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3072466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那广袤的大明土地上,老百姓们总会满心欢喜地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然而,命运的波折总是不期而至,恶劣的天气常常成为他们丰收路上的绊脚石。有时,狂风骤雨或是电闪雷鸣会突然袭来,让辛勤劳作的人们措手不及,往往来不及收拾成熟的庄稼,一年的努力便付诸东流。
朱棣和徐妙云看在眼里,疼在心中。作为穿越者的他们,深知科技的力量能够改变这一困境。于是,他们下定决心要完善收割的方式,让百姓不再承受这种无奈的损失。希望鼓励民间老百姓创新,设计出保护专利,国家才会有真进步。
洪武年间,风和日丽,碧空如洗,在一片广袤无垠的麦田边,朱棣与徐妙云并肩而立,此时尚未到收割季节,但微风吹来,麦浪滚滚,如同一幅金色画卷展现在他们面前。
朱棣紧皱着眉头,双手负于身后,他那锐利的目光凝重地望向眼前那一望无际的麦田,沉思片刻后,语气深沉地道:“妙云,今年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落后的收割方式,让百姓们都能够轻松地迎接丰收。这就好比在黑暗中寻得了一丝曙光,虽然艰难,但充满了希望。”
徐妙云微微颔首,轻蹙蛾眉,她那双明亮的眼眸中透露出坚定之色,双手交叠放置于身前,回应道:“殿下,妾身明白,我们一定要成功。这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只要方向正确,终究能够抵达彼岸。”
朱棣转头看向身旁的徐妙云,目光中多了几分温柔与疼惜。他伸出一只手,轻轻地为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发丝,然后缓缓开口道:“妙云啊,这些日子真是辛苦你了。你原本是金枝玉叶,养尊处优,如今却要经常陪着我奔波劳累,操持一切。你就如同那高洁的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那份高贵与优雅。后世的你是一名历史老师,也不需要那么操劳。”
徐妙云微微一笑,眼中满是深情地望着朱棣,握住他的手,柔声道:“棣哥,妾身并不觉得苦。能与您并肩作战,妾身感到无比幸福。您犹如那巍峨的高山,妾身愿永远追随您的脚步,不离不弃。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后世,妾身都愿意与您相伴左右,生死相随。妾身爱您,生生世世都想和您在一起。”
朱棣听到徐妙云的话后,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深情地回应道:“妙云,你真是太好了!能有你这样的妻子,我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不过,我觉得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当初在博物馆里,当我们看到永乐皇帝和徐皇后的画像时,那种莫名的亲切感至今还历历在目。没想到,不久之后我们竟然双双穿越到了这个时代,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徐妙云听了朱棣的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她回忆起当时在博物馆里的情景,轻声说道:“棣哥,经你这么一提醒,我也想起了那时的感受。当时我看到徐皇后的画像,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熟悉感。或许我们真的是永乐皇帝和徐皇后的投胎转世吧。”说完,她忍不住笑了起来。
朱棣看着徐妙云的笑容,心中充满了爱意。他紧紧握住徐妙云的手,认真地说:“无论我们的身份如何变化,我都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不离不弃。”
徐妙云感受到朱棣的真情实意,眼眶微微湿润。她轻轻靠在朱棣的肩膀上,温柔地说:“我也是,生生世世都要和你在一起。”两人相互依偎,享受着这一刻的温馨与幸福。
从那一天起,朱棣和徐妙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收割机的研究之中。每一个夜晚,烛光摇曳的书房里,朱棣坐在桌前,专注地在纸上勾勒着收割机的草图,时而停下笔,陷入沉思。徐妙云则安静地坐在一旁,仔细地翻阅着各种书籍,寻找着可能有用的资料,不时地抬头看看朱棣,目光中满是鼓励与支持。
当朱棣为某个关键部位的设计而苦恼时,徐妙云会轻轻走到他身后,双手搭在他的肩膀上,柔声说道:“棣哥,莫要着急,咱们可以从以往的农具中寻找灵感。这就好比在茂密的森林中寻找珍贵的草药,需要耐心和细心。”说着,她拿起一本记载着古老农具的书籍,与朱棣一同探讨。
有时,两人会因为一个想法产生分歧,朱棣会激动地站起来,比划着解释自己的观点,而徐妙云也不甘示弱,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见解。但最终,他们总能在激烈的讨论中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彼此的欣赏。
白天,他们会来到工坊,亲自动手制作零件。朱棣挽起衣袖,拿着工具,对着一块木材精雕细琢,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流下,他却毫不在意。徐妙云也不闲着,她小心翼翼地测量着零件的尺寸,确保每一个都精准无误。
一次,朱棣在安装齿轮时遇到了困难,怎么也无法让齿轮顺畅地转动。他眉头紧锁,满脸的焦急。徐妙云见状,赶忙过来帮忙,她仔细观察了一番,提出:“棣哥,或许是这个齿轮的齿距不够均匀。这就像人走路的步伐不一致,自然就走不稳了。”朱棣听了,恍然大悟,按照徐妙云的建议进行调整,果然解决了问题。
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下,他们的收割机设计逐渐完善。朱棣看着堆满桌子的图纸和零件,感慨地对徐妙云说:“妙云,若没有你,这收割机不知何时才能成型。你就像那明亮的灯塔,为我指引着方向。”徐妙云微笑着回应:“棣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血。您才是那强劲的东风,带着我们一路前行。”
朱棣双手握拳,牙关紧咬,眉头紧锁,心中暗想:“既来之,则安之,一定要凭借所学让这里变得更好。”
徐妙云看了看朱棣,轻启朱唇:“棣哥,咱们得先研究出适合的收割机图纸。这如同建造一座高楼,基础必须稳固。”说话间,一双美目满是期待。
朱棣点了点头,眼神专注,若有所思道:“不错,这几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机器高效运作。这好比驾驭一匹烈马,得摸透它的脾气。”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日夜钻研。他们发明的收割机主要由切割装置、传送装置和收集装置组成。切割装置是一排锋利的刀片,通过齿轮和链条的传动,由畜力拉动快速旋转,将麦秆整齐地切断。传送装置则是一组滚轮和皮带,能将切断的麦秆迅速向后传送。而收集装置是一个宽大的容器,位于机器后方,传送过来的麦秆会直接落入其中。
一天夜里,朱棣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愁容,无奈道:“这设计真是困难重重。”
徐妙云连忙递上一杯茶,眼中满是关切,轻声安慰道:“殿下莫急,咱们一步步来。”说着,用手轻轻为朱棣按摩着肩膀。
朱棣接过茶,仰头一饮而尽,抹了抹嘴角,重新振作精神,坚定地说:“嗯,不能放弃,定要成功。”
终于,图纸完成,他们开始召集工匠制作。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工匠们对于这种新奇的设计一时难以理解,打造出的零件尺寸总是不合规格。朱棣着急地拿着图纸比划,有些许不耐烦,大声训斥道:“这尺寸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重新做!”
徐妙云在一旁轻轻拉住朱棣的衣袖,柔声道:“棣哥,莫要动怒,咱们慢慢教他们。”
材料的选择也是一大难题,原本计划使用的坚固金属稀缺,只能寻找替代材料,可替代品的强度又难以保证。徐妙云在一旁焦急地踱步,眉头紧蹙,双手绞着帕子,忧心忡忡道:“这可如何是好?”
朱棣搂住徐妙云的肩膀,安慰道:“妙云莫慌,我定会想到办法。”
还有传动装置的调试,总是出现卡顿或者动力不足的情况。朱棣亲自上阵,弄得满身油污,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依然不见成效,他愤怒地一脚踢在机器上,气得脸色通红,吼道:“怎么就这么难!”
徐妙云赶忙拉住他,轻抚他的后背,劝道:“棣哥别这样,咱们再想想办法。”
经过多次修改和试验,收割机终于初见雏形。
当朱棣将畜力与收割机连接好,一声令下,机器开始运作。锋利的刀片飞速旋转,犹如一阵旋风扫过麦田,麦秆纷纷倒下。传送装置上的滚轮和皮带紧密配合,迅速而平稳地将切断的麦秆向后传送,没有丝毫的停滞和堵塞。麦秆如同听话的士兵,有序地朝着收集装置前进。收集装置大口张开,将源源不断送来的麦秆统统容纳,没有遗漏一根。
朱棣亲自操作,当机器顺利地收割下第一片麦子时,他兴奋地大喊:“成功了!”声音响彻云霄,脸上绽放出如孩子般灿烂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满足。
徐妙云站在一旁,她美丽的眼眸中泪光闪烁,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和感动。她快步走上前去,扑进朱棣怀中,激动地说道:“棣哥,咱们做到了!”她的声音带着些许哽咽,泪水夺眶而出。
就在这时,刘伯温和徐达将军正并肩而行,商议着军国大事。他们路过这片麦田时,忽然瞧见燕王朱棣和燕王妃徐妙云紧紧相拥在一起。两人先是一愣,随即相视一笑,心领神会地决定不打扰这温馨的一刻,悄然转身离去。
在这个美好的瞬间,朱棣和徐妙云沉浸在彼此的怀抱中,感受着对方的温暖和爱意。他们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但只要有彼此相伴,一切都将变得不再困难。他们的爱情如同这片金色的麦浪一般,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永不褪色。
过了一会儿,估摸着燕王和燕王妃心情平复,刘伯温和徐达这才折返回来。徐达率先开口,爽朗地笑道:“燕王殿下,不知方才是发生了何事?让你们如此激动啊。”
朱棣笑着迎上去,说道:“岳父大人,刘老先生,快来看看我们的成果!”他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仿佛发现了稀世珍宝一般。
说着,朱棣拉着他们来到新研制的收割机旁,眼中满是自豪与兴奋。他指着那台崭新的机器,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二位请看,这就是我们的新发明——收割机!有了它,收割麦子就如同砍瓜切菜般轻松!”
刘伯温捋着胡须,饶有兴趣地观察着眼前这个新奇的玩意儿,不住地点头。他对这种机械装置颇感兴趣,认为这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一旁的徐达,则瞪大了眼睛,满脸的惊奇。他看着那锋利的刀刃和精巧的结构,不禁感叹道:“此乃何物?竟然能如此快速地收割麦子!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朱棣亲自操作起来,只见收割机在畜力的拉动下,锋利的刀片飞速旋转,所到之处麦秆纷纷倒下,就像被一阵狂风瞬间压倒。传送装置上的滚轮和皮带紧密配合,麦秆被迅速而平稳地向后传送,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有序地行进。收集装置大口张开,源源不断的麦秆乖乖地落入其中,仿佛找到了归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