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394章 相谈【1 / 2】

河边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既然几位重臣都承认,开战时机不对,也就是说,将河南战事的责任在往自己身上揽……

连赵石已经准备好了两封奏折,都迟迟没有送到御前。

于是,第二日,外朝之上风平浪静,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也终于展现出了他的影响力。

这样一来,前方将士之罪责,也就轻了不少,意味也就更加明显,反对中书加罪于大将军张培贤,并欲借此调其回京之议。

若李吉等人纷纷遭了贬斥,那枢密院和兵部的几位大人又该如何自处?

河南战事种种,罪责是有的,也可以担下来,但此战有这样一个结果,却非战之罪,开战之机未曾细究罢了。

这样的事情在廷议时也很少发生,朝堂重臣们之间一旦爆发出这样激烈的碰撞,只能说是积怨已深,无法调和了。

至于连带打击户部尚书李吉等文臣这样的事情,也许皇帝陛下会趁势做一做,但和赵石的关系就不大了。

户部尚书李吉感觉自己堂兄过于迁就那些武人,才使武臣在朝堂上越来越是嚣张跋扈,视中书如无物。

至于为什么是赵石前来,而非是其他什么,甚或是枢密使李承乾自己,这里面的规矩和意味,赵石也渐渐深深的体会到了。

皇帝陛下自然不准,对这位老臣更是安抚有加。

但大秦朝堂之上的势态,却越加扑朔迷离。

很快,中书议决,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亲自入宫进言,附议枢密,兵部所请,并因粮草事,实实在在的参了自己堂弟户部尚书李吉一本,欲免去其户部尚书之职,贬出京师,以观后效……

河中将士,多有封赏不提,大将军张培贤罚俸,降爵,但看上去却是稳若泰山,再无一丝隐忧。

换句话说,就是河南战事开战的时机没有找对,致使战事受挫罢了。

但实际上,李圃看的比他要清楚的多,也十分后悔再次放任李吉行事,这个堂弟看似精明,实际上不堪大用,这样的心思在他这里已经存了好久,只是念及兄弟之情,才屡屡扶助罢了。

不过,言及于河南战事,这些朝中重臣语多不同,但大致意思却是差不多,备述河南战事致败之因果,多有为河洛将士开脱之意。

事实上也证明,李吉这一步极其愚蠢,本来皇长子十拿九稳的储君之位,顿时易主,这是大将军赵柱国几句言语就能决定的了的吗?那定然是皇帝陛下的心意……而是不是还有借此警示长安李氏的意味在里面呢?

文臣们在政治斗争当中的手段,是武臣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几乎是反手之间,就将武臣们逼到了角落。

皇家对待臣子,需要表现出他们的宽容,臣子们再是痛苦,也需要表现出对皇家每一个决定的拥护。

却是先劈头盖脸迎来了堂兄的训责,还是当着中书重臣们的面儿,恼羞成怒之下,拂袖而去。

在此事未定之前,即便是赵石,都不好入宫跟皇帝陛下奏事了,不然的话,只要被文臣们抓住了把柄,顿时便会引起朝廷动荡,这次的错可就不在人家文臣的身上了。

就像这一次,文臣们的反击并不算犀利,但却让你有无法措手的感觉。

成武六年十月,枢密使李承乾,枢密副使赵石,张承,兵部尚书成峦,兵部侍郎赵布宗,陆续尚书请罪。

当然,让皇帝陛下没有料想到的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回去之后,接连上书,开始参劾起了户部尚书李吉及其他几位中书重臣,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用行动表明之前作态,不是什么以退为进的保全之举。

但这样的事情并未发生,在随后的中书众臣议事上,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少见的怒斥户部尚书李吉等人怠慢国事,不知收敛,擅起朝争,视军国大事如同儿戏云云。

第二日,赵石只能无奈的去到中书,以河南战事一些收尾上的事情为由,跟同门下平章事李圃谈了一次。

乱世用武,武人势彰,乃时事而然罢了,逆势而行,非大毅力,大智慧不可,李吉有这样的毅力智慧吗?不问可知……而今次之事,也不过是借势弄权之举罢了,对长安李氏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长安之变中,可以说他提着刀子,砍下了不少文臣的脑袋。

户部尚书李吉以及中书的几位大人也毛了,立时便开始反唇相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