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7章 建文新政?文官政变!【1 / 1】

不吃甜粽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

朱厚熜一连串的问题把朱元璋整个人都问懵了。

“如此匆忙地下葬确实不合理,按照《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去世之后需停棺七日,然后才能在七个月后下葬。”

一旁的朱标沉思片刻后说道:“莫非其中有什么隐情?”

此时,朱厚熜出言道:“周王擅长什么?朱允炆为何不敢让诸王入京祭奠?”

“老五……不允许诸王祭奠……”

陡然,朱标睁大双眼说道:“五弟擅长医术,莫非?”

朱厚熜没有正面回答朱标的话而是继续说道:“嘉靖朝的记载中,懿文太子病逝后太祖曾公开说过‘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燕王类朕朕欲立之,如何’,结果被刘三吾以秦、晋二王尚在,不可乱了长幼之序为由拒绝。”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因暴行被宫内下人下毒毒死。”

“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意外身死。”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爷发给朱棣一封敕书,原文是:‘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

“《太宗实录》记载: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以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賫敕符,令上归”。(洪武三十一闰五月初,太祖生病派宫中心腹内官,持兵符诏燕王入京,待燕王赶到淮安,却被朱允炆和齐泰等人以敕书令其返回封国。)”。

“四日后,历史上的太祖爷又下了一道敕令:命左军都督杨文率领北平两都司,加上宣化谷王、大宁宁王、北平燕王三个护卫归燕王调遣。又命武定侯郭英、都督刘珍率领护卫辽东都司,受燕王节制。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日,太祖暴毙,是日即敛,七日而葬。”

“然而嘉靖朝的记载中太祖爷留下遗诏中有一条‘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不许诸王入京祭奠。”(不准诸王回京吊唁)

随着朱厚熜娓娓道来,朱元璋脸色越来越难看,待朱厚熜说道‘是日即敛,七日而葬’以及‘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的遗诏之时,朱元璋的脸已经黑得跟锅底一般。

朱元璋黑着脸问道:“厚熜,你说的可是真的?”

朱元璋很清楚,自己是个重视亲情的人,即使自己顾及百姓,葬礼不愿大操大办,但绝不会不让亲子前来祭奠。

再者如果削藩,正确的做法也绝不是不准亲王进京,更不应该最先对没有任何威胁的周王下手。

“《太宗实录》三易其稿,中间究竟有没有被修改美化过,着实难以确认。”

朱厚熜摇了摇头说道:“但是很多事情不是只看表面,从朱允炆继位的结果以及其登基之后的行为来看,很多事情确实疑点重重。”

闻言,朱元璋冷声问道:”朱允炆那小混蛋还做了哪些事情?”

修道有成的朱厚熜回忆前世以及在嘉靖朝自己看过的资料,随即面带冷笑地说道:“朱允炆继位当月,齐泰从兵部左侍郎升任兵部尚书、黄子澄兼任翰林学士并参与军务。”

“六月召回方孝孺,十一月朱允炆病倒,随后朝政基本就交由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

“掌握朝政的几人干了什么呢?”

“第一:他们裁撤了兴州、营州、开平等北方卫所,军队遣散回原籍。”

“第二:裁撤太祖设立在应天、淮安、镇江、南昌等等等等各个衙门中的检校。”

“第三:定保举法,命五品以上文臣及县令举荐‘贤才’,跟宋朝的荐举制如出一辙。”

“第四:提高文官品级,进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太仆寺寺丞提升为五品、各布政司布政使提升为正二品等等,并且增加左右侍中、敛都御史等官位。”

“第五:平反‘冤案’:平反的主要是在洪武年年间被流放、株连的官员,比如:山东商河知县傅以庄,并归还‘财物’、解除流放等。”

“第六:修改大明律,反对太祖爷定下的‘刑用重典’,主张‘小大之狱,务从宽减’,减轻对贪污官员的刑罚。”

“第七:均赋税,减免江西、江苏、福建、浙江等江南诸省赋税。”

“混账!”

朱元璋双目赤红好似欲要择人而噬的野兽,“他们要干什么?裁撤北方军队,谁来防备残元军队,撤了咱在各个衙门里设下的检校,那些文官是要翻天吗?”

一旁的朱标这时不复“和善仁慈”的形象,脸色阴沉地说道:“用保举法,将科举置于何地?这般保举出来的‘贤人’又能有几分为民之心?”

朱元璋更是暴怒道:“好好好,这帮文官真狗胆包天,咱才刚死,定下文武并举的策略就被这帮混账给毁了。”

“还要均赋税,将江南诸省富庶,北方因连年战事生民艰难,不收江南的税,收北方的税吗?这是在逼着北方百姓造反!”

朱厚熜呵呵冷笑:“这可是被文官称为‘爱民’的仁政!”

朱元璋瞪了朱厚熜一眼,冷声道:“朝中文官多出自于江南之地,对他们有利的政策当然是‘爱民’之仁政。”

一旁的朱标则是补充说道:

“再加上提高文官品级、增加文官官职,‘平反冤狱’、修改大明律放宽对贪腐的惩罚,他们是一点都不装了啊。”

朱厚熜嗤笑一声说道:“我大明的文官胆子大的很,就连皇帝都能‘落水’而亡,区区建文新政又算得了什么?”

“这帮文人士大夫所谓的‘为民请命’可不是为了老百姓,因为老百姓在他们眼中只是随便一阵风就能吹倒的草芥、是泥腿子,却唯独不是民。”

朱厚熜的话让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朱元璋冰冷地说道:“看来咱还是杀少了。”

闻言,朱厚熜摇了摇头说道:“杀得再多也没用,大明不论谁继承太祖爷您的皇位,五十年后必定文官要压过武勋,百年后武将就会被文官骑在脖子上。”

朱标有些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何?”

朱厚熜平静地说道:“因为大明不可能永远重复开国和靖难,却必须每三年举办一次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