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6章 三元节与二十四节气【1 / 2】

靖字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过个元旦喝了通宵,还是跟男的喝,今儿个再水一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道教的主要节日和二十四节气。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真正意义上的“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

据《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记载,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说得详细一点,正月也称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 俗称七月半,是祭祀先人的日子。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 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 定要上新坟, 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民间称,中元节那天,鬼门大开,直至八月十五才结束,谓地官赦罪。所以, 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 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农历十月十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亦称“下元日”、“下元”,亦是祭祖的节日。

历史上,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随着日月的流逝,这三个节日,在民间有了不小的变化。

“上元节”、也即“元宵节”的盛况,从宋朝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可见一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现在,只有“上元节”在民间还比较隆重,有比较正规的活动,像庙会、灯展、吃元宵等等。

“中元节”也即“鬼节”,在很多地方,也只是各家祭祀祖先,并没有重大活动。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下元节,古代还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自民国以后,传统的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消失,只有历史记得,它亦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有诗作证:

“良露初冬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天地水府风调顺,消灾降福国民安。”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后阳气开始上升,日照增加,风和日暖,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生长的季节,万物至此渐次复苏。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时至立春,在南方的北回归线及其附近一带,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万物仍萧索,有的地方还在下雪,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在我国现气候学(候平均气温)中,春季是指候(约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c至22c的时段。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后,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降雨逐渐增多,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c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c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c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一年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从地下面冒出为卯,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机,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标示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明史·历一》:“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我国四季划分的传统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如春季以立春(斗指东北,后天八卦震位)为始点,春分(斗指东)为中点,立夏(斗指东南)为终点。与我国不同的是,西方四季划分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西方国家所处的纬度较高,离黄赤相交点较远,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比“四立”更能实际反映西方当地气候。西方这种以“二分二至”划分的四季比我国传统“四立”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清明,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汉代至清初使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采用立杆测影(土圭)测定黄河流域日影最长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作为二十四节气起点,每个节气时间15天;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清明时节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此时降水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

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冬天,秦岭够阻挡寒潮南下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c上下。若按现代气候(候平均气温)学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c以上为夏季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