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 钞法推行与大明宝钞的发行:
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但铜钱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利于大额交易、铜材供给困难等。于是,朱元璋在洪武八年(1375 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
特点: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面额分六等,即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其钞体为竖长方形,版面设计相对简洁,文字简练,刻工细腻。
问题:由于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而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发行数量又无限制,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很快就出现了通货膨胀,贬值极快。
2 钱法推行与铜钱的铸造:
前期铜钱使用:明朝初期也曾铸造并使用铜钱,但铸造量相对较少。因当时铜材稀缺,所以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导致“洪武通宝”成色不一。
中期钱法调整:宝钞贬值严重后,统治者逐渐重视铜钱的作用。明成祖时发行“永乐通宝”,明宣宗时发行“宣德通宝”等,试图通过发行高质量的铜钱来稳定货币体系。到了英宗、宪宗时已经实行商税钱钞兼收。
后期私铸问题:随着铜钱的需求增加,私铸现象变得严重。到了明朝晚期,私铸的铜钱质量参差不齐,劣币驱逐良币,钱法也渐渐混乱。
3 白银的崛起与银、钱二元货币体系的形成:
白银流入:明朝中期以后,由于与日本及欧洲间出口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从海外通过东南沿海流入内地。白银具有大额收支、计数兑换、耐腐储藏等优势,逐渐被民间广泛接受和使用。
官方认可:武宗时官俸发放铜钱和银两的比例为一比九;嘉靖八年(公元 1529 年)诏令送往京城的官银都铸成银锭,印上铸造年月、监制官吏及工匠姓名,明朝官方由此承认了白银的法货地位。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全国推广代役银,从民间征收赋役银两,进一步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银、钱二元货币体系。
4 货币政策的管控措施:
管控金银交易:明朝政府多次试图禁止民间的金银交易,以维护官方货币的地位。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严格的金银禁令,规定民间只能用金银兑换宝钞,而不能直接用金银进行交易。但这些禁令并没有完全阻止白银在民间的流通。
税收调节: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影响货币的流通和使用。例如,在宝钞贬值严重时,政府通过赋税、商税等手段进行“敛钞”,试图提升宝钞的币值;同时,加大对私铸铜钱的惩处力度,以维护钱法的稳定。
五、明朝(1368 年 - 1644 年)共传十六帝:
1 明太祖朱元璋:(1328 年 - 1398 年),年号“洪武”,1368 年称帝,在位 31 年。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开创了大明王朝的版图,并为之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明惠帝朱允炆:(1377 年 - 1402 年),年号“建文”,1398 年即位,在位 5 年。他是太祖朱元璋的嫡孙,性格柔弱,宽仁孝义,在位期间增强文官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变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3 明成祖朱棣:(1360 年 - 1424 年),年号“永乐”,1402 年即位,在位 23 年。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他是明太祖的第四子,生性好武,用武力夺侄子惠帝之位称帝,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开创了“永乐盛世”。
4 明仁宗朱高炽:(1378 年 - 1425 年),年号“洪熙”,1424 年即位,在位 1 年。他是成祖朱棣的长子,爱护臣下,体恤百姓,善于治国,是一位仁厚的儒家君主。
5 明宣宗朱瞻基:(1398 年 - 1435 年),年号“宣德”,1425 年即位,在位 11 年。他是仁宗朱高炽的长子,自幼深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在位期间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6 明英宗朱祁镇:(1427 年 - 1464 年),年号“正统”“天顺”,(1435 年 - 1449 年;1457 年 - 1464 年)在位,在位 23 年。他是宣宗的长子,前后在位期间宠信过王振、曹吉祥、石亨等,政治上有不足之处,但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7 明代宗朱祁钰:(1428 年 - 1457 年),年号“景泰”,1449 年即位,在位 9 年。他是宣宗的次子,英宗的弟弟,在国家危难之际登临帝位,成功粉碎了瓦剌贵族首领也先挟持英宗、号令天下诸侯的阴谋,任用贤臣,击退了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
8 明宪宗朱见深:(1447 年 - 1487 年),年号“成化”,1464 年即位,在位 24 年。他是英宗的长子,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但在位期间任用奸邪。
9 明孝宗朱佑樘:(1470 年 - 1505 年),年号“弘治”,1487 年即位,在位 19 年。他是宪宗的第三子,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史称“弘治中兴”。
10 明武宗朱厚照:(1491 年 - 1521 年),年号“正德”,1505 年即位,在位 17 年。他是孝宗的独子,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但荒淫顽劣,宠信奸佞。
11 明世宗朱厚熜:(1507 年 - 1566 年),年号“嘉靖”,1521 年即位,在位 46 年。他是孝宗朱佑樘的侄子,宪宗朱见深的庶孙,在位早期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但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
12 明穆宗朱载坖:(1537 年 - 1572 年),年号“隆庆”,1566 年即位,在位 7 年。他是世宗的第三子,信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革除前朝弊政,与蒙古俺答议和,促成隆庆和议,又废除海禁,史称“隆庆新政”。
13 明神宗朱翊钧:(1563 年 - 1620 年),年号“万历”,1572 年即位,在位 48 年。他是穆宗的第三子,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但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益腐败。
14 明光宗朱常洛:(1582 年 - 1620 年),年号“泰昌”,1620 年即位,在位 1 月。他是神宗的长子,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但沉湎酒色,纵欲淫乐,身体日益羸弱。
15 明熹宗朱由校:(1605 年 - 1627 年),年号“天启”,1620 年即位,在位 8 年。他是光宗的长子,纵容乳母客氏,重用客氏相好的宦官魏忠贤,任其胡作非为,政治黑暗。
16 明思宗朱由检:(1610 年 - 1644 年),年号“崇祯”,1627 年即位,在位 17 年。他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但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六、用不同词牌名来赞美明朝货币政策的内容:
《沁园春·明朝货币》
大明宝钞,初行于世,欲定乾坤。却滥发无度,贬值惊人,银潮涌动,钱法纷纭。调控艰难,波澜壮阔,货币风云岁月深。兴衰事,看经济变幻,史海钩沉。
政策几经更新,为稳定江山费苦心。念管控之策,起伏不定,流通之困,影响至深。宝钞兴衰,白银起落,见证王朝岁月痕。思过往,叹货币之道,曲折艰辛。
《满江红·明币之光》
浩荡明朝,货币事、波澜壮阔。宝钞起,初时盛景,终成萧索。白银渐兴风云变,钱法更迭乾坤握。看兴衰、岁月几轮回,心悲愕。
政策策,思谋略;管控严,犹难缚。叹经济变幻,起伏交错。历史长河留印记,货币之道寻真灼。展未来、智慧启新程,光芒烁。
《水调歌头·明朝货币颂》
明朝货币史,风雨几沧桑。宝钞初行,滥发贬值引迷茫。白银渐成主流,钱法亦有新章,调控费思量。兴衰皆有因,经济显无常。
思过往,看今朝,心潮荡。政策更迭,管控之路漫且长。货币价值何在,信用基石难忘,岁月谱华章。愿明鉴前路,辉煌再启航。
诠释:
《沁园春·明朝货币》诠释:这首词描绘了明朝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起初,大明宝钞的推行本欲稳定局势,但因滥发导致严重贬值。随后白银的崛起和钱法的变化,使得货币局势更加复杂。政策的不断更新,反映了明朝政府为稳定经济所付出的努力。然而,货币的兴衰起伏、管控的艰难,都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人感叹货币之道的曲折与艰辛。
《满江红·明币之光》诠释:此词展现了明朝货币的波澜壮阔。宝钞的兴衰、白银的起落,都见证了明朝的岁月痕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体现了明朝政府的谋略与思考,但经济的变幻依然难以完全掌控。货币的发展历程在历史中留下了悲愕与感慨,也启示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照亮道路。
《水调歌头·明朝货币颂》诠释:这首词回顾了明朝货币的历史沧桑。宝钞的推行与贬值、白银的兴起与钱法的变化,都展现了经济的无常。政策的更迭与管控的艰难,让我们看到了明朝政府在货币问题上的探索与努力。货币的价值与信用是永恒的主题,明朝的货币历史为我们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也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