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过,村子里有几户人家,现在也是栖栖遑遑。
黄四背着柴禾,蹒跚行于路上,远处,新安县城已经在望,黄四不由紧了紧背绳,加快了些脚步。
不理解归不理解,他只朴素的认为,当大周的兵,吃不好穿不暖,还不如当大秦的兵呢……
很快,他就知道,这颗人头是属于县太爷文大人,一位清官。
没有田产或者田产不足为生的人便以上山打柴度日,社会最底层的活计之一。
黄四是个樵夫,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破游游,归来涧底磨刀斧,又做全家明日谋,这就是樵夫。
这几户人家,都算跟黄四家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算是亲戚,家中无一例外,都有着几个血气方刚的壮小伙儿。
文瑞这样的人,离黄四太远了,虽然,大家都说受到了文大人的恩惠,应该感恩,去年的时候,大家也确实都到了县城里避祸,但黄四就是伤感不起来,他只是感到了一阵阵的战栗。
听了那些传过来的谣言,就悄悄打点行装,投军去了,自然不会去投秦军,而是如今官府口中的乱匪,而如今也不见踪影,官府的安民告示也发下多时,看来啊,也都凶多吉少了……
也正因为那次的遭遇,这次他要好的多,在没被恐惧淹没之前,就清醒了过来,但他已经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城门口儿,并傻呵呵的仰着脑袋,眨也不眨的盯着那颗人头有段时间了……
汗水顺着黄四古铜色的肌肤流淌,但双手都没闲着的黄四顾不得擦抹,只埋头赶路。
对生活有了憧憬,并有了模糊的打算,这其实就是人生的动力。
时间短些还成,时间长了,亲戚毕竟是亲戚,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谁能有那个善心,宁可自己家儿郎饿着,却让外人吃饱饭的?而且……他家里也就两亩薄田……
当然,他也只是想想,他到底没去从军,家里有老有小,离不开他,而且,他也不放心,村子里那些亲戚照顾家里。
他很难理解,当年在大周治下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过,好男不当兵,现在换了大秦,怎么就有那么多人改了口,想要从军去跟大秦打仗。
这就是黄四过了城门之后,被灌输进脑子中的印象,说不上多完整,却是那样鲜明,怎么也抹除不掉。
黄四家住新安西北射雁坡下的黄家村,相传因黄帝曾在此驻兵,并在这里射下过一只白雁,所以便有了射雁坡和黄家村。
不过,声音还是不断传入了他的耳朵,让他明白,县太爷到底为什么死了,人头还要挂在杆子上不能入土为安。
当然,对于他这样的樵夫而言,这次……即便被人诓了,只要附近还有山林,他也就不愁活计。
很单纯的恐惧,人死了,人头挂在杆子上,甚至于,都未曾想过去询问一下,为什么……
新安县的县太爷,曾经的万家生佛,原来是个贼头儿,奸细。
说安静其实也不对,城门下方,有人高声念叨着,黄四听了听,很直白,在数说县太爷的罪状,一遍一遍的说,这是想让全部走过城门的人都知道啊。
而村子里那位以前总是之乎者也,说些家啊国啊之类的话的老夫子,如今也闭口不再言说当年在大周治下怎么怎么好了。
他心里在想着,这次到县城,说什么也要去衙门口那瞧瞧,听说有很多无主的田地,可以发给自己这样的人耕种,只要愿意离乡背井……嗯,他听人说了,其实也不算离家多远,只不过不能居住在黄家村了。
黄四知道,这是自己害怕了,就像那次在山里碰到了狼崽子一样,身体僵硬,根本不知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就像没魂了一样,过后才明白过来,自己一斧子下去,劈开了狼崽子的脑门儿,并发了疯似的将狼崽子剁了个稀碎。
这让他又多了些惊恐,连文大人那样的神人都掉了脑袋,这世道真的是太乱了,但说实话,他竟然没多少悲伤。
黄四想仔细听听,不是说他真想明白个为什么,只是想听听,也许可以作为之后的谈资,甚至于,可以说,想看看热闹。
但人死如灯灭,让人死后也不能安宁,太糟践人了。
这次要真能像村正说的那样,也不管那些闲言碎语什么的,俺还就去了,凭他这一身力气,耕上十来亩良田根本不是事儿,连牲口都不用,实际上,他也没牲畜可用。
四月间,新安这里已经算是来到了初夏,天气暖洋洋的,雨水也渐渐丰沛了起来。
这对于黄四来说,无疑又是个颇为艰难的选择,就像去年有人劝说他去投军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