州附近的葭密寨、郝胡同、高楼寨(高庄集),并在此设下了埋伏。

5月18日,当僧格林沁率军追至时,落入了赖文光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清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僧格林沁本人被击毙,还有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多名将领丧生,其部下损失惨重,约有7000多人(一说超过万人)。这场胜利极大地削弱了清廷对新捻军的压力,并且暂时缓解了局势。

然而,好景不长。僧格林沁死后,清廷任命曾国藩负责指挥湘淮军对付新捻军。曾国藩针对新捻军擅长流动作战的特点,提出了“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计划通过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建立坚固防线,逐步压缩新捻军的活动空间。面对这种新的挑战,赖文光并没有坐以待毙。他率领部队前往皖北,与张宗禹等人共同围攻雉河集,但由于久攻不下,于1865年7月25日撤围。此后,赖文光与张宗禹分作两路,在安徽、河南、山东和江苏边区继续活动,试图寻找新的突破口。

五、流动作战

1866年初,赖文光率领的新捻军继续采取流动作战的战略,以躲避清军的围堵并寻找反击的机会。1月18日,赖文光率部进入湖北,迅速占领了麻城,并进一步攻克黄陂,使得武汉地区陷入戒严状态。2月18日,在黄冈地区,新捻军再次大败清军,击毙了总兵梁洪胜。随后,他们转向豫东、皖北,最终进入了山东境内。4月26日,赖文光所部与张宗禹的部队在山东郓城会合,增强了联合力量。

然而,5月中旬,当两支部队试图在巨野和菏泽地区展开行动时,遭遇了提督刘铭传指挥下的淮军重创。面对不利局面,赖文光和张宗禹决定暂时分开行动,各自前往苏北、皖北和豫东一带游击作战。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成功地打破了曾国藩“以静制动”的战略部署,使得清军难以形成有效的包围圈。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曾国藩调整了防御策略,提出了新的防线:西面以沙河和贾鲁河为界,南面则依托淮河,北面从朱仙镇至开封沿黄河两岸挖掘壕沟设防,意图将捻军困于鄂、豫、皖交界的区域内。但是,9月中旬,赖文光敏锐地察觉到了清军的这一动向,并发现朱仙镇至开封之间的堤墙尚未完全建成。于是,他果断出击,带领部队经由尉氏、中牟等地快速推进,于9月24日夜突然袭击开封南面的芦花冈堤墙,一举突破了河南巡抚李鹤年所部的防守,顺利越过防线向东挺进。这次突袭彻底粉碎了曾国藩精心策划的河防计划。

尽管取得了多次胜利,但长期流动作战也给新捻军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缺乏稳固的根据地以及无法得到其他起义力量的有效支援。意识到这一点后,赖文光决定实行分兵策略,派遣张宗禹等率领一部分兵力前往陕西、甘肃地区,寻求与当地的回民起义军联合,从而形成东西呼应之势。而他自己则继续留在中原地带活动。然而,分兵之后的情况并未如预期般理想,由于清军严密监控,东西两路捻军未能实现有效的配合。

10月底,赖文光、任化邦等人率领东捻军尝试跨越黄河故道进入山东西南部,计划攻击运河堤墙并在该区域扩充队伍、筹集粮草。然而,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在郓城至江苏丰县、沛县之间反复尝试渡河均未成功。无奈之下,12月初,东捻军不得不撤回到河南,并于22日抵达湖北东北部。

此时,赖文光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构想:主力部队向四川挺进,同时留下部分兵力驻守湖北,并派遣另一支队伍攻打河南与陕西交界的荆子关,试图重新建立基地并与西北地区的回民起义军及西南边疆的苗民起义势力取得联系。这一计划得到了东捻军将士的支持。与此同时,接替曾国藩担任钦差大臣的李鸿章针对前任的战略缺陷,提出了更为灵活的“扼地兜剿”方略,即通过诱敌深入复杂地形后再进行多面围攻。这无疑增加了新捻军在未来战斗中的难度。

六、力渐不支

1867年初,东捻军在赖文光的领导下继续与清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1月11日,在湖北钟祥罗家集,东捻军击伤了提督郭松林,并歼灭了约4000名清军士兵。随后,1月26日在德安杨家河再次痛击总兵张树珊所部淮军,消灭数百人。这些胜利为东捻军带来了短暂的喘息机会,他们随即向京山、安陆、襄阳、枣阳等地移动,最终又回到了安陆附近,集结在京山尹隆河(永隆河)一带。

2月19日,东捻军在尹隆河地区首先击败了刘铭传的部队,击毙了包括总兵唐殿魁、记名总兵田履安、副将吴维章在内的600多名清军官兵,并击伤了更多敌人。然而,正当东捻军士气高涨时,湘系提督鲍超却从背后发起了猛烈攻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赖文光迅速调整战术,激励将士们奋勇作战,试图“斩刘捉鲍,长驱西上”。尽管东捻军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但清军使用劈山炮等重型武器轮番轰击,导致东捻军损失惨重,许多马匹被击倒,战斗力大减。经过一天激战,东捻军最终被迫撤退,阵亡万余人,另有8000多人被俘。

尹隆河之战后,赖文光率领残余部队奋力突围,北上进入河南,并沿鄂豫边境向东推进至信阳府境内。3月初,他们再次进入湖北,通过黄安、麻城、蕲水、广济等地到达黄梅。3月23日,在蕲水六神港,东捻军取得了又一次重大胜利,击毙了记名布政使彭毓橘及提督罗朝云、总兵彭光友等30余名高级将领,消灭了约8000名湘军士兵。但是,由于清军的水陆联合阻击,东捻军未能实现西渡汉水入川的战略目标,只能重新返回钟祥臼口和京山尹隆河一带。

5月上旬,东捻军再次尝试进入湖北,抵达汉水东岸,但由于刘铭传等部的追击,无法顺利渡江,只得经由京山、钟祥、枣阳等地北上,最终放弃了由湖北挺进四川和陕西的计划。

6月10日,赖文光率部进入山东曹州府境。6月3日,在梁山人民的帮助下,东捻军成功从戴家庙渡口过运河,冲破了长墙防线,进驻东平。随后,他们继续向东进攻泰安,逼近济南,并于6月底进入了山东半岛,接近烟台。然而,此时道员潘霨勾结英法军队加强防御,天津洋枪队也渡海支援,加上山东巡抚丁宝桢亲自带兵镇压,东捻军不得不撤退到福山、宁海(牟平)一带活动。

进入胶东后,李鸿章仍然坚持“扼地兜围”的战略方针,决定以运河为外圈、胶莱河为内圈进行布防,同时利用黄河作为北部防线,苏北六塘河作为南部防线,对东捻军形成严密包围。赖文光得知清军在胶莱河设防后,立即调整方向,转向莱阳、即墨,试图突破胶莱河南部的麻湾口未果,转而北上突击新河,同样未能成功。最后,赖文光发现胶莱河北部入海口处因沙滩难以筑墙,且潍河北段自下营至海口一段的防御工事尚未完工,便于8月19日集中兵力从海神庙外海滩突破防线,成功渡过潍河,向西进入潍县、昌乐等地。这一行动彻底打破了李鸿章精心策划的“扼守胶莱之策”。

尽管如此,东捻军仍处于胶莱河与运河之间的狭小区域内,未能完全摆脱清军的包围。赖文光随后带领部队经安丘、临朐南下莒州、日照,企图突破运河防线,但均未成功。秋雨连绵,河水暴涨,使得作战区域更加狭小,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军心开始动摇,处境愈发艰难。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赖文光和他的部队依然顽强地抵抗着,但形势已经越来越不利。

七、兵败就义

1867年11月12日,东捻军在山东潍县松树山遭遇了淮军刘铭传部的猛烈袭击。在这场战斗中,东捻军一天之内三次被击败,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赖文光不得不率领残余部队南下进入江苏,试图寻找新的立足点。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周后,即11月19日,东捻军又在赣榆地区再次遭受重创。更令人痛心的是,在这次战役中,东捻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任化邦被叛徒杀害,这对整个军队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尽管接连失利,赖文光并没有放弃希望。他决定率部重新返回山东,希望能够在那里找到转机。12月5日,当他们行进至潍县与寿光之间的地带时,又一次遭到了刘铭传所部的攻击,并最终败退。到了12月24日,在寿光南、北洋河与弥河之间的决战中,东捻军陷入了绝境。这场战斗异常惨烈,万余人被俘虏,近两万人战死沙场,其中包括首王范汝增等多名重要将领。

尽管如此,赖文光仍然没有放弃最后的努力。他带领着剩余的四五千名士兵继续南下,一路上不断与清军交战。1868年1月1日夜,赖文光指挥部队成功突破了六塘河防线,通过沭阳县南兴河头、张家湾一带,沿运河南下,经过淮安、宝应和仙女庙(今江都)等地。然而,由于沿途不断受到清军的截击,队伍人数逐渐减少。

1月5日,赖文光带着仅剩的一千余名战士来到了扬州东北方向的瓦窑铺。在这里,他们遭遇了道员吴毓兰所率领的淮军的伏击。在这次战斗中,赖文光不幸受伤并被俘。至此,东捻军彻底失败,长达数年的抗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被捕后的赖文光表现出了极高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面对敌人的劝降,他坚决拒绝妥协,反而利用在监牢中的时间奋笔疾书,详细记录了太平军和捻军的光辉历程以及自己对太平天国事业的忠诚。在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自己使命的无悔奉献。最终,赖文光以“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这样的铿锵誓言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1月10日,赖文光在扬州城外的老虎山从容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