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745章 勤政【1 / 2】

河边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混乱中,可以取之以利,但在秩序中,才会变得稳固和强大,这个道理无论古今,都不会变。

而反观河中,赵石率军渡河,之后便不用说了,不说金人如何,就说到了现在,已是大半个河中入手,看这情势,也真不怪旁人攻讦,主客颠倒,一枝独秀,便是景帝自己,都有些奇怪,赵石哪里来的好运气,就更不用说旁人了,哪个不是嫉妒羡慕的眼睛发蓝?

被这两位软绵绵的一顶,赵幽燕虽说觉着这两位分外的不痛快,但也没有什么话说,其实他哪里知道,别看这两位除了初时有些吃惊,之后神色便都淡淡的,其实心中哪里会这般平静?

两人之后又谈论了两句,便将一些事情定了下来,将孟青先留在解州,加紧新兵操练,尽快成军,到时,让这孟青随军北上便是,一来的呢,是让此人熟悉一下秦军军中诸事,二来呢,先写封书信给大帅,瞅瞅这事怎么办才是正理。

这其中的计较就不必细说了,和之前赵石所想并无多大出入,所以,两人吃惊之余,自然一力劝阻,说的直接一些,就是反对了。

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不说景帝自登位以来,便致力鼎革,便是随着蜀中纳入大秦版图,疆土的阔大,必然衍生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而相对简单的朝廷官制,在这个时候就显得越发的不足取了。

大秦立国以来,与前朝相比,废门下,尚书两省,单重中书,但在官职上,却有些含糊,除了同门下平章事,实为宰辅外,其余皆为参知政事,各掌庶务,其实并不完备,确切的说,更有些混乱,职能上的缺失更为的严重,最重要的是,没有封驳奏章之权,也就说,皇帝陛下一旦下了明诏,几乎事情就成了定局,中书有佐政议政之权,独独少了能和皇帝陛下掰一掰手腕的权力。

就在这种复杂莫名的氛围之中,多数豪门世家选择了沉默,将目光放在了更加遥远的未来,这无疑是明智和有远见的,而世家当中,从来不缺少这样的人物。

其实,许多人都能预见这一天的到来,高高在上的君王,不会容许豪门世家长久的把持朝政,即便他们根本无法威胁到皇位,那也是不成的,皇帝陛下也许会给一些人机会,但绝对不会将大权交给一家或者是几家,帝王权术,归根到底,也就两个字罢了,平衡。

而经过两个多月的沉淀,初时的风波一旦未起波澜,也就再不会变成滔天巨浪了,反观朝堂上下,颇有振奋之意,当年父皇在时的那点沉沉暮气,早已没了半点痕迹,经过景兴初年那一场几乎灭顶的风波之后,大秦景帝陛下便很是明白这个道理,他此时稳若泰山的坐在那里,扫视群臣,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心中也有些自得之意,如今之强秦,岂是当年可比?这全是他一手为之,十余载艰辛,终是不负所望,天下雄主,不外如是……

有些难以取舍,而这也正是迟迟未有旨意到河中的原因所在,实是想借冬天修兵之时,再行琢磨一下,而现如今,已经开春,这个决断是必须下的了,此时,景帝心中有些犹豫的是,一旦圣旨到了河中,也便坐实了赵石不听军令之事,是敲打一下这小子好呢?还是另想些法子……景帝的目光中,满是玩味……

孙文通翻了个白眼儿,心道,还不是多想也没用,那位一言九鼎,说打便打,实在有些刚愎,若是在蜀国,这样的人脑袋也不只掉了几回了的……不过转念间便又泄气了下来,这些年耳闻目染,不得不承认,大秦对于武将,着实放得开手,一旦出征,几乎各个都有专权,没多少掣肘在畔,打起仗来,真的是得心应手,而当年蜀国……各处守将皆如牵线木偶,几无自专之权,凡事都要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朝臣来拿主意,打仗哪有不输的道理?

南十八,孙文通两人都是一惊,几乎同时就想,孟珙的儿子怎么会到了河中?会不会有人假冒?

两人不由对视了一眼,一个眼珠直转,一个眉头微蹙,都没说话,片刻过后,还是来通禀的赵幽燕有些不耐,“两位大人,末将还有许多事要做,见是不见此人,还请两位大人示下,照末将看啊,不用那么费心劳神,这人八成假不了……其实要真是孟白头的公子,咱们处置不了,不如直接送到大帅面前得了。”

不过他这人确实有些固执,还是来了一句,“朝廷旨意至今未到,大帅就不怕……”

其中寒暄相谈不必细说,以两人之城府手段,别说年纪尚青的孟青不是对手,便是孟珙亲来,也定然被这两人绕来绕去的,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加之孟青也无隐瞒之心,一番长谈下来,直过了一个多时辰,两人已是确定,这人便是孟珙之子无疑,于是好言抚慰两句之后,便立即命人为孟青准备住处,明日再为孟青接风洗尘等等。

许多事情,便在这年关将近,加之对外用兵,颇为喧嚣的咸宁六年年底定了下来,许是作为安抚朝臣的退让,景帝陛下将封驳之权终于交到了中书重臣们的手中,而没有门下,尚书两省的缓冲,要想行驶这个权力,显然条件是无比苛刻的,但对于大秦来说,完备的官职体系,虽说政令下发,再不如以往般通行无碍,但好处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完备的官制,不但让许多人得以施展才华,更让许多事也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更加的便于管理,而直到这个时候,大秦也才终于露出了大国气度,文臣的地位,也在这种变革当中,悄然的上升了一大步。

这可没有半点夸大其词,若是当初秦军北来,一直驻军解州防范来敌也就罢了,就算秦军退兵,金人重章河中,多数也不过是惩治些临阵投敌的官吏罢了,百姓就算受创,金人若没有丧心病狂,也不会将河中当做敌国来看待才是,而今经过这许多措置,一旦兵败,金人大举南来,以金人之残暴,这河中万千百姓又有谁能逃得过灭顶之灾?那时……屠城灭镇,伏尸遍野,可不是造孽来的?

……

而瞧这阵势,议的无疑乃是军国重务,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其实不是旁的,就是人多了起来。

接下来,两人说的就是春耕的事情了,不管前方仗打的怎么样,这事先准备起来也是有备无患,再有,孙文通隐约提了提若是临汾守不住,不如将百姓迁往大秦,两人没有深说,但这事却是他们最上心的,也已做了不少准备,更在黄河渡口,造了不少小船,隐于密处,一旦……就是用到的时候了。

大军欲强攻河中重镇,汾州,两人不能不吃惊,对于河中战局,两个人都有些清晰的把握,若说攻取临汾,对于战局还有些益处的话,那么强攻汾州在两人眼中,就是个得不偿失了。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却还是疆土的问题,疆土太小,又屡有战事,喘息之机少之又少,所以,历代大秦君王为政令简洁故,便少做更改,以免造成朝堂震动,外加冗员横生的局面出来,当然,历代君王私心的缘故也在其中,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这样一个人,却来了河中,若不是冒充的,那……那么,洛阳必有大事生矣,两人如何不惊?如何又能不喜?

但好事归好事,两国一旦交战,又如何能够轻易改弦易辙?所以河中也就变成了鸡肋,便是他再有雄心,也断不敢言,与金国,后周同时交战会发生什么?

前方大胜也就罢了,若是败了……河中一地,其后必然哀鸿遍野,两人有时想起来,都是冷汗涔涔,这个孽造下去,两人当为罪魁祸首,千万冤魂日夜缠绕,就算侥幸不死,之后也再难心安,早晚要遭报应的。

不说这些有的没的,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让这些豪门世家有些郁卒的是,中书大权其实越加的分散了开来,而想影响中书决策,也就难了许多,朝堂上的争斗必然也开始变得越发的复杂莫测。

……

两人担着如此心事,做起事来,虽说还是不遗余力,但到底心里压着一块大石,这几个月,真的是没有一天安生,所以两人之后商谈事情,都有意无意的避开这个话题,不欲闹心,而今孙文通旧事重提,两人一下子就沉默了下来,再没有半点高兴的意思了。

书信来往,费时不少,两人将自己的意思也算是说了明白,但让人无奈的是,赵石心意已定,不容更改,给两人的军令便是,趁此时机,梳理河中府县,也就是说,将后路彻底的交在了两人手上。

两人劝不动,也只有将忧心压下,竭力安顿河中新取之地,一个冬天下来,两人自然累的和什么似的,几乎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再也顾不得什么堂堂正正,什么王道正道的,只要有用,两人都不惮于试上一试,最终才算有了些眉目,但也是隐忧重重,如履薄冰,极不稳固。

南十八沉吟了一下,摇头道:“将才难得,大帅用兵在即,如此人才,正是堪用,以十八之见,不如顺势送到大帅跟前听用,也好坚其投我之心……”

在他看来,也难怪这两人如此说法,大军东出,在河洛与后周兵马战了个旗鼓相当,最终以退为进,退兵回到潼关,就算乃有心为之,但到底是退了回来,未得寸土不说,还损兵折将,张培贤,段德等人心绪能好到哪里去。

唏嘘一番,两人很快就又高兴了起来,“孟璞玉一去,钱祖范为何许人天下皆知,洛阳已不可守,今岁必破无疑……这等消息,许是已到了长安,只是一来一回,又为机密计,所以至今未至,这却需有个计较才成。”

这本是好事,虽说有些出乎意料之外,若知金人糜烂至此,又何必费力攻取河洛?尽占河中膏腴之地,居高临下,威慑后周,岂非更好?

显然,两个人已经留足了后路,心思之缜密,那就不用说了,相谈良久,两人这才分头而去……

后周洛阳守军先锋悍将,少小从军,随父征战,孟珙因罪失势,隐于洛阳,孟青随之左右,河洛之战,孟珙率军出洛阳,击王佩部,便是他这个儿子率敢死之士,趁夜破王佩大营,追敌数十里,困王佩于新安,后又率兵阻击秦军援兵,激战竟日,不敌而走,却非战之罪,而是麾下兵卒颇有不堪罢了,不然的话,河洛战局很可能因为那一战而改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