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1章 胡惟庸的野心【1 / 2】

用户3072466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胡惟庸,字子中 ,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明朝初年宰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并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准备谋反。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涂节上书举报胡惟庸谋反,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

胡惟庸为相多年,凭着明太祖的宠信,瞒上欺下,结党营私,为所欲为。他手中操纵着生杀黜陟之大权,忠臣义士敢于直言者,皆遭到胡惟庸的陷害。 胡惟庸被杀后,明太祖遂罢宰相,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原有历史中的结局,胡惟庸与刘伯温死对头,胡惟庸最终成为大明宰相。随着朱棣和徐妙云两位穿越者的到来,一切都发生改变,胡惟庸最后提前领盒饭。

杨宪在扬州政绩作假,不仅如此,他还打压朝堂,排除异己。胡惟庸,这位权势滔天的右丞相,一直在暗中筹划着一场关乎自己仕途的棋局。他手中握着一份足以将当朝左丞相杨宪拉下马的证据,正准备在朝会上发动一场针对杨宪的猛烈弹劾。然而,朱棣和徐妙云这两位穿越者却早已看穿了杨宪的真面目。他们决定主动出击,揭露杨宪的罪行。于是,朱棣和徐妙云秘密联系了朝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刘伯温、徐达、汤和以及蓝玉等。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心腹大臣,对杨宪的所作所为也有所耳闻。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支持朱棣和徐妙云的行动,并一起联手揭露杨宪的真面目。在一次朝会上,朱棣和徐妙云首先站出来,向朱元璋呈上了他们所掌握的证据,详细阐述了杨宪的种种罪行。接着,刘伯温、徐达、汤和以及蓝玉等人纷纷附和,表示支持朱棣和徐妙云的说法。朱元璋听后大为震惊,他立刻下令彻查此事。最终,真相大白,杨宪被罢黜官职,贬为庶民。杨宪下台之后,朝堂之上波澜暗涌,惊动了整个朝廷。而其中最激动的当属胡惟庸。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可以一举扳倒杨宪,从而登上左丞相之位。如今,杨宪虽然被扳倒,但并非出于他手,而且朱元璋已经提前出手,让他的计划落空。胡惟庸意识到,自己必须寻找其他途径来改变目前的局面。他暗暗思考:“杨宪这个人我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本来想着收集好证据,弹劾杨宪,这样左丞相之位,非自己莫属了,只可惜被陛下先一步抓住杨宪,这样一来,自己的目标可就难实现了,看来我要找方法来改变自己才行。”他心中暗自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实现自己的目标。

胡惟庸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找一个人帮忙。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师李善长。胡惟庸深知自己想要登上丞相之位,必须得到李善长的支持。

胡惟庸,这位野心勃勃的官员,眼中闪烁着对权力的渴望。他一直觊觎着丞相的位置,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要想成为大明的新丞相,谈何容易?

他深知,要想成功,必须得到一个人的支持——那便是他的老师,德高望重的李善长。李善长不仅是朱元璋的智囊,还是朝中的重要人物。如果能得到李善长的支持,那么他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胡惟庸在书房中踱步,心中盘算着如何向李善长开口。他知道,李善长虽然是他的老师,但更是朱元璋的智囊,对朝廷的局势了如指掌。要想说服李善长,必须让他看到胡惟庸成为丞相后的利处。

最后,胡惟庸下定决心,准备前往李善长的住处。他希望能够与李善长面对面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争取到他的支持。

当胡惟庸来到李善长的住处时,李善长正坐在书房的另一侧,静静地品着茶。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和智慧,仿佛早已看透了世事。

胡惟庸走进书房,向李善长行礼道:“学生胡惟庸,见过老师。”

李善长微微抬头,看着胡惟庸,脸上露出一丝疑惑的表情,说道:“惟庸啊,今天怎么想起来看老夫来了?”

胡惟庸微微一笑,走到李善长身边坐下,轻声说道:“老师,学生此次前来,是有事请教您。”

“老师,那杨宪现如今已经倒台了,那么如今左丞相之位空缺,学生心想……”胡惟庸开口,语气中充满了恳切。

他的目光落在李善长身上,眼神中闪烁着期待与渴望。李善长微微眯起眼睛,看着胡惟庸,似乎明白了他的心思。

“你心想着老夫能不能帮你坐上这个左丞相之位?”李善长回应着,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

胡惟庸连忙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之色。他急切地说道:“正是如此!学生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但一心想为朝廷尽忠。若有机会担任左丞相一职,定当全力以赴,不辜负陛下和老师的期望。还望老师能够助学生一臂之力。”

胡惟庸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权力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对李善长的敬重和依赖。他知道,想要登上高位,没有李善长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李善长微微一笑,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缓缓说道:“你的才华和志向我都知道。但你要明白,成为丞相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智慧。朱元璋陛下不会轻易做出决定,我们需要一个计划。”

胡惟庸心中虽有疑虑,但脸上还是露出了笑容。他恭敬地说道:“老师,您所说的计划是什么?学生愿听教诲。”

李善长看着眼前的胡惟庸,心中不禁感叹,这年轻人真是聪明过人,一点就透。然而,他也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多疑且谨慎,绝不会轻易将丞相之位交予一个无法完全信赖之人。

李善长微微一笑,轻声道:“吾儿,如今朝中局势复杂,朱元璋对丞相一职定会慎之又慎。若要成功登顶相位,我们需得耍些手段。”说着,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之光。

胡惟庸闻言,眼中一亮,急忙问道:“还请老师明示!”

李善长神秘一笑,低声道:“你可知,欲取之必先予之?”

胡惟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恍然大悟般笑道:“学生明白了!”

李善长满意地点头,继续道:“我们需在朝中布下一盘棋,迷惑朱元璋。”说罢,他与胡惟庸相视一笑,两人开始谋划起来。

他们精心挑选了一批朝廷中的官员,这些官员皆具一定实力和影响力。李善长和胡惟庸则分别向他们透露一些消息,暗示他们有机会担任丞相之职,并许下种种承诺。如此一来,这些官员便会认为自己有望成为下一任丞相,从而积极表现,互相竞争。

这样做的目的,便是让朱元璋陷入两难抉择之中。面对众多看似合格的候选人,他将难以判断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与此同时,胡惟庸在暗中观察局势,寻找最佳时机出手。

同一时间,御书房内气氛凝重,朱元璋、朱标和朱棣三人围坐在一起,严肃地讨论着左丞相的人选问题。朱元璋率先开口:“标儿,老四,你们先谈谈对于左丞相这个职位,由谁来担任更为妥当?稍后韩国公也会前来向朕推荐丞相人选。”

朱棣心中一沉,他深知这其中的门道。按照历史的进程,胡惟庸必定会事先告知李善长,而李善长早已洞悉朱元璋的性格,绝不会轻易推举胡惟庸,反而会巧妙地推荐其他人选来迷惑朱元璋,从而将胡惟庸推上丞相之位。想到这里,朱棣不禁眉头紧皱。

朱标神色郑重地回答道:“父皇,儿臣认为让刘伯温担任丞相最为适宜。他才华横溢,且不隶属于任何一方势力,定能公正无私地处理政务。”

这时,朱棣把刘伯温之前盐务改革、三轮车改革以及香水推广中的贡献与想法一一道来,并详细解释给朱元璋听。朱元璋不禁回想起刘伯温一直以来的清廉作风和他在北伐策略上的卓越表现。这些因素让朱元璋对任命刘伯温担任左丞相一事已有了初步的想法。

\"父皇,大哥,儿臣有话要说。\" 朱棣一脸严肃认真地说道。

\"老四,你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啰嗦了?快说吧!\" 朱元璋满脸惊愕地问道。

\"父皇,儿臣完全赞同大哥的观点,但儿臣建议等到北伐胜利后再正式实施左丞相的任命。刘老一向以廉洁奉公着称,可有些人对这个职位虎视眈眈。\" 朱棣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担忧。

\"四弟,你所说的莫非是胡惟庸?\" 朱标敏锐地察觉到了朱棣的意图。

\"李善长可是胡惟庸的老师,待会儿李善长过来推荐时,胡惟庸必定会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朱元璋神色凝重地分析道。

朱元璋、朱标和朱棣三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想法——李善长这一招可谓是老谋深算啊!他表面上推举其他官员,实际上却是在为胡惟庸铺路。这种手段虽然有些阴险,但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政治策略。

朱元璋心中暗自思忖着:“李善长啊李善长,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心思吗?不过,我现在还需要你为我所用,等北伐胜利之后再做打算吧。”

朱标则担忧地说:“父亲,我们不能让李善长这样得逞啊!如果胡惟庸当上了丞相,恐怕会对朝廷造成不小的影响。”

朱棣附和道:“是啊,父亲。胡惟庸这个人野心勃勃,如果让他掌握了大权,必定会引发更多的麻烦。”

朱元璋安慰他们道:“你们放心,我心里有数。等北伐胜利之时,就是我决定丞相人选的时候。到时候,我会亲自挑选一个合适的人来担任这个重要职务。”

朱标和朱棣听了,稍稍安心一些。他们知道父亲的智慧和决策能力,相信他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他要将目光放得更远,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局势,还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他深知,丞相一职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必须慎重对待。

而此时的李善长并不知道朱元璋等人的想法,他还沉浸在自己的计划之中,以为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设想进行。然而,他却没有料到,朱元璋早已看穿了他的把戏,只等待时机成熟,给李善长一个意外的惊喜。

“诸位听封,徐达封为中山王、汤和封为信国公、蓝玉封为凉国公,刘伯温任命为大明丞相及燕王朱棣赐予令牌。朱元璋威武霸气说出这番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