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08章 杜甫:伟大现实主义诗人【1 / 1】

枫之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少年游历,才华初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二月十二日。其祖籍位于今日湖北襄阳,至其曾祖时举家迁往河南巩义西南。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为区别于李商隐与杜牧的“小李杜”,二人又被尊称为“大李杜”,而杜甫个人则常被尊称为“老杜”。

杜甫的少年时期,正值唐朝盛世,国泰民安,文化繁荣。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早年便展现出卓越的文学天赋。少年时代的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与齐赵之地,广览山川名胜,亲历各地风土人情,丰富的人生体验为其日后的诗歌创作积累了深厚的素材。期间,他曾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然未能及第,但这并未挫败他的锐意进取之心,反而激发了他对社会现实更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二、两遇李白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三、仕途坎坷,心系苍生

三十五岁以后,杜甫再次踏入长安,先后尝试应试及向朝廷献赋,希望通过科举之路实现个人抱负,然而均未如愿。这一时期的杜甫,亲眼见证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与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现实。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8]。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说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但杜甫在《官定后戏赠》题下原注曰:“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而唐代文学家元稹及《新唐书》却提及杜甫为“胄曹参军”,故其官职尚存争议) [63]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尽管避开了战火,生活相对安宁,但其内心始终无法割舍对天下苍生的牵挂与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在蜀地,杜甫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登高》、《春望》、《北征》,以及反映战乱背景下民众生活苦况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与“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诗篇以深沉悲壮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画卷,展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诗风多元,影响深远

杜甫虽被誉为“诗圣”,以现实主义诗风著称,但其作品风格并非单一。在《饮中八仙歌》中,杜甫以豪放不羁的笔触描绘了当时长安文人墨客的饮酒风采,展现出他性格中狂放洒脱的一面。这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使得杜甫的诗歌更加立体饱满,深入人心。

杜甫一生共创作约1500首诗歌,大部分收录于《杜工部集》。这些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广泛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艺术形式上,杜甫以其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情感,开创了新的诗歌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五、仁政理想,诗史之誉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理念,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理想,渴望通过辅佐明君,推行仁政,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尽管他在世时并未得到应有的声誉,但其诗歌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强烈的道德感召力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的极高评价。杜甫被尊称为“诗圣”,其诗歌被誉为“诗史”,足见其作品在记录历史、反映现实、启迪人心方面的重大贡献。

杜甫的影响力远超唐朝国界,对后世中国文学乃至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杜甫以其深邃的人文关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塑造了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其精神风貌与艺术成就将永远照亮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殿堂。

总结:

杜甫,这位生于盛唐,历经战乱,心系苍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以其深沉悲壮的诗篇,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变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与人民苦难,展现了其对仁政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其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更因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批判,被誉为“诗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的一生,是诗人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生,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他的诗歌与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诗歌的长河,也照亮了后世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