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话说回来了,有弊便有利,短时间内,文臣集团遭到消弱的同时,阻碍变革的力量也一下便轻了许多。
也如他所料,很快,便有旨意下来,邓大人随后黯然离京,去灵州偏远之地赴任去了。
对于他自身而言,又会有着怎样的影响,他想不出来,也只能拭目以待罢了,所幸,如今的局面看上去还不错……
想想也没什么奇怪的,李郑二人,代表的是大秦两大门阀,皇帝陛下借势对他们动手,实际上面对的便是两个门阀大族,诸多善后之事,都存在皇帝心中,又哪里真个人镇定如恒……
这也许是皇帝陛下对文臣们的一种变相安抚,出身景兴旧臣的方谦任职吏部尚书,让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味淡了许多。
接下来,便是户部,刚在户部尚书位置上呆了没几天的户部尚书彭为年,在接旨之后,随太子殿下出京,将陪着晋国公巡游河洛,并顺便接任河洛布政使韩聪的职位,出任河洛最高行政长官。
在朝臣们震惊的注视下,河洛布政使韩聪出任户部左侍郎的任命,也就此下达,刊于朝廷邸报之上。
连调河东布政使柳世源回京述职的旨意都还没有发出去,户部尚书彭为年便已经离开了户部尚书的位置,诏由参知政事周枋代管。
因为同门下平章事之位暂缺,中书的老大人们或惶惶无日,或在为离朝的两位老臣喊冤,圣旨下达,从未有一刻如现在般快捷,也未有一刻如现在般有着这样的份量。
赵石已经预料到,朝堂之上会有些变故。
河东布政使柳世源将回京述职,接任户部尚书一职。
入宫之后,赵石见到的是气定神闲的成武皇帝陛下,这一次,君臣并未说太多的话,赵石不想就此番风波多做置喙,皇帝陛下显然也没多做解释的意思。
其实所有人也都明白,再闹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皇帝陛下对中书老臣们的不满,已经表露无遗。
皇帝陛下留赵石于宫中宿了一晚,赵石也没有任何的推脱。
这好像有点好笑,因为赵石自己满身军旅痕迹,手段多数时候也是强硬无比,但即便是他,这个时候也觉得皇帝陛下有些急躁,可想而知,其他人是怎样一种感觉了。
不过经历了那许多风风雨雨,他同样也不会认为,会闹出什么大乱子来。
景兴皇帝用十数年,完成了一系列的变革之举,重用了包括赵石在内的李圃,汪道存,李严蓄,种从端,李承乾,方谦,王佩,折汇,张培贤等等文武大臣,让大秦渐渐强盛了起来。
经历过景兴鼎革的他,能够明显的意识到,一场变革就在眼前……
当然,赵石对李郑二人,没有半点同情之意,文人首脑之去留,更迭,跟他也没有太多的干系。
但素来温和自守的礼部尚书方大人,对于将要到来的兴革之事的掣肘,却也降到了最低……
首先,出人意料的,礼部尚书方谦,从众多朝臣中脱颖而出,调任吏部尚书。
其实,很快,赵石便发觉,皇帝陛下并非真的如表面上看来那般胸有成竹,言谈举止之间,多是有些心不在焉。
一切变革,总是从人事任免上开始,没有权力的保证,一切变革都是空中楼阁,只能臆想一下罢了。
如此的迫不及待,甚至毫无顾忌的打破朝堂上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让朝堂上下一阵肃然,正在为之前变故奔走的朝臣们,也一下便老实了起来,他们已经感觉到,皇帝陛下森冷的目光正在他们身上转悠。
在此事上面,赵石心中早有分寸,说是说,但不会说太多,因为此事虽有他推动,但大舅哥种燧和枢密副使张承,才是之后主事之人。
因为他明白,在这个时节,皇帝陛下必须得到来自枢密重臣的全力支持,京军各部更不能有一点的乱象,李郑两族,在朝堂上盘根错节,谁知道会干出些什么来呢?显然,皇帝陛下从来不曾轻视他们的力量。
不过和他预料的差不多的是,在太子出巡之前,皇帝陛下便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起了人事任免。
当然,会不会有担心放了大将军赵石回府,会不会被那些门阀世家所动的意思在里面,那就只有皇帝陛下自己心里清楚了。
而户部,吏部这样的地方,向来都是郑氏,李氏的传统势力范围,皇帝陛下用最直接的手段,强硬的将这一切打了个支离破碎。
显然,治国之事,离不开文臣的参与,文臣们冷眼旁观,坐等时机到来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