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3072466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洪武年间,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其中土豆、红薯及玉米的改革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新作物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生产的种类和产量,为百姓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粮食保障。
朱元璋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成果得益于海外贸易的开展。他开始重新审视长期以来实行的禁海政策。在一个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清晨,皇宫内一座气势恢宏、装饰华丽的宫殿中,一场关乎大明未来发展的重要讨论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朱元璋高坐在金碧辉煌、雕刻精美的龙椅之上,他身着庄重威严的龙袍,头戴璀璨的皇冠,目光如炬,神色严肃而专注。殿下两侧,依次站立着刘伯温、朱标、朱棣、徐达、汤和、蓝玉等重臣,他们个个身着朝服,表情凝重,心怀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与责任。
朱元璋首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亮,充满了力量,他说道:“众爱卿们,如今土豆、红薯和玉米的引进,实在是海外贸易的功劳啊。再加上琉璃、盐务、糖果、香水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大明朝的国库逐渐充盈起来,这真是一件幸事啊!然而,禁海政策关系到我们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应该如何进行调整,才能确保我们的朝廷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呢?各位爱卿可以畅所欲言。”
这时,刘伯温轻轻捋了一下胡须,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走出队列,向皇帝恭敬地行了一个礼之后,用清朗的声音说道:“陛下,臣认为,禁海政策的调整应当循序渐进。我们可以首先在东南沿海选择少数几个港口,适当放宽贸易限制,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严格把控货品的进出口,以防止不法之徒趁机捣乱。而且还需要制定详细的律法,对于违反规定的人要严厉惩罚。”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中流露出思考之色,说道:“刘爱卿所言,谨慎妥当,然具体如何监管,还需细细思量。”
朱标紧接着上前一步,神色恭敬而诚恳地说道:“父皇,儿臣认为,在放宽贸易的同时,应加强与海外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派遣使者出访,宣扬我大明之文化与国威,吸引他国来朝,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如此,不仅能增加贸易往来,更能提升我大明在世界之地位。”
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眼,手捋着胡须,陷入了沉思之中。他仔细思考着朱标的建议,觉得这个提议确实有其可取之处,但也需要慎重考虑其中的细节和潜在风险。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开口说道:“标儿此议,颇具远见,然使者选派需谨慎,不可失了我朝体面。”他深知使者的形象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实力,如果使者的选派不当,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轻视或误解,从而影响到两国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要确保使者的能力、品德和外交技巧都符合要求,以维护明朝的形象和声誉。
朱棣挺身而出,目光坚定而沉着,心中则满是对航海事业的热忱与责任。他言辞恳切地说道:“父皇,儿臣与妙云多次深入探讨,认为航海于我大明,实乃重中之重。且不说通过海外贸易能带来丰富的物产和财富,单论开拓疆土、传播我大明之文化与声威,便意义非凡。我朝若能拥有强大的航海能力,便可与四方诸国建立紧密联系,互通有无,让天下皆知晓我大明之强盛。
就说那造船技术,若能不断改进,造出更为坚固、快速、适航的船只,便能让我大明的船队畅行无阻。比如,西洋船只在船型设计上,多采用尖底和流线型,能减少水阻,提高航行速度,其水线以下的船型多为深 v 型或球鼻艏型,这种设计在破浪时能有效降低兴波阻力,船尾还常采用方尾设计,增加航行的稳定性;而我朝传统船只平底居多,虽在近海行驶平稳,但远海航行则略显不足。所以在新船的打造上,可融合二者之长,船底适当尖翘,既能适应近海,又能在远海破浪前行。
再者,对于船帆,西洋多采用多桅多帆,诸如纵帆、横帆的搭配,可根据风向灵活调整,大大提高了受风效率。我们亦应借鉴此道,增加桅杆数量,选用坚韧且轻便的帆布,同时优化帆索系统,使船帆操控更为便捷高效。还可引入软帆技术,如百慕大帆装,提升船舶的操纵性和速度。此外,船帆的翼型设计也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弧度和弯度,能更有效地捕捉风力。
还有,在船只结构上,强化龙骨的坚固程度,使用优质的铁钉和榫卯连接,确保船体在风浪中不松散。船舱内部的隔舱设计要科学合理,采用水密隔舱技术,既能增强船只的稳定性,又便于货物分类存放和人员活动。在船舷的结构上,可采用加强筋和肋骨的组合,提高船体的强度和抗风浪能力。
对于导航技术,儿臣认为应大力培养精通天文星象和罗盘使用的人才,结合海图和地标,准确判断方位和航线。那指南针,犹如海上的明灯,指引着船只前行的方向。我们需精心研制更为精准的指南针,确保其在复杂的磁场环境中依然能准确指向。同时,对航海图的绘制也要精益求精,详细标注出各种海域的水深、暗礁、潮流等重要信息,为船队提供可靠的指引。
说到航海路线,儿臣以为可开辟数条重要航线。其一,从江浙沿海出发,经琉球群岛,抵达日本,与倭国开展贸易,互通有无;其二,向南穿越南海,经占城、暹罗,直至满剌加,获取香料、珠宝等珍贵之物;其三,远渡印度洋,前往天竺,交流文化与技艺。每条航线都需精心规划,考虑季风、洋流等自然因素,确保船队能够安全、快速地抵达目的地。
父皇,航海之事对我大明至关重要,若能精心筹划,大力发展,必能使我大明繁荣昌盛,威加四海。”
朱元璋边听边在心中权衡,既欣慰于朱棣的见识和决心,又担忧其中的风险。他面色凝重地说道:“老四,你所言虽有理,但这其中诸多变革,若有不慎,恐生乱子。航海之事,牵扯甚广,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要面临诸多未知之风险。朕不得不慎之又慎。”
朱棣赶忙回道:“父皇,儿臣深知此事重大,定会小心行事,逐步推进,绝不会冒进莽撞。儿臣愿为大明的航海事业鞠躬尽瘁,以保万无一失。”
徐达拱手说道:“燕王殿下所言极是。老臣认为,不仅要在技术和材料上下功夫,人员的调配也至关重要。造船工匠的分工需明确合理,各尽其职,更要互相协作,形成紧密的配合。每一道工序都要安排专人负责监督,确保工艺的精准无误,方能提高效率,造出精良的船只。”
朱棣微微点头,接着说道:“徐将军所言甚是。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航行的稳定性和载货量。还需组织经验丰富的航海者参与讨论,借鉴他们的实战经验,让新船更适应海上的复杂环境。每一处细节,比如船帆的材质和大小、船舱的布局,都要精心设计,不可有半分随意。”
朱元璋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赏,说道:“老四与天德说得在理,但技术改进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务必做好规划。”
徐达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走出,他的眼神坚定而自信。他抱拳说道:“陛下,老臣以为,海防之建设刻不容缓。即便调整禁海政策,加强海防依旧是重中之重。增建炮台,训练精锐水师,以防外敌趁虚而入。且要时刻警惕海上异动,确保海疆安宁。”
朱元璋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他深知海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前局势下,更需要加强海防力量以抵御外敌入侵。他对徐达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认为这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关键举措。
接着,汤和也附和道:“陛下,臣愿为加强海防尽心尽力。从海防工事的修建到士兵的训练,从武器的配备到战略的制定,每一项措施都要落到实处,不可浮于表面,敷衍了事。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不容有半点马虎。”
朱元璋看向汤和,眼中满是信任:“汤和,有你与徐达在,朕方能安心。你们二人都是朕的得力干将,朕相信你们能够做好这件事。朕会全力支持你们,提供所需的资源和人力,确保海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徐达和汤和对视一眼,彼此点了点头。他们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但也充满信心和决心。两人向朱元璋保证,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辜负皇帝的期望。
朱元璋满意地笑了笑,他知道自己可以依靠这两位忠诚的臣子来守护国家的海岸线。他相信在徐达和汤和的努力下,明朝的海防将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国家的安全将得到有效保障。
蓝玉迫不及待地说道:“陛下,臣建议先选宁波、泉州等几处繁荣港口作为试点。观察一段时间,总结经验教训,再逐步推广。同时,加强对试点港口的管理,确保贸易有序进行。”他的声音充满了兴奋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繁荣景象。
朱元璋手托下巴,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能轻率行事。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开口道:“蓝玉此议可行,但需谨慎行事。试点期间,各项事务务必谨慎处理,稍有差池,严惩不贷。”他的语气严肃而坚定,让在场众人都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
接着,朱元璋又说:“可先派使者前往各国,传达我朝通商之意,并邀请他们派遣使节前来商谈具体事宜。此外,还需加强沿海地区的军事防御,以防海盗、倭寇等外敌侵扰。”他的目光扫过众人,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决心。
最后,朱元璋强调:“此次开放海禁之事,关乎国家大计,务必慎重对待。若有任何问题或疑虑,随时向朕禀报。”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一般,让众人心安。
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随后又围绕着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贸易税收的调整方案,有人担忧海外势力的渗透,还有人建议加强对海外情报的收集。众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气氛热烈而紧张。
朱元璋认真倾听着每一位大臣的发言,时而点头表示赞同,时而提出疑问和质疑,引导着讨论的方向。整个宫殿内充斥着严肃而急切的氛围,众人皆为禁海政策的调整出谋划策,一心只为大明的繁荣富强。
经过数个时辰的深入讨论,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初步的共识和决策。朱元璋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今日之议,关乎我大明未来之发展。诸位爱卿当齐心协力,务必将各项决策落实到位,使我大明在这风云变幻之世,屹立不倒,繁荣昌盛!”
大臣们齐声高呼:“谨遵陛下旨意,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后,众人怀着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缓缓退出宫殿,准备投入到新政策的实施之中。
回去之后,朱棣与徐妙云说出了自己接下来要改进航海造船技术。朱棣与徐妙云坐在庭院中,月光如水洒在他们身上。
朱棣眉头微蹙,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缓缓开口说道:“妙云,你可知这航海之事,于我大明而言,实乃关乎国运之关键。”
徐妙云轻轻点头,温婉地回应道:“妾身深知其中利害,还望殿下详说,如今有奖励航海造船技术,接下来要有什么计划呢?”
朱棣站起身来,双手背后,语气坚定地说道:“如今我大明,虽在陆地上威名远扬,但这海洋之广阔,蕴含着无尽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航海,我们能与各国互通有无,引进新奇之物,丰富我朝百姓的生活。那海外的珍稀物产,如香料、珠宝、珍奇药材,皆可为我所用,繁荣国内市场。”
徐妙云若有所思地说道:“殿下所言极是,妾身以为,这不仅能丰富物资,还能促进贸易,充盈国库。”
朱棣微微颔首,继续说道:“妙云,你看得通透。且看那江南一带,因贸易兴盛,经济日益繁荣。若能大力发展航海,将我大明的丝绸、瓷器等精美之物远销海外,必能换回大量财富。再者,航海能拓展疆土,宣扬我大明之威德。让四方诸国皆知晓我大明之强盛,前来朝贡,尊我为宗主。”
徐妙云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说道:“殿下,妾身听闻海外亦有诸多先进技术和文化,通过航海交流,或可促进我朝之发展。”
朱棣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说道:“正是如此!若能与他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大明必将更加强盛。此外,航海还能增强海防,熟悉海情,训练出精锐的海军,保卫海疆,防范外敌入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