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砍刀诗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后朝中又有大臣,揭发老尼众徒奸淫不法诸事者。太后愈怒,乃思一计,复以礼召老尼还于麟趾寺,待其弟子毕集,敕令给使掩捕,一网打尽,皆都没为官婢。
武什方还至偃师,闻事败露,自绞而死。
自从火烧明堂之后,僧怀义见天子不究,且又付己以重任,命再次督造明堂,于是愈益骄恣,报复前仇,诬陷御史周矩,使其下狱免官。
薛怀义愈发无法无天,经常当众指天骂地,无意间将与太后之间秘事公之于众。
武皇太后大恶,杀机顿生。因此密选宫人有力者百余人防之,并定下擒杀之计。
延载二年二月壬子,宫人擒执薛怀义于瑶光殿前树下。武则天使建昌王武攸宁率壮士殴杀,送尸于白马寺,龛而焚之,然后将其骨灰装入坛中,建塔镇之。
复善遣寺中僧众,以及薛怀义私蓄力士千人,最后籍没寺产入官。
延载二年夏四月,天枢造成,高一百零五尺,径十二尺,分为四面八方,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长百七十尺,以铜铸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由西域胡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之名于其上,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秋七月,吐蕃入寇临洮。武皇复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带兵讨之。
九月甲寅,太后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诏命改元天册万岁。随即突厥默啜遣使请降,册授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天册万岁元年,灵隐禅师与阴祖等雕造莫高窟北大像。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沙州敦煌县鸣沙山上。自前秦建元二年始建,历北魏、西魏、北周、隋朝,至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此年所造释迦牟尼坐像,其高一百四十尺。
腊月十一日,武则天登临嵩山,封为神岳,大赦天下,又改元为万岁通天。制内外官三品以上通前赐爵二等,四品以下加两阶。洛州百姓免收租税二年,登封、告成县免三年。
万岁通天元年,一月十一日。
女皇诏以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与大总管孝杰共击吐蕃。
三月一日,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名将论钦陵、赞婆激战于素罗汗山,武周兵败。二将因损兵丧师获罪,王孝杰免官为庶人,娄师德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半年之后,至深秋九月,吐蕃赞普遣使至周,复请和亲,武则天未知真伪,遂遣右武卫胄曹参军郭元振为使,前往察之。
字幕:郭元振本名郭震,字元振,以字行世,并州阳曲人,济州刺史郭善爱之子。
唐高宗咸亨四年,郭元振年仅十八岁考中进士,被命为通泉县尉。时在任内,郭元振常为违法之事,甚至铸造私钱、掠卖人口,百姓对其非常厌恶,并深以为苦。
武皇则天得知此事,将郭元振召入京城,准备将其治罪。当廷奏对之时,却见其才华横溢,便索其文章以阅。
郭元振将自己所作《宝剑篇》呈上,武则天大加赞赏,传示于学士李峤等人,赦免郭元振之罪,并任命其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后又进封奉宸监丞。
至此吐蕃请和,遂以郭元振为使,前往谈判。
吐蕃论钦陵闻说周使前来,引军远接亲迎,盛情相待。因请罢安西四镇戍兵,更求分西突厥十姓之地,并请遣使随郭元振入朝面陈。
郭元振道:安西四镇及突厥十姓,与吐蕃种类本殊,今请罢唐兵,岂非有兼并之志乎?
论钦陵答:非也。我吐蕃苟贪土地,则东侵甘凉可矣,岂肯规利于万里之外邪!
郭元振佯为答应,遂带吐蕃使者东还,一面写好奏章,派专使飞马驰报长安。先言吐蕃之请,后献谈和之策。其疏略曰:
钦陵求罢兵割地,若直拒其善意,则为边患必深。四镇之利远,甘凉之害近,不可不深图也。彼四镇、十姓,吐蕃之所甚欲,而青海、吐谷浑,亦国家之要地也。报之宜曰:“四镇、十姓之地,本无用于中国,所以遣兵戍之,欲以镇抚西域,分吐蕃之势,使不得并力东侵也。贵国果无东侵之志,当归我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则五俟斤部亦当以归吐蕃。”如此则足以塞钦陵之口,而亦未与之绝也。若钦陵乖违,则曲在彼。吐蕃百姓疲于徭役,早愿和亲,国家宜岁发和亲使往吐蕃,钦陵专制统兵不愿归,民怨之,则生乱,乱则难侵大唐。且四镇、十姓款附岁久,今未察其情割而弃之,恐伤诸国之心,非所以御四夷也。
武皇览奏,悦而从之。
万岁通天元年,夏五月壬子。
营州入报京师:营州都督赵文翙刚愎自用,契丹族人饥不加赈,又视其酋长如奴。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怀怨,联合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造反,攻陷营州,并杀赵文翙。
镜头闪回,叙述李尽忠来历。
字幕:李尽忠,本姓大贺氏,营州松漠(内蒙古林西县)人。松漠都督大贺窟哥之孙。因勇猛好战,被唐朝授为左武卫将军,袭封松漠都督。
契丹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或谓是匈奴别部,或谓是鲜卑分支,半农半牧为生。早期分契丹八部,居于潢水(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唐初契丹八部统一,形成大贺氏联盟。唐太宗置松漠都督府,赐其首领大贺窟哥姓李,此后便为唐朝北藩。
大贺窟哥长孙名曰大贺阿卜固,伙同奚族,骚扰唐朝边境,因被擒送洛阳。唐高宗以窟哥别孙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弟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继统契丹八部。
自武则天自擅政称制以来,剪除异已臣僚与唐宗室诸王,害死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优秀边将,因而自毁长城,以至边防空虚。更致政局动荡,军费上升,征调日增。
万岁通天元年初,契丹发生饥荒,百姓生活无着,穷困潦倒。营州都督赵文翙不但不予赈给,反视契丹首领如仆,此后还多次侵侮契丹部属。
李尽忠便与妻兄孙万荣商议,决定以反抗营州都督侵夺为由,乘机举兵反周。
五月十二日,李尽忠率部造反,攻陷营州,杀赵文翙。攻占营州之后,李尽忠遂自称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大帅,向南纵兵掠地,所向披靡。
契丹各部都不堪以营州都督为首汉官欺压,于是纷纷前来投奔,旬日众至数万。孙万荣由是一路向南,前锋直指檀州,与刺史张九节相持。
闪回结束。李尽忠造反消息传至神都洛阳。
武则天大怒,诏命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为帅,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副之,率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员大将,率兵征讨。
七月十一日,又增派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纳言姚踌为副使,屯兵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备策应。同时诏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
李尽忠攻陷营州后,派看守地牢官吏欺骗周军俘虏:吾辈契丹因营州督都屡相侵逼,这才起而自卫,岂敢真与官军相抗耶?唯俟官军来至,便即降耳。
然后便将战俘自牢中放出,饲以糟糠之粥,然后全部释放。
周俘得以活命,逃至幽州,正与官军相遇。于是求见元帅,将契丹难以自存、待官军到来即降之事,全部告诉曹仁师。
官军诸将闻讯,皆都信以为真,便生轻视之心,争先开进。
八月二十八日,唐军行抵黄獐谷西。李尽忠闻报,并不急于应敌,又派老弱之众佯装迎降,又命将老牛、瘦马置于路旁,示以饥馑疲惫之状。
曹仁师等见状,愈加放松戒备,舍弃步兵,督率骑兵进入谷口。
李尽忠见唐军中计入围,一声令下,号角经天,埋伏四起出击。官军遭到突然袭击,猝不及防,由是大败,张玄遇与麻仁节被敌以飞索擒获,将士跌入山谷而死者不计其数。
经此一战,李尽忠基本全歼官军,周师先头部队尽没。李尽忠初战获胜,并未急于歇兵贺功,便即谋划如何歼灭官军后继部队。(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