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三百七十五章恨铁不成钢【1 / 1】

风流萧书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大唐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李泌宛如一颗璀璨而神秘的星辰,以其非凡的谋略、出世又入世的姿态,周旋于帝王将相之间,为李唐江山的稳固与延续立下赫赫功勋。然而,他的儿子李龙吉,却仿佛站在父亲耀眼光芒背后的一道暗影,承载着诸多期许,却又让李泌生出 “恨铁不成钢” 之感,其一生波折起伏,亦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沧桑。

李泌出生于世家大族,自幼聪慧过人,身负绝学,年少时便以 “神童” 之名闻于朝堂。玄宗闻其名,召入宫中面试,他小小年纪应对自如,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睿智,令满朝文武惊叹。成年后的李泌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局势下,他宛如定海神针,为平叛出谋划策,又在宫廷政治的暗流涌动中,巧妙斡旋,数次化解危机,保全自身与李唐皇室颜面。

李龙吉降生于这样一个家族,本应是含着金汤匙,有着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父亲李泌的学识、人脉与声名,都可为他铺就一条坦途。襁褓之时,家人便对他寄予厚望,盼望着他能继承父亲的衣钵,成长为大唐又一栋梁之材。李泌公务繁忙之余,也会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识字,讲述古今兴亡、圣人之道,期望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智慧与忠义的种子。

童年时期的李龙吉,确实展现出一定的聪慧机敏,对父亲所授知识领悟颇快。家中藏书丰富,他时常沉浸其中,诵读经典,偶尔也能在与长辈的对谈中发表一些独到见解,引得众人夸赞,那时的李泌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仿佛已看到他未来纵横朝堂、建功立业的模样。

一日,长安城中最负盛名的酒楼 —— 醉仙楼内,各路豪杰、文人汇聚一堂。正值春日,楼外繁花似锦,微风拂过,花香与酒香交织弥漫,为这热闹场景更添几分惬意。李龙吉也约了几位好友前来饮酒作乐,刚踏入酒楼,他那洪亮的声音便打破了原本的喧闹。

“诸位,近日我听闻那皇宫内苑新进了一批西域宝马,各个神骏非凡,日行千里那是不在话下!” 李龙吉一边大踏步走向雅间,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折扇,眉飞色舞地说道。众人纷纷侧目,有好奇者忍不住搭话:“李公子,这等秘闻你是从何处得知?我等可都未曾听闻。” 李龙吉嘴角上扬,露出一抹得意的笑,顺势坐在主位上,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接着说道:“我父亲前些时日入宫面圣,这可是圣上亲口所言,还能有假?”

其实,李泌入宫所谈皆是关乎国家大政方针之事,哪有闲暇提及什么宝马,这不过是李龙吉为了在众人面前挣得面子,顺口胡诌罢了。可在座之人大多不知内情,听闻此言,皆露出惊叹之色,口中啧啧称奇,对李龙吉更是多了几分敬畏,仿佛他是那能自由出入宫廷禁地、知晓帝王私密的亲信之人。

酒过三巡,李龙吉谈兴愈发高涨,话题从皇宫珍玩又转到了江湖轶事。“你们可知道,前些日子我在城外偶遇一位绝世高手,那身手,啧啧,飞檐走壁如履平地,三拳两脚就把一群山贼打得落花流水!” 他说得手舞足蹈,唾沫星子横飞,眼睛瞪得溜圆,仿佛自己当时就在那惊心动魄的打斗现场。好友们听得入神,其中一人疑惑道:“这江湖高手如云,李公子可曾问得姓名?” 李龙吉微微一愣,随即眼珠一转,不假思索道:“自然问了,那高手自称‘清风剑影’,说是隐世多年,此次出山只为惩恶扬善。”

众人又是一阵惊叹,却不知这 “清风剑影” 纯粹是李龙吉凭空捏造。他不过是偶尔在城外瞧见几个猎户追赶野兔,一时兴起,便添油加醋编成了这般精彩故事。可在这热闹的酒楼氛围中,大家都沉浸在他营造的奇幻江湖里,无人深究真伪。

随着时间推移,李龙吉大话连篇的毛病愈发严重,不仅在朋友间吹嘘,甚至在一些正式场合也管不住自己的嘴。一次,李泌在家中宴请几位朝中同僚,商讨应对藩镇割据的策略。这本是严肃庄重之事,李龙吉却不知深浅,贸然闯入。

见众人皆在,他先是拱手行了个礼,随后便大言不惭地说道:“诸位大人,依我看,这藩镇之乱何须如此大费周章。我听闻那塞外有一神秘部落,骁勇善战,只需一纸书信,许以厚利,他们必能挥师南下,助我大唐剿灭藩镇,还天下太平。” 在座的皆是久历官场、经验丰富的重臣,一听便知这是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众人面露不悦之色,但碍于李泌的面子,又不好当场发作。

李泌见状,气得脸色铁青,他强忍着怒火,低声呵斥道:“龙吉,不得无礼,大人面前岂容你信口开河,还不退下!” 李龙吉这才意识到自己闯了祸,悻悻地退了出去。可刚一转身,他就又恢复了那副满不在乎的模样,心里还嘀咕着:不就是说几句大话,活跃下气氛,何必如此较真。

如此行径,自然引得不少人对他心生厌烦。在学堂求学时,同窗们起初听闻他是李泌之子,都想与他结交,可相处下来,发现他整日大话不断,渐渐都与他疏远。夫子也多次因为他扰乱课堂秩序、吹嘘课业而对他加以惩戒,不是罚站就是打手板,可李龙吉却仿若顽石,依旧我行我素,丝毫不知悔改。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大唐边境突发战事,吐蕃大军来势汹汹,连克数城,一时间边疆告急,百姓生灵涂炭。朝廷紧急征兵,李龙吉听闻消息,心中涌起一股热血。他虽平日里大话连篇,可心底深处终究有着一份家国情怀,望着征兵榜文,他第一次沉默良久,没有了往日的夸夸其谈。

回到家中,李龙吉找到父亲,一脸严肃地说道:“父亲,我想从军,前往边疆抗击吐蕃。” 李泌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惊讶与疑惑,他深知儿子平日里的脾性,担心他只是一时冲动,便开口问道:“你可知战场凶险,这可不是儿戏,你能行吗?” 李龙吉挺了挺胸膛,目光坚定,大声回道:“父亲,往日孩儿不懂事,说了许多大话,让您蒙羞。如今国难当头,我定当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绝不再是那个只会吹嘘的无能之辈。”

见儿子言辞恳切,李泌心中一动,他决定给李龙吉这个机会,或许战场的磨砺能让他真正成长。于是,李龙吉告别家人,身着戎装,随着大军奔赴边疆。

初到战场,李龙吉才真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四周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战友们的鲜血溅在他脸上,让他瞬间从那个爱说大话的公子哥清醒过来。第一次冲锋,他紧紧握着手中的长枪,双腿却忍不住颤抖,身旁的老兵看出他的胆怯,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别怕,小子,跟着我!” 李龙吉咬咬牙,跟随着队伍向前冲去。

在一场惨烈的守城战中,吐蕃军攻势如潮,眼看城门就要被攻破。李龙吉望着城墙上不断攀爬上来的敌军,心中一横,摒弃了所有恐惧,大声呼喊:“兄弟们,今日便是生死存亡之际,我们绝不能让吐蕃蛮子踏进城门一步!” 说着,他挥舞长枪,冲在最前面,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大话连篇的李龙吉,而是真正为了家国、为了身后百姓而战的勇士。

激战数日,李龙吉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与逐渐磨炼出的战斗技巧,多次立下战功。他身上伤痕累累,却从未有过退缩之意。消息传回长安,李泌老泪纵横,他为儿子的成长感到欣慰,也为自己当初的决定庆幸。

战后,李龙吉回到长安,整个人脱胎换骨。他不再像从前那般大话连篇,而是变得沉稳内敛,言行间尽显谦逊。昔日的好友们再见他时,都惊讶于他的变化,而李龙吉只是微笑着,眼中透着历经沧桑后的淡然。

朝堂之上,皇帝听闻他的事迹,当众嘉奖。李龙吉跪地谢恩,说道:“陛下,臣昔日年少无知,多有荒唐言行,幸得战场磨砺,方知责任之重。今愿将余生献于大唐,为社稷安宁鞠躬尽瘁。” 从此,李龙吉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蜕变,在朝堂与江湖中重新赢得尊重,他的故事也成为长安城中人们口口相传的传奇,时刻警醒着后人:莫要以大话虚度光阴,唯有实干方能成就人生。

随着岁月流逝,李龙吉在仕途上稳步前行,他将自己在战场上学到的坚韧、在过往荒唐岁月中领悟的人心,都融入到政务处理之中。面对民生疾苦,他亲力亲为,组织赈灾、兴修水利;面对朝堂纷争,他秉持公正,不偏不倚化解矛盾。曾经的大话连篇,成为他年少轻狂的注脚,而如今的他,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李泌家族的声名在大唐历史长河中继续闪耀。

在他晚年,时常会有晚辈前来请教人生之道,李龙吉总会微笑着讲述自己的故事,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人生之路,贵在脚踏实地,莫学我当年大话连篇,错失诸多良机。唯有以真心、实干面对世间万物,方能不负此生。” 他的话语,如同点点繁星,照亮着后来人前行的道路,让那段从荒诞到成长的过往,成为激励大唐后辈奋进的精神力量。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李龙吉渐渐步入了青春叛逆期,外界的诱惑如潮水般向他涌来。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繁华喧嚣,市井之间有着各种新奇玩意儿和玩乐之所。李龙吉结识了一些富家子弟,他们整日斗鸡走狗、出入酒楼瓦肆,尽情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起初,李龙吉还只是偶尔参与,心中尚有学业与父亲教诲的羁绊,但在同伴的不断怂恿下,他愈发沉迷其中,开始频繁逃课,荒废学业。

李泌忙于朝堂之事,起初并未察觉儿子的变化。直到有一日,他难得闲暇,想考校儿子的学问进展,却发现李龙吉对之前所学经典生疏许多,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再看他的神态,眼神游离,全然没了往昔的专注与灵气。李泌心中一惊,详加追问,才得知儿子在外的荒唐行径。那一刻,李泌怒不可遏,他生平第一次对儿子大打出手,恨他不珍惜这大好时光与优渥条件,恨他如此轻易便被世俗享乐迷惑心智。

挨打的李龙吉起初满心委屈与愤恨,他不理解父亲为何如此严苛,在他看来,偶尔玩乐不过是放松之举,为何父亲要上纲上线。但在夜深人静时,看着身上的淤青,回想起父亲平日的谆谆教导与失望痛心的眼神,他心中又泛起一丝愧疚。可年少的轻狂与贪玩的本性,让他难以彻底改过,只是在父亲的严厉监管下,短暂收敛了一阵子。

时光荏苒,李龙吉到了弱冠之年,李泌本想着为他谋个一官半职,让他在实践中历练成长,凭借家族威望与自己的关系,这并非难事。然而,李龙吉却对入朝为官兴致缺缺,他觉得官场规矩繁琐、尔虞我诈,远不如江湖自在逍遥。他向往着游历山川、结交奇人异士,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当李龙吉向父亲表明心迹时,李泌再次被气得说不出话来。在他眼中,儿子这是逃避责任、胸无大志。李唐江山虽已暂渡难关,但内忧外患仍存,正是用人之际,自家子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理应为国效力。父子俩为此大吵一架,关系陷入僵局。最终,李龙吉不顾父亲反对,收拾行囊,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长安,踏上了他的江湖游历之路。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李龙吉确实见识到了大唐疆土的广袤与民间的疾苦。他沿着黄河东下,目睹了沿岸百姓受洪水侵袭、流离失所的惨状;深入西南山区,看到了山民因交通闭塞、物资匮乏而生活艰难。这些景象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让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荒唐与父亲的苦心。他试图凭借自己所学,为当地百姓做些实事,在一些村落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传授简单的医术防治疫病,渐渐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大家都称他为 “李公子”。

消息断断续续传回长安,李泌听闻后,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他为儿子终于懂得关心民生、做些正事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仍希望李龙吉能回到朝堂,以更系统、全面的方式为大唐谋福祉,毕竟江湖上的作为终究有限,只有掌握朝堂中枢,才能推动根本性的变革。

几年后,大唐边境局势突变,吐蕃大军压境,边民惨遭劫掠。朝廷紧急征兵筹粮,应对战事。李龙吉听闻消息,内心热血沸腾,他想起父亲一直以来守护大唐的信念,决定投身军旅,奔赴边疆。他一路招募志同道合的壮士,组成一支义勇军,日夜兼程赶赴战场。

战场上的李龙吉,一改往日的散漫不羁,展现出惊人的勇气与果敢。他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多次带领队伍击退吐蕃的小规模侵扰,鼓舞了士气。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他想象,由于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与实战经验,在一次大规模会战中,他的义勇军陷入敌军重围,死伤惨重,李龙吉自己也身负重伤,幸得援军及时赶到,才捡回一条性命。

伤愈后的李龙吉回到长安,面容憔悴,眼神却透着几分坚毅。李泌看着儿子这副模样,心疼之余,更多的是对他成长的感慨。父子俩相对无言,许久,李龙吉跪地向父亲叩首,泣声道:“孩儿以往懵懂无知,辜负父亲厚望,如今历经沧桑,方知家国不易,愿从此跟随父亲左右,为大唐竭尽所能。” 李泌老泪纵横,扶起儿子,他知道,历经诸多磨难,这块曾经的 “废铁” 终于开始有了成钢的迹象。

此后,李龙吉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与引荐下,踏入朝堂。他从基层官职做起,虚心学习政务,处理民生琐事兢兢业业。凭借战场上积累的坚韧与在外游历练就的洞察人心,他逐渐在官场崭露头角,提出的一些关于边疆防御、赋税改革的建议,得到了皇帝与同僚的认可。李泌看着儿子一步步成长,往昔的 “恨铁不成钢” 化作满心欣慰,他知道,李龙吉虽起步坎坷,但终究没有辜负家族的期许,在大唐的历史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延续着李家守护江山社稷的使命。

岁月悠悠,李龙吉在朝堂上继续发光发热,他时刻铭记父亲的教诲与自己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勤勉与智慧,应对着大唐不断涌现的新挑战,而他与父亲李泌之间那段从冲突到和解、从失望到期许的故事,也成为了长安城中百姓茶余饭后的一段佳话,传颂着家风传承与个人成长的力量,在历史的记忆中留下了一抹温暖而深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