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雨初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段时间,他几乎把外经贸委和电力局跑了个底朝天,连看门的老大爷都记住了他那双总带土的皮鞋。
哪怕在别人眼里,他那点执念早就成了“鸡肋项目”的代名词。
可他没放弃——他始终记得,达坂城风场的第一台风机转动时,站在戈壁边上那个激动得两眼发亮的自己。
从前年起,他就悄悄在电力局内部推动第二风电场的建设。
别人看不懂这股劲,他也不解释。
直到去年,他终于申请下了一笔丹麦政府提供的“混合贷款”。
这笔钱来得其实颇有些戏剧性:原本是danida为达坂城风场准备的后续项目,可水利厅老谢他们无暇推进,资金便被搁置了下来。
王曦权绕了一个弯,从外经贸委那头给接了过去。
拿到钱的当晚,他直接买了飞往哥本哈根的机票。
在丹麦,他实地考察了两家公司:bonus和nordtank。
最后,他拍板选购了8台风机——4台bonus的,4台nordtank的。
有人事后不理解,问他:“才八台机组,你还搞双供货商?折腾不?”
他却笑笑说:“bonus公司帮我搞定贷款,这是人情,得还。而且他们家机组也不差。但我心里早就盘算过了——风机这东西,不可能永远靠进口。我们得自己学会造,部件能国产的,尽量国产。”
他知道光靠一个品牌,看不清全貌;两家供货商对比起来,技术路线、参数风格、兼容性,才看得清清楚楚。
最关键的是,他有更大的算盘。
在谈判桌上,他第一个问题就是能否不进口塔筒。
他盯着bonus的代表问:“你们的塔筒我不打算进口。把图纸给我,我回国自己造。”
对方摇头——塔筒可不是随便能放手的,涉及焊接标准、材料参数,还有供应链控制。
谈判,就此僵住了。
王曦权没废话,第二天直接去了nordtank那边,还是那个问题:“塔筒图纸能卖不?我自己造塔筒,行,我就买你4台机组。不行——一台都不买。”
nordtank代表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点头。
王曦权心里有数,谈判桌就是博弈场,有一个人先松口,就等于打开了一条缝。
他没耽搁,拿着nordtank那头的初步草约,再去见bonus的人。
这回他底气十足,将合同上的“8”改成了“4”,对方代表一看就急了:“你不是说要引进8台吗?”
“我得把部分配套资金留出来,用在国产塔筒的研发和制造上。”
他说得不急不缓,眼神却不容置疑。
最终,bonus只能无奈接受。
签约那天,bonus的销售代表私下叹气:“早知道你有这手段,当初就该答应把塔筒图纸卖给你了。”
王曦权没回应,只是点了支烟,站在风场的边缘,任由北欧的风拍打着他满是风霜的脸。
那年,达坂城的风曾吹得他睁不开眼。如今,他只想靠自己,再让那风转一次。
不是为评估,不为政绩。
而是——为了中国人自己的风机。
他没想到,这一番“倔强”的坚持,会成为行业的转折点。
不久后,国家经委正式下发文件,明确要求风电项目不得进口塔筒——理由简单粗暴:新疆电力局都能做,其他单位也能做。
就这样,王曦权无意间开创了中国风电历史上塔筒国产化的先河。
今年初,达坂城风电二场顺利完成装机。
但有两件事,仍旧像钉子一样钉在王曦权的记忆里。
第一件,是外经贸委的杨启帆当着众人对他说:“你要是把二场的装机容量做到一万千瓦,我就在你们现场开发布会!”
这句话他始终铭记于心。
既是动力,也是某种迟来的承认。
他也有底气——4台 bonus 500千瓦、叶轮直径 35米的失速型机组,本身就是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
他敢扛!
另一件事,则让他惋惜至今,也是他这段时间的“执拗”所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