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53章 知青要来了【1 / 1】

每天坚持打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无法从粮库弄到稻糠,王小六只好向吴薇赔罪。

吴薇没怪他,如今就是这样的条件,只能自己想办法克服。

其实她有备用方案,不过效果没有稻糠好,少了稻糠,对虫子的生长速度和繁殖有些许的影响。

听了吴薇相关数据的对比,王小六觉得还行,“好像也没差多少。”

吴薇一瞪眼:“什么叫没差多少?科学研究必须准确,稀里糊涂的哪能行?”

“我错了,您别生气,”王小六急忙道歉,“您听我说,即便咱们弄来了稻糠,发到村里人手里,您信不信,他们只会把东西偷偷省下来,喂给自己家的鸡,舍不得喂虫子吃。”

吴薇沉默片刻,无奈的妥协,“用稻糠是最好的办法,少量一点点,就能得到大量的虫子……好吧,好吧,你说的也对。”

王小六小心翼翼的提议:“咱们去跟村长说说情况,看他们啥想法。”王小六认为,去掉稻糠的前提下,虫子的产率降低了三成左右,村干部应该能接受。

果然村干部都觉得这样挺好,不就是长得慢点,出产率低点吗,完全没问题。

反正村里人知道,养鸡场按重量收虫子后,对养虫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吴薇带来的虫子都不够分,好几户人家为此还干仗了。

后来村干部决定,先可着劳动力少的人家来,其他人往后排。

像王家就没排上号,为此杨爱娣非常生气,找到村干部闹了好大一场,连哭带嚎,一度试图用裤带上吊,被村干部无视,后在王水发的斥骂声中,由三个儿媳连拉带拽弄回了家。

王小六因为上班,错过了老妈大闹村委会的壮举,听王小五提了一嘴,当时他深深扼腕,白白错过了一场大戏。

虫子的问题解决了,王小六又跟着王有福,去山包看鸡苗的生长情况。

张教授天天泡在养鸡场,比刚来时憔悴沧桑了不少。

看见他俩过来了,跟村长商量:“村子里有得是地方,沟塘子小路两边,都撒上草籽,等到秋天就能收获无数的草籽,到时候安排村里的小孩收起来,够鸡冬天吃的了。”

王有福点头,“多亏张教授提醒,我还真是没想到这茬,一会儿回村我就安排人干。”

说完草籽的问题,张教授提起黄皮子和长虫的事情。

说起黄皮子和长虫,张教授要愁死了,“这东西可算是找到吃饭的地方了,总来祸害鸡苗,这才几天啊,已经被它们吃了十多只。”

王小六大吃一惊,折损率太高了。

王有福挠头,对这玩意,他也没太好的办法,主要是不好对付。

特别是黄皮子,东北农村的传闻中,黄皮子那叫一个邪乎。

如果有人打伤了它,那么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不用过清净日子了,它必定要闹个天翻地覆,严重的话,甚至会被它闹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有这样的传闻,很多人对其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敢招惹。

“不行就多弄几只狗,”王小六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王有福:“我再安排几个人晚上,多巡几遍山,那玩意害怕人,应该能管点用。”

王小六突然想到:“试试用耗夹子。”

王有福苦笑:“耗夹子要用到铁,贵着呢,咱村总共不到十个,全都放到这个山上了。”

张教授见他们发愁,还有心情安慰他们:“没事,鸡再大点就好了。”

鸡长大了,就不容易被祸害了。

不过,还没等鸡长大,村里接到通知,他们村要接收一批知青。

村干部把王小六找去商量事情。

王家众人对此深感荣幸,觉得自家小六有能耐,在村里人面前很是得意。

而王小四越发怨恨王小六,自己已经跟他道歉了,他对自己还是不冷不热的,挺大个男人心眼却比针眼还小,自己不过是发两句牢骚,他至于记恨到现在吗。

王小四在心里暗暗发誓,等自己飞黄腾达的那天,一定要找王小六,讨回自己今日受的窝囊气。

王小六去了村委,听到是要来知青了,恍然记起,上辈子这些知青来了后,闹出不少事情,忍不住露出一个牙疼的表情。

村干部跟他是一个表情,这几年下来不少知青,镇上让下面的村子轮换接收。

村干部没少听别其他村的干部抱怨,知青干不了重活,还总瞎闹腾,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说他们村干部处事不公,叫嚷着要向上反映情况。

所以,今天接到镇上通知,让他们做好准备接收知青,村干部感到头疼,十分的抗拒。

“小六啊,你说这可咋整,今年下来的知青归咱村接收。”村干部眼含期待的盯着王小六。

王小六弄不明白,找自己来有啥用。知青下乡是政策,别的村子早就有知青了,跟那些村子比起来,青山村晚了好几年才来一批,已经算是幸运的。

王有福隐晦的问:“能不能找找人,把知青分到别的村去,像红石村也没有知青,可以让这批知青去红石村,咱们村往后排一排。”他们此时还抱着希望,万一过两年取消了知青,那青山村就躲过去了。

王小六恍然大悟,他还寻思,为啥村干部要找自己商量知青的事,难道自己不知不觉间,在村子里的地位已经如此重要了。

原来他们想让自己出力,帮他们找关系走后门。

“如果没接到通知还有可能,”王小六戳破他们的幻想,“现在咱们村子接到了这个消息,别的村子十有八九也听到了风声,这时候哪有人,肯冒着被举报的风险帮忙?”

村干部泄气,“那就只能接下这些知青?”

王小六好心好意提醒他们:“还是提前给他们安排好住的地方吧。”

上辈子村干部想的挺好,寻思把知青打散,分到老乡家里住,避免他们凑到一起搞事情。

想法是不错,可惜没料到,知青们分散开后,确实没啥凝聚力,但却阻止不了他们搞事情。

住在老乡家里,因为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很容易产生矛盾。

有几个知青,掐尖要强,非说老乡欺负他们,闹得不可开交。

当然这都是小事情,更大的问题是,知青住到老乡家里,进进出出的,和村里的年轻男女难免有接触。

这些知青都是知识分子,说话做事斯文有礼,长得还白净,把乡下娃衬得一个个灰头土脸,磕碜得看不下去眼,还粗俗没文化。

惹得村里的小伙子大姑娘春心萌动,并因此闹出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