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六十八章 从龙之臣——霍彦威【1 / 1】

徐夏半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县人,五代时期名将。少年时遭遇战乱,被宣武军将霍存收养为子,后随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征战有功,累官右监门卫上将军。协助东京留守朱友贞杀死篡位者朱友珪,自洺州刺史升至邠州节度使,任内成功抵御岐国进攻。梁晋争霸期间,以郓州节度使对抗晋国,屡遭失败,被降授陕州留后。后梁灭亡,霍彦威向后唐庄宗投降,得到宽赦,赐名李绍真。之后跟随大将李嗣源平叛潞州、北御契丹,深受其信任。邺都兵变发生,力劝李嗣源同意乱军请求,回师攻取大梁,随后辅佐李嗣源入主洛阳称帝,史称“旬日之间,内外机事,皆决于彦威”,旋即出镇平卢军,累官至检校太尉兼中书令。霍彦威去世,年五十七,册赠太师、晋国公,谥号忠武。

霍彦威,少年时遭遇唐末兵乱,十四岁时在村落间被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帐下大将霍存掠得,霍存因其为人俊爽,于是养以为子。年未弱冠,其声名已为朱全忠闻知,被朱全忠招致左右征战,屡立战功,曾经在交战中被流箭射中,自此瞎了一只眼。

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袁象先等,协助东京留守朱友贞杀死篡位者朱友珪,随后朱友贞继位,即后梁末帝。霍彦威因功被授为洺州刺史,转任河阳军留后。

邠州留后李保衡背叛岐王李茂贞,举城归降后梁,末帝当即升霍彦威为邠州节度使,前往接收。李茂贞派大将刘知俊领重兵来袭,霍彦威与诸军都指挥使黄贵等据城固守,长达一年多,岐军仍不能攻下邠州。在此期间,霍彦威每次俘获岐国士兵,一定将其放还,秦人怀其惠,适逢后梁援军抵达,这才不再侵扰。

后被改授为宣义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北面行营副招讨等使,加官至特进、检校太傅,又移镇郓州,任天平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任北面行营招讨使,统领大军,与晋军相持河上。后因屡次战败,被降授为陕州留后。

晋王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政权,即后唐庄宗,庄宗奇袭灭梁,进入后梁都城汴州,霍彦威自陕州疾驰至汴州请罪,被庄宗下诏赦免。庄宗在崇元殿宴请诸将,霍彦威与另两位后梁降将段凝、袁象先等参会。酒酣耳热之际,庄宗举酒致意天平军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李嗣源说:“此席上的宴客,都是我前年的劲敌,能在一天之间同时与我欢宴,是由于你任前锋的功劳。”霍彦威等闻讯惊恐,出席谢罪,庄宗说:“我与总管(李嗣源)说笑而已,你们不用害怕。”借机赐他们御衣、器币等,君臣尽欢而罢宴。不久后,霍彦威自镇国军留后被调为保义军留后。

霍彦威随李嗣源抵御契丹入侵,援救幽州,任北面招讨副使,庄宗特赐霍彦威姓名为李绍真。潞州小校杨立,煽动军士据城哗变,李绍真授招讨副使,再随招讨使李嗣源平叛,平叛成功后升任武宁军节度使,李绍真善于言谈,颇通交际,深受李嗣源器重。

效节军指挥使赵在礼在魏州作乱,李嗣源奉命讨伐,李绍真也破其将赵太于邢州,与李嗣源在魏州会师。从马直军吏张破败率众哗变,逼迫李嗣源造反,李嗣源初尚不肯,军士抽戈露刃,一再胁迫,李绍真、安重诲等人踩着李嗣源的脚,让他暂且应诺。李嗣源只好率部进入魏州,与赵在礼合兵,李绍真也随侍,被叛军元凶皇甫晖等忌恨,险遭杀害,他用计开脱,才幸免于难。城外各军听闻二人合势叛乱,纷纷散逃,只有李绍真的镇州兵五千人,驻扎在魏州城的西北角。两天后,李嗣源出城,在李绍真所部护送下前往魏县,准备回到镇州,但李绍真与安重诲劝说李嗣源南下夺取帝位。

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后,李绍真随李嗣源进入洛阳,带头率群臣劝进,一度劝李嗣源改易国号,最终李嗣源决定不改国号,先以监国身份摄政,后正式继位,改元天成,是为后唐明宗。在此期间,李绍真的权势达到顶峰,史称“旬日之间,内外机事,皆决于彦威”。大权在握后,李绍真擅自逮捕将军段凝、温韬下狱,准备按律将其治罪,安重诲劝道:“温、段二人罪大恶极,背叛梁室,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现在主上平定内乱,希望安定天下,难道是您报仇的时机吗?”李绍真这才停止,后仍将二人放归田里,不久赐死。李绍真申请将名字改回霍彦威,得到允准。

霍彦威加兼侍中,移镇郓州,出任天平军节度使。此前,平卢军青州指挥使王公俨,乘乱杀死监军杨希望,掌握青州,不肯接纳前节度使符习。明宗于派霍彦威移镇青州,授王公俨为登州刺史,霍彦威抵达淄州后,聚集兵力,一面逼迫王公俨赴任,一面鉴于其人初心不良,派兵在北海县逮捕王公俨,将其斩杀,被加授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霍彦威入汴州觐见,得到明宗厚待,直到月末方才归镇,霍彦威不通治道,但随他出生入死的智囊淳于晏,颇通理政之道,故而霍彦威对淳于晏言听计从,在地方少有过失。

霍彦威病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七岁,讣讯奏至朝中时,明宗正在近郊,听到消息,掩泣归宫,为他辍朝三日,直到该月末仍不奏乐,以表示自己的哀悼之意,下诏以三公礼仪安葬霍彦威,特赠太师,赐谥号忠武。北宋年间,宋太祖诏令建后唐明宗庙于洛州,以霍彦威与工部尚书兼平章事任圜配飨明宗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