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譬如于水,鹅所饮乳。
这个水就是无漏的善根;乳是有漏的种子,有漏的烦恼。水它寄住在乳当中,但是鹅去饮乳的时候,因为鹅的嘴巴当中有一个酸的物质,它能够把这个乳凝固,所以鹅能够把乳吸收掉,最后只剩下水。就比喻说我们这个无漏善根深入到阿赖耶识当中,我们不断的观照以后,有漏的这个乳就慢慢减少,水的力量慢慢增加,是这个意思。
巳二、离欲转依喻
又如世间得离欲时,非等引地熏习渐减,其等引地熏习渐增,而得转依。
举这个世间说:世间上的人,他想要离开世间的五欲,想要得到禅定,这个时候,他依止正见,观察五欲的过失、禅定的功德,依止这样的欲乐来修习专注。这个时候,他[非等引地]的熏习渐减,散乱五欲的心这个功能慢慢的减少了,跟禅定相应的这个种子慢慢的增加,最后成就了[转依],转这个五欲的阿赖耶识,而变成禅定相应的阿赖耶识。这个地方就是说:善法的种子是能够破坏恶法的种子,而不是恶法的种子能够破坏善法的种子,是这个意思。无漏的善根进去以后,它是能够破坏有漏的烦恼。这个地方是把善根种子的功能作一个总结。
我们讲善根,善根有信、进、念、定、慧,主要是约智慧的观照。我们之前研究过菩萨戒,菩萨戒有两种:一个戒行,一个戒体。诸位在菩萨戒的内涵当中也就明显的看到:佛陀是比较重视这个戒体。就是说,你一个人能够把戒行持得很好,但是戒行当中没有一个体,没有一个观照力、菩提心来摄受,你这个行为没有一个目标来摄受,你这个戒行是不庄严的。为什么戒体比戒行重要?你戒行没有这个戒体的摄受,你这个戒行是容易退转的。你可能在某一种清净的因缘当中,可以把戒持好;但是其他因缘改变的时候,你的戒行就经不起考验。就是你那个戒行本身,对烦恼跟罪业的冲击,没有抗拒、没有调伏的力量。
所以在菩萨戒当中,它是强调…,因为你有戒体,你慢慢的,你总有一天能够生起所有戒体的眷属──戒行。那你只有戒行没有戒体,你这个戒行就非常危险、非常脆弱,只是一个空壳子。所以这个地方是强调:为什么所有的善根以智慧为善根,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你的菩提心、它直接影响到你的菩提心。一个人没有正见,你决定不可能有菩提心,不可能!这个地方是把出世的善根作一个总结。好,我们看下一科:这一科的由来,我们先把科判作一个疏通,看四十九页。
壬二、出世清净(分二)癸一问、癸二答。
癸一、问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
癸二、答(分二)
子一、出世心;子二、灭定识。
四十九页中间的地方讲到壬二的在中间的地方讲到[出世清净]有问跟答。问当中,云何出世清净不成?答当中分两科:一、约出世心;二、灭定识。就是说,清净功德没有阿赖耶识是不能成立的。前面是约着出世的智慧,这个地方是约着出世的禅定。就是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个出世的禅定就不能成立。前面是约智慧,这是约禅定,从出世禅定的角度,来证明必须有阿赖耶识。灭定识当中分成三科:一、引教;二、成自义;三、破他。先引教,引圣教量:
子二、灭定识(分三:丑一引教;丑二成自义;丑三破他)
丑一、引教
又入灭定,识不离身。圣所说故。
一个三果的圣人,他为了要暂时使令第六意识得到休息,他可以入[灭尽定]。但是佛陀说:入了灭尽定,[识不离身]。在这个禅定当中,它有一个明了的心识没有离开色身,这是佛陀在大小乘的一个共同教法。我们都知道,佛教在判断死亡,比如说这个杀戒断有情命,什么叫做有情命呢?就是他的心识还在。就是说一个人入了灭尽定的时候,这个人的生命是存在的。为什么呢?识不离身,这个人还是一个有情,虽然他跟外界不能接触,但是他还是一个有情。为什么呢?因为[识不离身]。这是佛陀在经论上的一个教法,先引教。
丑二、成自义
此中异熟识,应成不离身,非为治此灭定生故。
[识不离身]这个识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在大乘佛法说:这个[识]就是异熟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不应该离开色身。以下讲出一个理由:[非为治此灭定生故]。因为圣人之所以入灭尽定,主要是要对治第六意识想、受的作用,因为这个想、受的分别心干扰了,所以他要把想、受灭掉;而他不想对治阿赖耶识,他不是为了对治阿赖耶识才入这个定的,所以阿赖耶识不应该被对治,因为它不是他对治的目标。这意思就是说,在我们心识当中有两个层次:第六意识是一个计度分别,它是带有名言的干扰,它存在的时候不可能有灭尽定了;第二个层次就是第八识,它没有计度分别,它是寂静的,所以这个灭尽定存在的时候,有第八识存在,第八识不会干扰灭尽定。所以佛陀说[识不离身],这个[识]其实就是指的[第八识],因为它没有离开身体,所以使令这个灭尽定的众生,他还是一个有情,是这个意思。
丑三、破他宗(分二:寅一破有部;寅二破经部)
寅一、破有部
这个他就是小乘,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破有部,第二个破经部。好,先破有部:
又非出定,此识复生。由异熟识既间断已,离结相续,无重生故。
这个小乘的学者说:入了灭尽定以后,第六意识是暂时不活动,等到出定以后,第六意识再出现活动。这样的说法,大乘佛法是不同意的,不是出定以后第六意识才生起。为什么呢?因为第八识如果是间断了,离开了色身,这样子我们的生命就离开这一期生命的相续,就没有重生的道理。就是说我们的心识一旦离开了色身,这个就叫做死亡。死亡以后,就表示这个心识一定要另外投胎,不可能再回到你原来的色身,不可能!没有重生的道理。所以你说他入定的时候,我们的心识暂时消失,出定了以后又再回来,这是不合道理的;一定有一个没有消失的心识,这个心识跟灭尽定同时的运转,这才合乎道理。
寅二、破经部(卯一广破彼执;卯二略破性摄)
卯一、广破彼执(分三:辰一叙执;辰二总破;辰三广难)
辰一、叙执
破经部当中分两科:一、广破彼执;二、略破性摄。广破彼执当中分成三段:一、叙执;二、总破;三、广难。先看叙执:
又若有执,以意识故,灭定有心。
经部当中有人执着说:在灭尽定当中,[识不离身]这个识,就是第六意识,它存在灭尽定当中。那它为什么不干扰禅定呢?就是说它的存在没有前五识的干扰,因为前五识它是广泛的攀缘色、声、香、味、触,这个是扰动性的;但事实上,这个灭尽定,第六意识存在,只是没有前五识而已。
辰二、总破
此心不成,定不应成故。
灭尽定不离开第六意识,这个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定不应成故]。如果这样合理的话,那这个无心定的道理就不能成立了,因为在所有的四禅八定当中,前五识大部分都不存在的。佛陀讲无心定,这个无心定、无想定、灭尽定,其实就是讲第六意识不存在;那你有第六意识,怎么叫做无心定呢?所以有第六意识存在,无心定就不合道理了。这是[总破]。
辰三、广难(分三:巳一难意识;巳二难有心所;巳三难无心所)
[广难]当中分成三段:一、难意识;二、难有心所;三、难无心所。先看难意识,这个[意识]是心王,约着第六意识的心王。
巳一、难意识
所缘行相不可得故。
(这个所缘跟行相中间那一个顿号把它去掉。)怎么知道在灭尽定的时候,没有第六意识呢?因为一个人入了灭尽定的时候,他心中的[所缘行相]是不可得的。比如说有一个阿罗汉,他快到日中的时候,他要到外面去托钵。后来遇到了大雨,他想:我这个袈裟很干净,遇到大雨要重新洗,很麻烦!他干脆就不吃饭了。不吃饭,那肚子会饿怎么办呢?就入灭尽定。他就咒愿说:等到明天打板的时候我再出定。入了灭尽定以后,到了下午,僧众因为某一种因缘争执,产生很大不和合的情况,不和合的情况以后就不能共住了,这个僧众就全部离开了。他入了灭尽定,他也不知道,结果连续一个月都没有打板(呵──)。
一个月以后,大家得到共识又协调了,大家又回来,又打板。打板以后,他就从灭尽定出来。虽然过了一个月了,但是他的感觉好象是一剎那的时间而已,因为一个人入了灭尽定,跟我们入四禅八定不同,在四禅八定当中,你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受用;但是入了灭尽定,这个人就跟死亡、梦觉的状态一样,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他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因为入了灭尽定,佛陀说:[所缘行相不可得故],没有所缘境,你怎么说他有第六意识呢?第六意识就算在晚上做梦,它的所缘境都很清楚的。所以说从一个人入了灭尽定,他没有所缘境,就判定这个人的第六意识不存在。这是说明[识不离身]这个识是第六意识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所缘行相不可得故。
巳二、难有心所
假设这个第六意识是存在的,那这个存在有没有心所?先假设有心所的情况。
应有善根相应过故;不善、无记不应理故;应有想、受现行过故;触可得故;于三摩地有功能故;应有唯灭想过失故;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
假设你有第六意识,那到底有没有心所呢?假设有心所的话,这个就一定有善根,有这个信心、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等等,因为这个不善、无记跟灭尽定是不相应的,因为灭尽定是个善法,这是第一个过失,有善根相应的过失。第二个,应有想、受现行过失。有第六意识,就会带动受、想的心所,就有感受,有种种的取相分别,这第二个过失。
第三个,触可得故;于三摩地有功能故;应有唯灭想过失故。一定会有[触],就是有根、境、识的和合,一定要跟所缘境接触,你第六意识一定要跟所缘境接触,当然它所接触的是三昧,就会有轻安乐的感受。这样子就违背了[想受灭无为],这样只有灭除想,没有灭除受,跟佛陀说灭尽定是想受灭无为的道理相违背了,这就是一个过失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