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25章 蜀相帖【1 / 1】

一点青山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宋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对于文人给予高度重视,因此科举制度相较于隋朝时期更为完备。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极为殊荣。

首先,大宋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将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北宋时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解试,于当年秋天举行,所以又称“秋闱”,考过的便成为“举人”;二级是由礼部举行的省试,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因此又称春闱;最后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又叫庭对,于省试当年举行。

殿试以后,无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此时大宋科举考的可不是“八股文”,大宋的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

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不过随着大宋官场政治斗争的变化,考试的科目变幻不定。

如今《三经新义》被赵构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却说秀王在含光殿宴请蜀中士子,出席宴会的皆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大多在数年前参加过秋闱,但当时因受到秦桧打压未能高中。

宴会中坐着的正有前几日在武侯祠游览的于承晦、李松如两人。

这两人那日将徐渭在武侯祠题下的《蜀相》拓下,便立即返回城中在城内传唱,一时间竟让成都纸贵,引发了蜀中文坛震动。

原本蜀中士子们踌躇满志,决心在此次科举考试中大显身手。然而这《蜀相》一出,却严重打击了蜀地读书人的信心。

赵子偁见士子们在宴会上皆意兴阑珊,愁眉不展,不禁好奇地问:“诸位皆为蜀中青年才俊,如今秦桧已死,科举考试即将如期举行,此乃诸位大展身手的良机,何以皆如此忧心忡忡?”

众人相顾无言,却是那于承晦起身,向赵子偁拱手施礼,“王爷您有所不知。近日,一位临安文人在武侯祠题下一首律诗,堪称千古绝唱,我等皆自叹弗如,恐怕来年春闱要让王爷失望了。”

赵子偁听得一头雾水,询问:“什么诗?”

那于承晦便从怀中取出《蜀相》的拓本,递给了侍者。

赵子偁初睹此《蜀相》便被书法所惊艳,待读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句时更是心潮澎湃。

此刻,北方故都开封仍为金军所占领,靖康之耻犹在眼前。

身为太祖后人,他内心何尝不像诸葛亮一般出师北伐,收复中原。

然而朝政由主和派掌控,他的身份敏感,且南北双方实力悬殊,因此不得不隐忍至今。

想到这里,他双眼微红,端起案前的酒杯一饮而尽。“好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低声自语。

“好,好,好诗。”待看到此诗的落款时,他不禁放声大笑。“原来是子游,不愧是徐家的二郎。”

想到此处,他便吩咐侍者去请徐渭,而后向李钧问道:“李少卿,可曾观赏过这《蜀相贴》?”

李钧接过这拓本,待看过这《蜀相贴》后,也是面色泛红,沉默不语。

不久,徐渭便随着侍者来到了这含光殿。他步入殿内,只见大殿之内高贤满座,宴会之上美食如画、美酒如泉,古琴涔涔、钟声叮咚,真是风雅非凡。

然而让他感到奇怪的是众人都齐刷刷地注视着自己,徐渭一脸疑惑,感受到众人的目光,一时间他竟手足无措起来。

秀王微微一笑,走到徐渭身旁挽住他的胳膊,他将徐渭引到了自己身旁,“诸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便是这《蜀相帖》的作者,徐国公家的二郎,云骑尉徐渭。”

众人见徐渭一身青衫,面冠如玉,哪能想到这旷世名作竟出自这个少年,待得知他是勋贵之后,不由得松了一口气,但随即又惭愧地低下了头。

赵子偁岂能不知其中深意,大宋勋贵历来多效力军中,纵然有个别担任文官也难以进入中枢,任职宰相的更是寥若晨星。徐渭出身勋贵,即便欲任文官亦需参加锁厅试,而非与他们一同参加省试和殿试。

锁厅试是现任官员或有爵禄者的进士考试。

《宋史·选举志三》记载:“熙宁十年,始立《宗子试法》。凡祖宗袒免亲已受命者,附锁厅试,自袒免以外,得试于国子监。”

就在此时,那位名叫于承晦的士子起身施礼,“在下观徐公子此诗颇具恢复山河之志,不知徐公子对当前南北对峙之局势有何看法?”

此言看似为策论,实则为陷阱,即便是秀王听闻亦略显皱眉,顿感不悦。

此时,奸相秦桧刚遭刺杀,朝堂之上新的政治势力尚未形成,对北方的政策亦不明朗,赵构的态度亦扑朔迷离,何况此间宴会又有长史记录,他们见徐渭年少,故存试探之心。

徐渭也明白于承晦的用意,只听他缓缓地说道:“小子久居江湖不知朝堂之事,只是自小闻家父尝有二恨。金人窃据中原,靖康之耻尚未能雪,此其恨一也;”

“吾家世居中原,宗祠皆陷于北地,祖宗之业不能守,亲族之命不能全,此其恨二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丈夫进而不能保其国,退而不能全其家,何以立于天地之间耶。”说罢将拳头狠狠地砸在了桌案之上。

众人皆沉默无言,实际上这些士子并非全部祖籍蜀地,也有部分在靖康之变时从秦、晋两地迁移而来。

此刻受到徐渭的话语感染,纷纷产生共鸣,义愤填膺。在场的士子们都知道徐国公是当年坚决主张抗金的名将,此言倒也符合常理。

“好,好一句‘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子游今日之后必定名扬天下。”秀王击节赞叹。

徐渭闻言老脸一红,说道:“叔父过誉了,自古以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若朝中有诸葛丞相这样的人物,子游即便担任王平、马岱又何妨!”

他的言下之意是朝中缺乏主战的贤臣。

秀王知他心意,“子游年纪轻轻便文武双全,将来必定能成为姜伯约那样的人物。”

士子们见徐渭是主战派的家人,也不再为难他,宴会很快便宣告结束。徐渭一心全在碧游剑上,宴会刚一结束便起身告辞。

然而秀王却叫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