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只是当年一场战火下来,佛道两家都受了重创,有的地方被乱匪所占,有的则为秦军所破,一场变乱下来,佛道兴盛的景象,是一去不复返了。
赵石见到的那几位,不是到晋国公府传法,而是被石头娘请到府上祈福的。
老和尚温文尔雅,不但身怀医术,而且,世情通透,待人接物不畏不亢,在赵石眼中,这才有了那么点高僧的风范。
而这座园林被人买了之后,送给了这里的一间佛寺,成为了佛寺私产,一直至今。
帐篷中有着淡淡的脂粉气息,灯火还点着,不过帐篷里的几个人却都已进入了梦乡。
一路向西,然后北转,在地近潼关找个安稳些的地方呆着,至于什么时候启程回京,他已经打算现在就写一封奏折送回去,请一道圣旨下来,这样一来,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回去了……
秦地的和尚们,也流于粗鄙,满嘴的胡柴,神神鬼鬼,骗人的居多,“得道高僧”真没几个。
妇人惊醒过来,第一个先就到腰间摸上了剑柄,待得看到是赵石,愣了半天,这才慌忙起身,拜倒在地。
有了这样的喜讯,晋国公就算再是令人生畏,怕也不会在寿安地界大发雷霆了。
实际上,赵石心里也明白,这位老和尚怕是读书人出身,说不定还做过官,和尚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正是儒家读书人所推崇的。
但这样的地方,说实话……人们的血性还能剩下几何?
不过琴其海有孕在身,那么就不能再走那么远了。
平常人有一样,就主此人身怀戾气,恐有刀兵之祸。
当然,这与吐蕃地界的艰苦以及风俗习惯都分不开……
前日他便暗自观瞧过这位的面相,额有横纹,眉带煞气,双耳如刀,唇形如剑,印堂处隐隐带着暗红。
赵石莞尔一笑,老和尚说话到有点意思。
之后赵石就问老和尚,“这要是长途跋涉,应该不打紧吧?”
这么一来,赵石也没了脾气。
赵石到不会想那么多,也无心园林山水,更没打算在这里多呆,他想着休息上两日,便再次启程。
确实没弄出多大动静来,但招待起来,却有隆重至极的感觉,寿安的几位主官,可谓是煞费苦心。
不过今天算是和尚倒霉,这位偶尔听到琴音流转,虽说断断续续,但深谙此道的他,却一听之下,就入了迷……
这里家家几乎都是善男信女,朴实良善没的说,也确实让寿安这方水土少受了战火荼毒。
正好碰到赵石在这里饮酒消磨时光,于是,老和尚也就只能暗叹出门前没拜过佛祖了……
喝完了,自己也觉得有点好笑,学那些穷酸干什么?
这么一想的话,南边这样的和尚应该有很多。
把女人放下,也没细瞧,找准一个最健壮的妇人踢了一脚。
“阿弥陀佛,恭喜国公,夫人这是有喜了,夫人脉象颇健,滑润如珠,胎儿已然足月,而且,很可能是个男婴。”
实际上也是如此,长江两岸,所谓文僧,诗僧的可着实不少。
一仰脖,一杯酒又进了肚子。
事实其实也是如此,吐蕃佛徒虽说已经腐化堕落了很久,但他们对佛祖的信奉却多数不会动摇,非常坚定的信仰。
而琴其海腹中的胎儿,算是帮这些光头们一个大忙,连带着让赵石看着老和尚也顺眼了许多……
不必多说,冷不丁听闻晋国公一行巡游到了寿安县,并要在寿安暂居一时,反应也就可想而知了。
之后在长安也见过几位,香侯府的女人信佛崇道的不少,而石头娘也爱和菩萨什么的唠叨几句,和香侯府中的几个老人来往的时候,受到的影响可也不小。
而到了寿安这里,见到这位老和尚,印象又不一样。
本来,他打算转上一圈,便在北边黄河岸边寻一处地方停下来,等到六七月间,若是无事,便启程回京。
而去年年末,寿安县几位主官,也是纷纷升转。
就像去年河洛大乱那会儿,寿安虽也受了兵灾,但从匪的人真心不多。
和尚长着一张老脸,却也算得上是慈眉善目,有那么点得道高僧的意思。
至于说先送琴其海回去,或者在河洛待产,都不在他考量之中。
寿安这地方没什么说的,县治,县城也不算大。
赵石不管那么多,回到自己帐篷里,一觉睡到天明。
可惜,他还就不能离开此园半步,而且,这两日还要时时过来瞧瞧,他也只能在心里叹息一声,暗道自己修行不够,尘心未泯,不然的话,又怎么会上赶着来人家这里见上一面?
不过,好在……进来的是这位晋国公……
不过秦地的和尚,混的并不算太如意,这和他们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秦地这些年越来越安稳,信佛的人不少,但想遁入空门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第二日一大早,便收拾了营地,奔寿安而来。
听了这个,没等赵石怎么样,已经是一屋子的恭喜之声。
不过,几日之后,还是接到了几份恭喜的贺贴,可见,在有些事上,就算以他如今的地位,还是不能一言九鼎,这就是人心。
光头们能生存至今,屡经劫难而不倒,到底是有着原因的……
他对这里极为熟悉,寻思了半天,心痒难耐之下,还是寻到了这边儿,也就是晋国公一行人暂居之处。
直到琴音断绝,他才在心中肯定,操琴之人,定是此中国手。
要说吐蕃那边,应该是中原佛教的源头,最虔诚的佛教信徒都在那边呆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