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二章 儒(三)【2 / 2】

酒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殿下莫要误会,小僧要的不是钱财,要的是一个人”,见朱棣有些不耐烦,姚广孝赶紧赔罪,他对燕王所求颇多,不敢得罪了这个大施主。刚才那番做作其实为了提高朱棣对自己所现之策的重视程度。

爵士会探讨政令的时候是最混乱的时候,此制度刚开始实行时,朱棣几次躲在隔壁偷看,每次都看到了几伙人互相扔臭鸡蛋的热闹场面。后来为了维护官府尊严,布政郭璞以君子动口不动手为原则,通过了各地爵士开会均不准带食物入会场及先动手为输的准则,才勉强止住了乱局,但会场外互相之间小动作从不间断。大伙都是有身家的人了,有了矛盾,杀人械斗的行为极为罕见,但报纸上互相之间的口诛笔伐却越演欲烈。特别是一伙人弹劾某个官员,而另一伙人死命要保这个官员时,对方中任何一人的隐私都会被小报写手们挖出来,大做文章,从抛妻弃子到忤逆不孝,反正是不利于对方形象的事情绝不纵容。

新兴阶层在燕王的庇护下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也给他带来了足够的力量对抗朝廷。震北军是一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军队,无论作战技巧还是作战装备都可称为举世无双。这支军队非但战斗力雄踞天下七军之首,经军校反复培训的军官们的个人能力也堪称一流。限于和朝廷的相互制约关系,震北军的依旧保持在四个整编师外加一个独立骑兵师的规模,但针对当年辽东特殊情况制订的居民可持火铳自保制度被朱棣刻意发扬光大,使民间储备了充足的兵源。一旦朝廷有意难为北方六省,逼得征召令下,朱棣有绝对把握可以在一个月内拼出令一个军团来。

一个醉醺醺的声音打破了大伙的美梦,“别做梦了,书生之见,黄大人不求情则已,黄大人一求情,伯辰才必须死”!

“其实那些都是至理名言啊,不平等则没有止境,平等则能相互制衡”,一个学子读过伯辰的书后悄悄地对自己的好友说。

“你从哪里看到的,伯先生的书里边没这句话”。立刻有人站起来为伯辰喊冤枉。

蒙古诸部喇嘛教兴盛,北方女直诸部则各自有各自的信仰,大乘佛教所推崇的教义要在辽东辽北各地生根,少不了燕王的支持。这里民间富庶,如果得到燕王的首肯,筹建数十座寺庙花费不了多少时间,到那时姚广孝的功德就可以直追达摩了。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朱棣欲借此向哥哥朱标表明震北军并无南下争夺江山之野心,另一方面,他也怕北平离前线太近,一旦兄弟反目,连躲避的战略纵深都没有。哥哥朱标行事的果断让他佩服,父亲和哥哥的言传身教已经让他不再是那个一心纵横天下的热血少年。自从遇见自己的母亲开始,朱棣的眼睛就多了些什么,随着年龄增长,瞳孔中的光芒越汇越深,深遂到部将不敢再轻易面对。

毕竟这里是京师,第二天中午时分,已经有消息灵通的学子通过各种渠道确认了伯辰的罪名――参与谋反。官府的证据十分确凿,但对伯文渊而言,称之祸从天降并不为过。问题就出在伯辰所著的那三本流传极广的书上,天府之国的一伙山贼居然将那本《平等论》奉为山寨中的镇山之宝,据官府内部消息,山寨被攻破时,此书就被供在聚义厅内的香案上,与千里走单骑的关云长的塑像并肩而立。

“非也,小僧是想劝殿下舍了一个人”。姚广孝低低垂下两道佛眉,仿佛为在哀叹命运的不公平。

天快亮的时候,大儒伯文渊在他自己的房间里被逮捕。应天府的差役和数百名禁军官兵摆出捉拿江洋大盗的阵仗把伯文渊住的地方团团围住,让带队军官迷惑不解的是,上头交待下来神秘任务居然是捉拿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伯辰身上表现出来的镇定与从容也让他折服,“也许我们逮到一个江湖豪杰吧”,有些士兵这样想,毕竟在传说江湖豪杰的江湖豪杰身上他们也没看到过这种胆色,这种平静得好像早已知道结局,偏偏不肯退缩的胆色。数十名被惊醒的学堂师生趴在窗口目送伯辰离去,这个谈锋如刀的教授最后留给大家的,是一个风雪里踯躅前行的背影,博带峨冠。

“其实此案也不算冤枉,毕竟人证物证俱在,况且那句‘若官府不能保护百姓之权利,百姓则有权力重建官府’不是谋反是什么。”庆贺新春的酒席宴间,一个儒学教授提及此案,如是评论。

由于爵爷们手中权力过大,能在北六省文官队伍坐稳位置的,手里没有点真本事绝对不行。非但朝廷派来的官员很容易被各路勋爵们联手弹劾掉,即使是北方六省本地人,受到任命后也不容易干长久。六省依然继承了大明异地为官的传统,所以一县或一府长官到任之地绝对不会是他的故乡。到了当地应付完了那些小吏,再应付地方勋爵,摸清楚当地情况就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官位想做得和郭璞一样轻闲十分困难。十年来出过几次官员到任先拜望各位地方大佬的笑话,也出过无数官员和地方豪绅勾结欺压百姓的事,但不受控制的报纸和敌对派系为了各自利益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监督职能,丑闻很快就能被揭发出来,捅到律政部门的桌案边。处罚起违规官员和勋爵时朱棣和郭璞意见出奇一致,从不手软。看到前任丢官罢职发到极北之地拓荒,以前和自己平起平坐勋爵从此失去参政资格,罪行被依法查办的下场,新到任者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谨慎。

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法,目前来看这种依赖有爵之士监督官员和探讨政令的策略带来了很多不便。布政使郭璞多次向燕王朱棣提起过这件事,燕王朱棣也希望有所改变,至少要让爵士们讨论起政令来效率更高些,更容易受自己控制一些,但想改变这一切的确很难。除非北六省退到和朝廷一致的执政方式上去,但是真的那样做了,他燕王朱棣凭借什么和朝廷抗衡?

“殿下为何而叹”!一个阴冷的声音把沉思中的朱棣吓了一跳,从窗口上回过头,映入眼中的是姚广孝那菩萨般的慈眉善目。

“不战而屈人之兵”,几个理学学究洋洋得意,伯辰锒铛入狱,其所坚持的平等论随即也成了禁书,大街小巷的告示和官方报纸上都说的得清楚,有逾期不肯上缴伯辰著作或藏匿者,一经被发现,按通匪罪查办。

此案带来的冲击巨大,几乎整个腊月,都有人在为伯辰的安危奔走。伯文渊的死对头白正白德馨千里迢迢从北平赶到了京城,一路上收集了上千士子签名联名担保伯辰;京城几所学堂更有数百胆大的学生集体在皇宫外请愿,恳求朝廷释放伯辰,并任命他为国学教授;一些小商小贩也以罢市要挟应天府秉公审理此案,闹得沸沸扬扬,直到朝廷动了真怒,出动禁军趋散了请愿的学生,并抓走了几个幕后组织嫌疑者,街市才恢复平静。爆竹声里,新的一年宣布来临。

“王爷马上就要富有四海了,还哭什么穷”。姚广孝很会说话,从见到朱棣第一面,他就毫不避讳地说燕王有帝王之相,左右随从皆将相之貌,哄得很多人将信将疑。这个和尚名气很大,凭借几手古怪的治病救人之术网罗了不少善男信女。他四下宣扬朱棣是天命帝王,正可了燕王的私心。一些从龙之心甚盛的将士便开始私下准备,幻想着有朝一日可辅佐明君登上皇位,成就徐世绩、李靖般伟业,流芳千古。一些商人也希望燕王能主持朝政,将北六省的执政方式推广到全国,当然,能给有功之臣永远免税之权更好。

起风了,窗外的天空忽地阴了一下。

“谁,难道你想让我身边的人出家不成”。朱棣骤然提高警惕。

……

砍了知府,原来地方上欺瞒着的治安问题再也捂盖不住,苏老侯爷奉新继位的西平王之命带平南军一个旅入川剿匪。几千乌合之众怎是这纵横多年的精锐之师的对手,刚一交火,楚彤即丧命于平南军的娃娃炮下。主寨转眼被攻破,伯文渊的几本著作和他与反贼的往来书信全部被缴获。

雪夜挑灯读禁书,偏就有不怕死的学子,偷偷地从垃圾堆中或地摊上将伯辰的书找来,抱着猎奇的心思打发漫漫长夜。

双方都是聪明人,一句南风不来已经表明了姚广孝知道了自己为何事烦恼,朱棣也不再兜圈子,直接了荡地问道:“大师可有良策教我”。

但这种撒手王爷的日子并不是事事顺心。指望这伙人和自己共同自保,容易。指望他们和自己一同对抗朝廷,难。这是朱棣自己酿造的苦酒,为了和哥哥比拼谁更英明,谁更适合治理国家,十余年来,地方贵族们的权力逐渐扩大,从弹劾官员逐步扩大到参与政令的修订。现在,除军令外,北六省地方政令发布之前都要交诸位勋爵们讨论投票通过才能发布,北方地区管这交爵士会。爵士会的权力比起朝庭当年的中书省还大。每年被扣住不发的政令不在少数。这让朱棣在感觉到手中这股力量的强大的同时,也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威胁。

“伯文渊”!

“不是伯先生说的,是那个楚彤给伯老的信里写的,这句话在报纸上写得很清楚”。作为罪证的书信冲击着人们的思维限度,其中一些言论传播得比没禁止之前还广。

“佛祖普渡众生,可佛们弟子是要靠米粮而活的啊,殿下难道没听说过‘佛也要钱’这个典故吗”。姚广孝继续吊人胃口。

“佛祖不是普渡众生吗,怎么大师给人献策还要好处”?朱棣沉住气,笑嘻嘻的反问了一句。眼前这个僧人不比郭璞,双方不是一类人。郭璞虽然偶尔为了地方利益与自己唱唱反调,但是不必怀疑他的用心。从根本利益上而言,北平人马和燕王府相互依存。这个僧人则不然,他属于典型的出售谋略的游学之士,一旦满足不了他的胃口,朝秦暮楚之事在这类人眼中稀松平常。

楚家的盐队买卖公道,货真价实,在滇南一代口碑很好。但楚家少东楚彤却是个白身,年少时即有豪侠之名,不肯入仕。楚家自己买卖受到官府欺压后,楚彤也总想凭正常渠道解决。结果自从其父亲去世,楚彤亲自接手盐行几年下来,老底渐渐赔光。屋漏偏逢连阴雨,安泰十三年,楚彤看准时机运往大理的一大批盐居然半路上被山贼所劫,折了货物又赔人命。眼看着若大盐行就要败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