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589章 篇章【1 / 2】

河边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谕令下到地方的时候,各地虽然大多已经进入冬季,但群情振奋之下,又觉朝廷终于听到了“民声”的读书人,被招之人纷纷启程入京。

实际上,中书对于皇帝想要改革科举之制,虽有抵触,但总体来说,还是支持居多。

此时,这场变革再想收手,已经是完全不可能了。

若再晚上两年,这场变革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这个问题藏在大秦君臣的心里面,并没有集思广益,只是定出了大概的方向。

不过大秦中枢还是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沉重的压力。

就眼前这些人,给他们快田地,没人帮手的话,十有八九都得饿死。

就在此时,好消息终于来了,大将军木华黎率大军征伐西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覆灭西辽,契丹人余孽,仓皇西逃。

长安城很热闹,但各路属衙渐呈联合之势,军政大权,皆紧紧握在有心之人手中,各地骚动,在各式各样的手段之下,逐渐平息了下来。

七月初九,皇帝陛下下诏中书,命令中书众臣,议科举之制。

这个时候其实还算平静,但京军各部,以及长安府衙等,都已严阵以待。

进士科,在唐时之位诸科之一,而今一家独大,弊端是有,而且非常之重,但好处也显而易见,读书人对朝廷的忠心,非是唐时可比。

群议汹汹之势渐起,但焦点之处,还在为今科考中之士子鸣不平,还没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地步。

那就是从科考晋身而来的人才,用的越来越不顺手,翰林院渐渐开始臃肿了起来,有名望,有才干的地方官吏,反而见少。

实际上,还是太急了些,虽然经过了数载准备,但此时以周仿等为首的朝廷重臣大多立足未稳,地方上其实也在新旧交替之时。

一些自诩为正统,受益于科举旧制的各色人等,尤为活跃。

也就是说,大秦的学官儿们,差不多都受到了牵连。

要想改之,做再多也不嫌过。

到了八月间,各地奏疏,如雪片般送入京师,这还要得益于成武七年那场动荡,那些守旧之老臣,纷纷退下去的结果。

此次鼎革,也被称之为“成武改制”,也是大秦霸业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说起成武鼎革来,都绕不过它。

因为此时中书太需要政绩了,而朝廷也确实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不过,这一次的风波,也让成武皇帝陛下真正的成熟了起来,他真正的意识到,所谓民心民意到底若何,这却是很多君王,难以理解的东西。

他们的感觉也确实没错,皇帝陛下的不满,几乎就挂在了脸上,而皇帝陛下最终的评语,也证实了这一点。

各个地方的声音,也在逐步统一。

周仿失望的退下,没有开口呵责,其实已经算是他这人厚道了,其实在他心里,眼前这些读书种子,真的是丢尽了天下读书人的脸面。

八月间,朝廷招各地有名望之大儒进京,共商国事。

在科举还没有走进死胡同的今天,大秦的君臣们,开始渐渐思索起如今科举制度的利弊,并打算为之改变了。

而这很简单,恢复唐制而已。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罕见的在周仿脑海中掠过。

已经被考的焦糊的进士们,尽都傻眼,几个今科的考官,也都面如土色。

这也是一直困扰着大秦君臣的顽疾。

自大秦按照后周南唐之制,制定了自己的科举制度以来,弊端早已渐渐显现。

但在大秦诸般军政大事日新月异的今天,科举制度的好处,在大秦君臣眼中,便也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

拉出个乡间老农了,可能都比他们有用的多,人家至少在田亩之事上,能精打细算不是?

什么是教化,其实这就是教化。

这个时候,鼎革一派,已然胜券在握。

大秦成武八年腊月,大雪飘飞之际,中书终于议决,改科举之制,复唐时旧观,荣耀了百多年的进士科,就此成为诸多科考科目中的一科,不再独享尊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