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6章祖母的驭人之术【1 / 1】

糖霜鸳鸯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老太太向内摆着手,让她过去:

“这孩子可怜见的,这是跟我生分了?快过来,让我看看,瞧着身上没几两肉,可惜没几日就要出嫁了。”

夏明嫣回过神来,坐了过去:“祖母,您的用心我知道,我留在府中长大,也过不了安生日子,还得连累您。”

“老家有叔父看过,舅父也常来看望,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现在我回来了,马上就是侯夫人了,您好好养着身子,以后我给您做依靠。”

“你这是报喜不报忧,让我高兴。”

朱老太太叹道,“你母亲去的时候,你父亲那个侍郎当的,不进则退,退了,咱们夏家就得回卢阳去。”

“你祖父那时病重,夏家退了,恐怕连个富户都不能安生地当下去。他就做主,让你父亲娶了殷娘。”

“殷娘这个人私心重,就怕你超过明月去,但场面上的事,你父亲的确受了楚家的扶持。那时候我没有坚持留下你,也是为着你父亲在楚家面前能顺遂些……只是苦了你。”

朱老太太喜欢夏明嫣这个孙女,可是夏庸也是她唯一的儿子,还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手心手背都是肉。

不管楚氏和楚家在不在乎夏明嫣留在元京,将她送走,都是在向他们示好,对夏家是有好处的。

朱家早年间就已败落,夏家的中馈由楚氏掌握着,留下她,把她养歪了都是轻的,谁知道能不能活到现在?

朱老太太也知道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只是她还是更愿意将当初的安排归咎到自己无能上,

“都怪我,护不住你,这身子又是个拖累……好在你很好,够勤勉,该学的都学了。也够通透,刚刚你应对的很好。”

“遇上事儿,咱们不硬碰,可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明月跟李世子的婚事其实殷娘也不是很看好,可是她想着靠着楚家,能把李世子扶起来。”

“可我瞧着这事儿未必能成,就是全了明月的心意罢了。你再忍几日,等嫁了人,就不用理她们了。”

“就是夏家这边,你也要有分寸。嫁了人,这儿就是娘家了,你可不能再那么没心没肺地往里面搭自己。想让他们夫妻心疼你?只会苦了你自己。”

别看夏庸是朱老太太的亲儿子,在这一点上她也不护着他。

夏明嫣还没回来的时候,逢年过节都给府里捎带东西,没有一件不是精心准备的,可都得到什么回应了?

不过是让管家挑些合适的东西送过去,传几句客套话,这么多年,连封书信都没写过。

朱老太太看得开,他们自己都不能对这孩子全心全意,又有什么脸面拽着孩子掏心掏肺的付出?

上一世朱老太太就这么劝过夏明嫣,可惜那时候的她傻乎乎的,一昧地想着要报答夏家的养育之恩,还想着万一哪天要靠着娘家,要她怎么做都是应该的。

就算是她在端侯府里最艰难的时候,也得想法子帮着夏明月找出路,帮着家里说服李玦去游说已故老端侯的那些老部下。

弄得她跟李玦母亲的关系特别紧张,行同禁足,中间有两年都没回过夏家。

这一回夏明嫣不傻了,她不会再为她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东西付出。

她哽咽着应了下来:“我都听祖母的,我自己过得好了,才有机会时常来看祖母。还有小娘,她照顾了我这么多年,这一回还差点搭进去。”

沈小娘原先是杨氏的陪嫁丫鬟,是个性子软弱、没主意,做事却特别细致的人,是杨氏病重时,为了让她照顾夏明嫣,才收的房。

沈小娘想到刚回府就莫名被污蔑,红了眼:“大姑娘好好的就行,妾身怎样都可以。”

朱老太太目光嘉许地看向沈小娘:“这些年辛苦你了,以后去了庄子上,也过些轻生日子。你放心,只要我这老婆子还在,就不会亏待你。”

“不过,这回你得谢大姑娘,要不是她主动放弃了李世子的婚事,那些谣言能压死你。”

“证实”了谣言,沈小娘这个“生母”就是罪魁祸首,要死。

“澄清”了谣言,沈小娘就会变成制造谣言的那个人顶罪,人们都会说她想上位想疯了,才会说自己是夏明嫣的生母。

沈小娘自然是千恩万谢,朱氏叹了口气道:“你去了庄子上也好,留在府里,还得被殷娘防着。”

“要是她想让嫣儿做什么,也能通过你来拿捏嫣儿。嫣儿说你是石女,彻底断了子嗣上的可能,还主动提出让你去庄子上避疾,是在保你。”

“等到嫣儿在钩翊侯福站稳脚,我就找个由头把你待的庄子送给她,到时候府里这些人也差不多把你忘了,你就可以帮着嫣儿打理些外面的事了。”

殷娘是楚氏的闺名,朱老太太是把夏明嫣在这件事上的功劳掰开来都说到了,这都是说给沈小娘听的。

沈小娘没有自己的子女,心底里是把夏明嫣当作自己的孩子的,有什么比得到孩子的回报更能令一个母亲欣慰呢?

沈小娘现在心里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也愧疚得天崩地裂的,她觉得夏明嫣是为了保住她才在婚事上妥协的。

其实夏明嫣和朱老太太都觉得,就算华靖离伤重不治了,嫁给他,也比嫁给李玦强。

朱老太太当然不知道夏明月重生了,在她看来无论是之前还是现在,夏明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都是看中了李玦那副俊朗的皮囊。

她对夏明月的印象就更差了一些,到底是被娇宠着长大,唉,以后的日子,但愿能如愿吧。

三人正说着话,朱老太太身边的丁嬷嬷就进来通报,说是钩翊侯府和端侯府的聘礼都送到了。

丁嬷嬷回禀时丝毫没有掩饰心中的疑惑:“说来也怪了,大姑娘是奉旨成婚,日子定的急,钩翊侯府才赶着把聘礼送过来。”

“二姑娘的婚事日子都还没定,按理说最早下个月才该送来,怎么会这么早?就怕端侯府准备得不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