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蘑菇入口很好,口感舒适,而且回味无穷。
这样的蘑菇如果在餐桌上,一定深受欢迎。
秦春桃一口气吃完了一大碗蘑菇,肚子就饱了。这会儿她发现自己将赵铁柱所炒的蘑菇全部吃完了,也没有剩一个,而赵铁柱却还没吃呢!不由得有些尴尬说:“铁柱,不好意思啊!你这爆炒的蘑菇做的太好吃了!我没有给你留下的。”
赵铁柱却笑着说:“没什么的,只要你吃饱就行,我待会再做呢!”
赵铁柱说完,就又做了两碗。
不过赵铁柱并没有自己马上吃,而是又给秦春桃分了半碗,说:“嫂子,你喜欢吃,就多吃一点。”
秦春桃看到这么好吃的蘑菇,也不客气,就又吃了起来。不过和刚才吃的方法不一样,刚才是充饥,这一次是品尝。
“铁柱,我觉得这么好的蘑菇,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卖,说不定能够卖个大价钱呢!”秦春桃大饱口福后,想起了蘑菇背后的商机,于是提醒说。
赵铁柱平时只考虑到种药草赚钱,并没有考虑到种蘑菇赚钱。最多是将蘑菇和人参松露嫁接,单纯地卖蘑菇赚钱,赵铁柱还未想过,于是说:“嫂子,我可是种药草的,这事儿我没想过。”
秦春桃却说:“铁柱,其实种蘑菇也不错,你仔细品尝一下剩余几个蘑菇的味儿,看看如何?”
经过秦春桃的提醒,赵铁柱于是品尝剩下的几个蘑菇来。
刚才赵铁柱是狼吞虎咽,只想填饱肚子。这一刻,他却学着秦春桃的,细嚼慢咽起来,主要是品尝这蘑菇的味儿。
不品尝不知道,一品尝赵铁柱惊喜不已。
真想不到,这蘑菇的味道挺入口。不仅入口,而且回味无穷。
“铁柱,这么好的蘑菇,如果不推广种植,太可惜了。”秦春桃说。
赵铁柱想想也在理,于是说:“嫂子,这蘑菇也是自然生长的。我以前没注意,这是无意中在望月湖岸边草地发现的。”
秦春桃听说是在望月湖岸边草地发现的,于是要赵铁柱带自己去看看。
很快赵铁柱就将秦春桃带到了望月湖岸边草地采摘蘑菇的地方。
秦春桃看到了生长在草地上的鲜嫩蘑菇,发现水灵灵的,于是忍不住地采摘了一个。因为对蘑菇的喜爱,秦春桃还轻轻地生吃了一口。
意外的事儿出现了,秦春桃惊叹出声:“铁柱,这蘑菇竟然能生吃,而且口感更好。”
赵铁柱这会儿也重视起来,他也摘了一个蘑菇,发现这蘑菇的确味道不错。如果放在餐桌上,会是一道非常好的菜肴。
“铁柱,你的松露和人参、灵芝种植的很成功,但我觉得,像这种蘑菇,咱们也应该推广种植。”秦春桃的话对赵铁柱有很大的启发。
这会儿赵铁柱仔细地观察蘑菇,好像在哪里见过,头脑中浮现《神农百草经》,发现这蘑菇不仅仅能够食用,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比如食用这样的白蘑菇,能够滋容养颜,补充人体各种稀缺的矿物质,均衡人体营养。
真正的药食两用,这让赵铁柱觉得种蘑菇大有可为。
这是一种特殊的药材,赵铁柱认为是致富好门路。
可是赵铁柱却犯难了,望月湖周边没有多余的土地。他有些犯难地说:“嫂子,你的想法我很赞同,我也愿意大量种植这样的好蘑菇。可是目前你也知道的,望月湖周边地块全部种上了各种药草,没地方种蘑菇啊!”
秦春桃听到这句话,笑道:“这事儿不难办,你看那边的地儿。”
赵铁柱顺着秦春桃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望月湖东南角,有一处荒地,那地儿遍地荆棘。
“那地儿是荒地。”赵铁柱说。
“这荒地是集体所有,咱们可以承包下来,然后开荒垦地种蘑菇。”秦春桃提议说。
赵铁柱听到秦春桃这么提议,两眼一亮,便说:“太好了!那我需要开垦三十亩作为种蘑菇的基地。”
“没问题,那荒地正好三十亩。”秦春桃高兴地说。
“不过这事儿也得村民集体同意才行,咱们召开一个民主表决大会吧!”赵铁柱提议说。
秦春桃点点头。
恰好这个时候,村民给赵铁柱移植灵芝种苗的事儿做完了。秦春桃于是召集村民在望月湖聚集,将赵铁柱承包附近三十亩荒地的事儿说出来。村民一听说赵铁柱在种植灵芝种苗的基础上,又来种植蘑菇,立即拍掌欢呼。
“铁柱,我们支持你!”众村民踊跃欢呼。
赵铁柱看到村民都支持自己种蘑菇,心中树立大目标,说:“乡亲们,这蘑菇我先种植,如果成功了,也带领大家种蘑菇!”
“啪啪啪”众人再一次鼓掌。
同时赵铁柱对着乡亲们说:“这是村集体所有的荒地,我愿意以每亩每年五千元的价格承包,开垦三十亩,就是十五万元。我会把这笔钱交给村委会,留作村里的各种公益事业。”
赵铁柱这么慷慨,让所有人更是热泪盈眶。
“铁柱,你是村长,给村里做了许多实事和大好事,带领我们脱贫致富,这十五万就免了吧!”众村民纷纷说。
“谢谢乡亲们!这十五万我在卖了蘑菇后,会将钱打入村集体账户,进行财务公开。”赵铁柱对着支持自己的乡亲们鞠了一躬,更加光明磊落地说。
接下来,大快人心的事儿出现了。原来赵铁柱看到乡亲们给自己做完了灵芝种苗移植,于是对着乡亲们说:“乡亲们,大家一起行动,将这荒地开垦成良田沃土,我接下来种蘑菇。”
赵铁柱一号召,乡亲们立即热火朝天地行动起来。
乡亲们点起火,将这片荒地上的荆棘全部烧掉。
随后,秦春桃驾驶耕种机,在荒地上耕耘起来。对于耕耘不到的边角,乡亲们拿起锄头、耙子忙碌起来,将地块耕耘的又松又软。
很快,三十亩荒地变成良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