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小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应天城。
在传旨宦官和锦衣卫以及五百名水师护卫的护送下,一行人已经从应天城西北的定淮门进入应天内城,并抵达了史可法的府邸。
史可法急忙赶回家里,准备迎接崇祯皇帝的圣旨。
此刻的他感到十分无奈,因为他既不能怠慢崇祯皇帝派来的传旨太监,又担心远在杭州的弘光皇帝会因此产生猜疑,可以说是左右为难。
然而,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往接旨。
当他到达中堂时,发现那位宦官正端坐在主位上,悠然自得地品尝着仆人们端上来的茶水。
史可法走上前去,恭敬地行了一礼。
宦官用尖锐的嗓音说道:“史阁老既然已经回来了,那咱家就开始宣读皇爷的圣旨了。”
说罢,宦官站起身来,走到大堂的正中央。
只见他缓缓地将圣旨展开。
“臣史可法恭迎圣旨!”
紧接着,史可法整理好自己的衣袍,拂袖完成了一整套繁琐的礼仪之后,他才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将双臂小臂平放在地面上,额头和鼻尖都紧紧贴着地面。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奉公守正人臣史可法,忠立扬名余国有功,固守大明南庭应天城之功,故朝廷报功……念其功绩,特敕封中极殿大学士加授太子太保衔,令赏银二万两钦此。”崇祯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宦官小心翼翼地将两道圣旨对折好,毕恭毕敬地递给了跪在地上的史可法。
史可法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双膝跪地,双手高举过头,以一种极其庄重的姿态接过了圣旨。
然而,他并未立刻站起身来,而是依旧高举圣旨,借助单膝应力缓缓起身,将圣旨轻轻地放在了中堂案条之上。
接着,史可法点燃香火,虔诚地向着圣旨行了一个大礼,表示对圣上旨意的尊重和敬畏。
宦官见状,微微一笑,招了招手。很快,几名锦衣卫气喘吁吁地抬着四口沉甸甸的木箱子走了进来。
他们费力地将木箱放在地上,并小心翼翼地打开盖子。
只见每口木箱上方都覆盖着一层鲜艳的红布,而红布之下,则整齐摆放着一块块闪烁着银光的银币。
这些银币面额均为五两,看上去颇为壮观。
&34;史阁老,这是陛下赏赐的两万两白银,请您过目查收。&34;宦官轻声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得意。
史可法连忙恭敬的行了一跪礼,感激涕零道:&34;臣史可法谢主隆恩!&34;
对于宦官口中所说的&34;查点&34;,其实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罢了。
在这种场合下,又有谁敢真的去当面核验赏赐的数量呢?
待赏赐事宜办妥后,宦官清了清嗓子,开口询问道:&34;史阁老,敢问此次击退建奴水师的是我大明哪位将领啊?&34;
史可法心里自然明白宦官的意图,但他却故意装傻充愣,露出一副为难的神情。
这是崇祯皇帝要赏赐郑森,于是恭敬开口道:“率军的将领乃是游击参将郑森,此人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实乃国家之栋梁也!”
宦官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还是疑惑地问:“不知郑将军现今身在何处呢?”
史可法见此情形,便小心翼翼地试探道:“微臣是否带领上差一同前去寻找郑将军?”
宦官闻听此言,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随即便满口答应下来:“如此甚好!那就有劳史大人了。”
于是,史可法毕恭毕敬地领着传旨太监,马不停蹄地赶往郑森位于应天府的临时住所。
抵达目的地后,宦官却并未急于进入府邸,反而静静地站在大门口等待着。
史可法见状,则赶忙进入府内,请郑森出门迎接圣旨。
没过多久,只听得府门大开,郑森率领着一众亲信护卫急匆匆地走了出来。
他见到门外的传旨太监和史可法后,连忙恭敬地跪地行礼。
然而此刻的郑森心中却是一片茫然。就在刚才,史可法突然来到他这里,告诉他远在扬州的崇祯皇帝,竟然派遣太监前来传旨赏赐。
这让他感到十分诧异,摸不清头脑。
毕竟自己此次奉命前来支援应天,击退建奴大军,确实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下达命令的明明是弘光皇帝啊,为何前来赏赐的却是远在扬州的崇祯皇帝呢?
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无数疑问涌上心头,令郑森一时间陷入了沉思之中,这其中的缘由他根本分不清楚。
主要原因在于如今大明朝有两位皇帝,而正统之位非崇祯莫属,但郑森的家族却在福建,那里可是弘光皇帝的势力范围。
关于崇祯皇帝在扬州城的种种事迹,他也有所耳闻,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其他方面,崇祯皇帝都远超弘光皇帝。
此刻,无数种可能的结局在郑森的脑海里迅速闪过。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郑森还是整了整衣袖,然后毕恭毕敬地跪了下来,以最虔诚的姿态叩头行礼,表示对圣上旨意的顺从和尊重。
&34;末将郑森恭迎圣上旨意!&34; 他的声音坚定而洪亮。
宦官慢慢地展开了圣旨。
【&34;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奉公守正之臣子游击参将郑森,忠诚立名于扬子江畔,大败建奴数十万大军,功绩卓越感念其丰功伟绩,特此赐予郑森国姓朱,取名成功,并册封为忠孝伯,另外赏赐白银两万两。钦此!&34; 崇祯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郑森激动得难以自抑,他万万没有料到,崇祯皇帝的封赏竟然如此丰厚。
这一刻,他觉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明朝被赐予国姓“朱”姓并赐名的人,纵观整个大明二百多年历史,唯有自己获此殊荣。
哪怕是曾经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也仅仅只是被成祖皇帝赐姓“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