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糖超级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药铺开了起来, 宁夏又在皇城开设了一所学堂。不只是在皇城,也派了人分别去其他州县开办学堂。这种学堂规模不大,主要是启蒙式的, 教人识字识礼。
凡是十二岁以下,五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送到学堂念书识字。学费全免, 吃住都可以在学堂。无论男娃女娃学堂都接收, 男女学生分开教学、分开吃住。
原本宁夏是想搞男女混合学堂, 考虑到实际情况,她就放弃了这种想法。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这个朝代还是挺注重男女大妨的,观念不可能一下就彻底改变。所以宁夏采取了迂回的做法,让男女学生分开接受启蒙教育。
女孩子由女夫子教导,学习的内容与男孩子是一样的。最初是识字,而后会教《三字经》《百家姓》这种朗朗上口的启蒙读物。待认字认得熟了, 学生的年龄再大一点,夫子会慢慢教四书五经以及其他科考会用得上的知识。
同时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门选修课, 有天文、地理、农学、机械、烹饪等。这些是宁夏要求的,为的是希望学生不要死读书, 也要懂得一些生活中用得到的实用知识。
比如观天象知晴雨, 熟读地理知国家版图。懂一点农学、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平常生活中用得到不说,日后若是能够考得功名做官,也能够更好地贴近百姓的生活。说做官都扯远了,现在就是当作学生课余的兴趣爱好在培养。
学堂一修建好, 那些致力于让家中孩子走上科考之路的人家尚在观望中。拿得出束脩的直接将孩子送到那些有名的老师处接受教导,盼着他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那些凑不齐束脩的,又或是没打算让自家孩子参加科考的家里, 想着能多认几个字总是好的,才把家中适龄孩子送到新修建的学堂。
有些家中长辈纯粹就是看中了学堂不收钱,还免费提供吃住。正好家中经济不宽裕,就把孩子拎去学堂吃白食,想着能省点钱是一点。总之是抱着什么目的的都有,就这样,学堂迎来了第一批面黄肌瘦的学生。
大多数学生家中清贫,饥一顿饱一顿的。都是些名副其实的寒门学子,还有些穷得家里揭不开锅的。家里情况稍微好点的,家人都不会选择把孩子送到这个没有名师又没有任何名气的学堂。
学生中男娃居多,女孩子比较少,一共就十来个。因为很多做父母的觉得女娃读书识字没用,又不能像男娃一样参加科举做官,那读再多书识再多字又有什么用?还不如在家帮着干活,减轻家里的负担。
女孩子倒不是没有书念得好的,不过都是些千金小姐,平日学学女红、吟诗作画,被人称一声“才女”。其实所谓才女也只是虚名而已,实现的不是自我价值,只是因门户的关系不得不学习那些东西。未来嫁到夫家,被带出去不至于被人说是粗鄙妇人,给丈夫家门丢脸。
穷苦人家出生的女娃能够接触到的大多是同个阶层的人,将来会嫁的丈夫差不多也在这些人之中。他们自己都不是多有知识的人,自然不会要求妻子懂得吟诗作画。只需要能够操持家务、孝顺公婆,好生养就行。
这种观念残存了很久,因而女娃能够读书识字的机会非常少。尤其是长在普通人家的女孩子,会认字的都没几个。这回学堂招收女学生,尽管不收学费,愿意送家中女娃来念书的父母还是少之又少。
有十来个女学生总比一个都没有好,这已经是进步了。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改变总得一点一点来。
学堂的一应开销全走的公主府的账面,请夫子、给学生下发的纸笔、提供给学生的食宿、那些书本桌椅等等,加在一起绝对是一笔不小的钱。
宁夏不至于负担不起,只是不能让人白白浪费她的钱,于是便让学堂定下了一些规矩。每月组织一次小考,由夫子出题,得分等级设置为优、良、中、差。只有得到中等评价及以上的学生才能继续留在学堂,连续两次得分等级为差的学生会被清理出学堂。
考试的题目不会很难,只要上课认真听了绝对能够考到中等以上,连中等都没考到的,只能说明上课没认真、课余又没看书,纯粹就是来混日子的。
宁夏定下的原则就是可以允许学生笨、不聪明,但不能允许笨却不懂得勤能补拙。那种冲着免费吃住来混日子的学生,夫子教得累,还浪费了教育资源。继续留他们在学堂,费钱不说,还容易带动其他学生浮躁起来,不利于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
有罚必有奖,每次考试得到优的学生可以领取十文钱,一学期的成绩都是优,可以另外得到二十文钱的奖励。别看十文钱不多,可每次考试都能得到十文钱的话,一年下来也能存不少。
还是第一次听说读书能赚钱,那些孩子的父母简直不敢相信,到学堂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后,就压着自家孩子使劲读书了。
十文钱也是钱啊,反正在学堂混一天也是一天,好好听讲也是一天,倒不如选择后者,考试的时候再考个好成绩。何况考得差了要被退学的,到时候家里又得多一张嘴巴吃饭,那多不划算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