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22章 第22集《摄大乘论》【1 / 3】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九页,

庚二、遍计所执

唯识观——一切法分成三相:

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

我们在修唯识观的时候,把一切法分成三相: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跟圆成实相。前面一科的[依他起相],它的基本定义就是: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也就是说,依他起相根本生起的因缘,必须以阿赖耶识为种子,它必须从阿赖耶识所变现,不是从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心捏造出来的。

依他起诸法——三个因缘:第一、我见的种子,第二、名言种子,第三、有支的业力的种子。

阿赖耶识在变现依他起诸法的时候,有三个因缘:第一个是我见的种子,第二个是名言种子,第三个是有支的业力种子。这三个法──我见、思想跟业力,来主导我们有为诸法依他起苦乐的变化。这三个当中,我们从本论来看,这思想是居于主导的地位。

过去有一户山上人家,这个人家是三代同堂,后来老一代往生,就到山下请一个风水师来看地理,看应该埋葬在哪一个地方比较吉祥。这个风水师从山下千里迢迢的走到山上,很辛苦、流很多汗,这户山中的人家,就准备了热开水来迎接。古时候的乡下人比较有人情味,思考也比较周到,恐怕远方来的客人,喝开水太急躁而烫伤舌头,就在热开水前面铺上一层粗糠,薄薄干净的粗糠,希望他喝的时候嘴巴稍微吹一下。但是风水师他一上来非常的口渴,看到开水上面有一层粗糠,不知道这个涵意,就以为这户人家没有诚意:我这么远来,那么口渴要喝开水,你把水洒一层粗糠!在这个瞋心驱使之下,他就给他安立一个不好的风水。这不好风水葬下去以后,经过了三年,这风水师有时候想起来,也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做,虽然对方是不礼貌,但也不必下这么大的报复。

所以他怀着愧疚之心,希望把凶恶的风水改一改,来作一些补偿。他三年后又重新回到山上,上去一看:唉呀,不得了!这山上的房子越盖越漂亮,不但没有被恶风水所伤害,好象更兴盛了!这户人家看到风水师来,非常感激说:你真是我们的恩人,我们这个风水葬下去以后,果然发达。风水师就说:三年前我来的时候喝开水,你为什么洒一层粗糠呢?他说:远方的人来喝水都很急躁,容易烫伤嘴巴,所以我们习惯性就洒一层薄薄的粗糠,希望他慢慢的喝,保护舌头。这风水师说:唉呀!一念的慈悲心,转凶为吉。

中国的五术之说,的确在因缘法当中,有很多好的磁场、不好的磁场;但是依他起的法来说,你要永远记住,你的内心是重要的主导者,你的内心在生命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以忽略的。今天你站在一个不好的风水,它释放出比较沉闷、不吉祥的磁场;但是你所释放的是慈悲心、菩提心,这个名言种子的力量是不可以忽视的!这个思想,在整个生命当中,是居于主导的地位。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不只一次的开示我们: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整个法是内心来倡导、来主导、来主宰的。所以我们在研究依他起的时候,你不能忽略了思想,当然业力也是很重要,还有我见;但在这三个当中,能够主导我见,也能够改造业力的,这个思想是不可以忽略的。这地方有一个问题:这个思想,一个善良的慈悲心跟一个邪恶的自私心,的确能够主导依他起,那我们怎么培养一个好的思想呢?这当中就说明为什么会有不好的思想?我们为什么会有私心?这个就应该研究遍计所执性。我们善良的慈悲心到底被什么所障碍?这个地方讲到遍计所执性,有两科:一、问;二、答。

庚二、遍计所执(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

辛二、答

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什么叫做[遍计所执相]呢?简单的说,在整个依他起的因缘法当中,它本身没有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它都是假藉思想、业力所变现的一个生灭变化之法,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叫做无义。无义怎么有呢?是一念心剎那剎那的作用,所以剎那剎那的显现。在无义唯识当中,我们感到一个相似的我相、法相的法出现,而这个相似就是不真实,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相、法相,就个就是遍计所执相。

这个遍计所执相,古德说叫做[情有理无],在情感上是存在的,但在真理上是不存在。其实依他起相主要是阿赖耶识,依他起相是有情众生的一个因果相,你过去有什么思想、有什么业力,得一个这个果报,这个果报又有什么样的思想?我们在因果的相续变化当中,我们习惯性的认为有一个我:诶,由我去造作善恶的因地,以后也是由这个我去承受果报。而我相的生起安立做遍计所执相,这个就是我们在修止观所必须对治的。就是说它本来是没有真实体性的一念心识的作用,这当中我们捏造一个我相、法相的相似自体出来,而这个我相、法相就是遍计所执相,就是我们要对治的。我们看下一科:

庚三、圆成实相(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此中何者圆成实相?

辛二、答

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什么叫[圆成实相]?就是我们在整个因缘所生的色心诸法的依他起相当中,我们对于这[似义相],这个似义相就是遍计所执,相似有。遍计所执就是在依他起的这些因缘果报当中,捏造一个我相、法相的体性出来;而当我们对这个我相、法相,修习我空观、法空观加以对治,使令它恢复到[永无有性],恢复到一种毕竟空寂的平等体性。而这种毕竟空寂的平等体性,这个[永无有性]出现的时候,叫做圆成实相,就是二空真如之理,或者叫二空平等之理。这个[永无有性]不是说依他起不存在,而是遍计执这种我相、法相的这种对立相消灭了,这个时候安立做圆成实相。

有人就问:圆成实相这个二空真如,跟小乘的空性有什么差别?小乘的空性,它不依止一心而安立。从大乘的角度认为:小乘的空是心外求法,它离开这一念心有一个法存在,这个法叫做空性,他的心进入到空性,把整个第六意识消灭掉,所以他的空性是不能有生命现象的,他认为没有生命现象;其实是有生命现象,有阿赖耶识。但是对阿赖耶识,他也无所谓,它安立在无覆无记他也无所谓,所以小乘的空性是没有明了性的。而大乘的圆成实性是有明了性的,它是依止依他起的一念心性的角度,把一念心性当中的我执、法执消灭掉,这个叫做圆成实相。他在依他起的一念心识当中,把无明这一部分拿掉,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这个叫做圆成实相。所以圆成实相是安立在现前一念心性,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东西,所以随时能够生起他受用的功德。《大乘起信论》上说:什么叫真如、圆成实相?

《大乘起信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惟是一心,故名真如。

前面都是否定,否定言说相、名字相、生灭变化的对立;最后建立唯是一心的观念,你不能离开一念心性来谈空性,否则就会落入断灭见。就是你不能去消灭第六意识,当你消灭第六意识的时候,你整个菩萨道的菩提心、六波罗蜜,所有生命的妙用、所有生命的价值统统消失掉了,你那个清净的依他起也被你消灭掉,那你要转变阿赖耶识就变成不可能。所以我们在研究圆成实性的时候,要把小乘的空性加以比较,它是不能够去破坏依他起的。所以蕅益大师在修唯识止观,他开示说:什么叫唯识止观呢?简单的讲:

唯识止观——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谓之圆成实性。

蕅益大师

遍计本空,观察我跟法,我们所执着的自我跟所受用的法,那个真实体性是不可得,遍计本空;但是依他起,你不能消灭它,你要转变它,把不好的思想变成好的思想、不好的罪业改成善业。所以大乘佛法是偏重在转识成智,小乘佛法的修行观念是灰身泯智,这个地方大家要弄清楚。看己二的广释二相:

己二、广释二相(分二:庚一广依他起;庚二广遍计所执)

庚一、广依他起(分二:辛一释;辛二成)

辛一、释(分二:壬一释十一识;壬二释唯有识)

壬一、释十一识(分二:癸一自性;癸二差别)

癸一、自性

这以下就详细、广泛的解释依他起跟遍计执,前面是一个略说,这以下是广说。这个地方为什么没有把圆成实放进去呢?其实圆成实并就没有离开依他起,讲依他起的时候,是讲它所表现外在的有为法,而每一个有为法的本性都是我空、法空的,其实就是在显圆成实。先看广依,广释依他起,这当中有释跟成。释是解释十一识跟唯识的道理。先解释十一识,解释它的自性跟差别: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

我们前面说过,六根、六尘、六识叫做整个依他起的体性,它一个主要的体性就是有情众生的色心诸法。

癸二、差别

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其他的六个诸识,包括你的时间、空间、数量、苦乐,这个都是在形容十八界的差别,所以依他起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森罗万象,一切的有为诸法都叫做依他起相。

壬二、释唯有识(分二:癸一辨无义;癸二解妨难)

癸一、辨无义(分三:子一牒标;子二喻显;子三比成)

子一、牒标

这个地方是说明依他起相是怎么来的──是由阿赖耶识的心识种子所变现的,离开一念心识无有少法可得。先说明它是没有真实义理,再解释它的妨难。先看没有真实义:

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

前面讲的十一个识,宇宙人生的色心诸法,它的内涵其实就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所以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没有一个真实的义,这个就是唯识的基本理论,叫做唯识无义。我们先解释[唯识],再解释[无义]。唯识学在观察一切法的时候,认为我们的见、闻、觉、知所出现的一切法,都是心的作用,而这个心的作用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能缘的心,一个是所缘的境。能缘的心叫做见分,所缘的境叫做相分,而这个都是心的作用。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它一动就变成见、相二分,不管是能缘的心,跟它心中表层所现影像的相分,都是一念心。就像这个镜子,镜子上面的影像也是属于心。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佛像,我们每个人看佛像,没有人真正看到心外的佛像,没有一个人看到。就是你的心跟佛像接触的时候,你是先转成你自己心中的影像,每个人的心就像镜子,你取到自己的影像,你只能够在你心的影像当中,去了别这个所缘境,你看不到你心外的佛像,不可能。所以每个人取到佛像的相貌是不同的,一百多个人,随着个人的福德资粮、思想、善恶、你对佛像归依的程度,这个佛像表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是不同的。就像月亮,虽然月亮只有一个,因为每一个脸盆水的平静度不同,它显现在每个脸盆的月影就有不同。

所以我们没办法去受用心外的法,不可能!你只能受用你心中的影像,你不可能去攀缘心外的影像。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活在自己的阿赖耶识当中,在那个地方造业,然后又变现果报,然后你又在自己的果报里面造业,都是在心中的影像造业、受果,你跳脱不出自己心中的影像,不可能,这个叫做[唯识]。

为什么[无义]呢?就是这个法都是生灭变化的。今天你是一个人,你用人的心识去看佛像,你看到这个佛像;哪一天你到天上去,你看到这个佛像,你看到的不是这样一个小的佛像,你看到的是大的佛像:所以这个影像的显现是变化多端的。[无义]就是说,它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剎那剎那变化。可能你今天看的佛像,跟明天看的佛像是同一个,你今天的心情跟明天的心情来取这个佛像又不同,所以它是[无义],没有一个真实而不变的法存在。就像流水一样,它不断的变化相续、相续变化;但是在每个点当中,你的确感受到一个影像让你受用,这个就是[唯识无义]的道理。这在后面会详细的说明。这是先作一个总标,以下用譬喻来显现,先看问再说答:

子二、喻显(分二:丑一问;丑二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