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楼书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以及对艺术永恒魅力的无限敬仰。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作。这部作品以其高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作品的主题深刻而重要。它以“情”为核心,突出了人性的本真和个性的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传奇,更是对人性、情感、生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这种深刻的主题思考,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其次,作品的艺术成就卓越。汤显祖在创作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梦幻、夸张、对比等,使得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作品的语言优美流畅,诗词曲赋兼备,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和雅致,又有口语化的生动和自然。这种高超的艺术成就,使得作品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了重要地位。
此外,作品的影响深远而广泛。自问世以来,《牡丹亭》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播,进一步证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卓越艺术成就和广泛影响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人性、情感、生命等主题的契机。
这部作品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推广,对于文学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牡丹亭》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戏剧,其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思想性:《牡丹亭》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主题,通过主人公的情感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作者在戏剧中融入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
2 艺术性:《牡丹亭》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其叙事结构独特,采用了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同时,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使得剧情富有诗意和想象力。
3 表演性:《牡丹亭》作为一部戏剧,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其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情感。演员可以通过表演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情。
4 文化价值:《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牡丹亭》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总之,《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和高度艺术价值的戏剧,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写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学人或断此年即为作品写成之年。但也可把《题词》理解为刊刻时所作,那就未必是写作之年。
看来,说《牡丹亭》写成于万历二十六年未必是无可怀疑的“铁证”。自《题词》之年到明亡,不足五十年。
如一位年轻观众把《惊梦》中《山桃红》曲第二句“似水流年”解读为“永远”“长久”,或是“永远永远”,自有新意,但也可能离去古蕴。
这支曲子十分着名,前四句看似易懂,细按却或存在疑惑,不妨引录,略作讨论。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这是柳梦梅作为杜丽娘的梦中人出现时的唱词。
“如花美眷”指杜丽娘。“眷”可指眷属,通常指女眷,故“眷属”可引申为夫妻。“眷”还可释为“亲眷”,即亲戚。
“亲眷”之说作为口语,元杂剧中已见,今苏、浙一带都有这说法。但此处解释“美眷”之“眷”,却又不能拘泥于亲眷本意,也不能释为眷属。
当应释作女子为妥。正如赣、皖等处口语中“老表”云云,不必也不宜把它死释为亲戚一样。下句“似水流年”,通常被认为是化用“逝水”典事,释为叹息逝水年华,也即感叹虚度年华。
但这里作为上下句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属对仗句,“流年”二字与“美眷”相对,不能释为似水般流逝的年华,应解作年纪、年岁。至于“水”字,似属口语。
《惊梦》中名曲甚多,一向脍炙人口的《步步娇》和《皂罗袍》两支曲子或也可斟酌探讨,引文如下: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拖逗的彩云偏。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花钿”,女子鬓发两旁的装饰物,“菱花”,指菱花镜,古人用铜镜照容。“没揣”,料想不到。分明是照镜整容,却说镜子偷看她,且是偷看了她的半边脸。
“迤逗”,意为牵惹,此句引申作解,意为害得我把发卷也照歪了。“彩云”,指发。末句意为我步出闺房,再照一下镜子,这可是我的全身了。
下句“断井颓垣”非写实,意为如斯美景,到头来也免不了衰败零落,表演人物心境。
有人实解为主人公见到盛开的花,却长在衰败的院落中而生惆怅,恐未妥善。剧中《闺塾》出明写丫头春香说后花园名花异草,山石曲水,亭台秋千,委实华丽。
《拾画》出明写杜丽娘死后,后园才荒草成窠,断垣狼藉。《魂游》岀也写杜丽娘鬼魂叹息园景“都荒废尽”,“伤感煞断垣荒迳”。
以“姹紫嫣红”实景对照“断井颓垣”心境。如果二者都属实景,韵味也就差多了。
无论是那些朝看飞云,暮见山雨的华美楼阁,淹没在云霞中的高轩长廊,还有那雨丝风片中的烟波画船,我这深闺中人一向辜负了它们,把它们忽视等闲。
“贱”字读去声,通浅。看得浅,犹忽视,引申为辜负。这些话语,也就引出《隔尾》曲中“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的伤感之文。
上述《惊梦》出的几支曲子意象灵动,前人谓之“惊心动魄”,也不妨说是极度刻画之笔。
在近代剧坛上流行的《牡丹亭》散出,如《寻梦》,《闹殇》和《拾画》等,都有巧肠彩笔之曲。
如《寻梦》出的《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
首句引出的效果是发问,实是问句,韶光春色年年有,缘何今年最撩人?二、三句间有跳跃,在句式上,错落的垣墙与飞悬的春心相并,在达意上,实是说重重园墙,难关春心。所铸意象虽从前人诗句化出,却也是重度刻画之笔。
《闹殇》出的《尾声》是杜丽娘形象的临终曲,它也有袭用前人诗句却又异于原意的现象,今录曲文如下:怕树头树尾不到的五更风,和俺小坟边立断肠碑一统。
怎能够月落重生灯再红!注家曾引王建的一首《宫词》诠释此曲首句,王诗云:“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但如果按照诗意,释为生怕满树花朵不待五更风的吹折而落尽,恐难符曲意。联系本出前文,这里的“树”指梅树,杜丽娘对其母说:“这后园中一株梅树,儿心所爱,但葬我梅树之下可矣。”
所以这“怕树头树尾不到的五更风”云云,意为不待天明,她即将逝去,紧接下句“和俺小坟边”云云,意谓为我筑一小坟,立一碑石即可。
冷冷五更风,寂寂断肠碑,极度痛苦之言,也属极度刻画之笔。但作者在这《尾声》曲的末尾却宕开转意,出现翻腾笔法,“怎能够月落重生灯再红”,从杜丽娘的性格出发,写她期望重生。
杜丽娘死于风雨交加的中秋之夜,“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这《闹殇》出原多催人泪下的关目,但杜丽娘临终曲的最后一句“月落重生灯再红”,却使氛围陡变。
当今的改编演出保留了这《尾声》曲,当台上沪剧演员唱曲终了,台下观众也由屏息而拍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