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小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爹要和我们一起去轮台吗?"小安抱着比自己还高的蜂箱,金环蜂在箱顶绕出个小小的光圈。
霍祁刮了下儿子的鼻尖,铠甲下的暗袋里掉出块羊皮地图:"商道上新发现了片野杏林,等你娘亲研制出杏皮水,怕是要忙坏整个北疆的驼队了。"
晨光穿透雕花窗棂,在石案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沈芋将揉好的面胚分成小份,忽然听见系统轻响,眼前浮现半透明光幕:【叮!宿主解锁"胡麻烤饼改良配方",可融合北疆奶酒与驼乳,激活"烽烟传讯"附加效果——食肆客人食用后,可通过饼香定位十里内安全据点】。
她望着窗外渐渐散去的晨雾,远处驼铃声隐约传来。
归林居的地窖里,新酿的沙枣酒正在陶瓮里咕嘟冒泡,墙角的蜂箱传来幼蜂破茧的轻响。
小安追着金环蜂跑过庭院,霍祁蹲在廊下替他调整围裙带子,铠甲与布料相触的窸窣声里,混着胡麻籽入炉时发出的轻微爆裂声。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日子——灶台上永远有新的面团等待揉捏,系统里藏着未知的惊喜,而身边的人,永远带着风沙与花香归来。
沈芋拍了拍发烫的烤炉,面胚在铁板上渐渐鼓起,麦香混着胡麻的焦香漫出来,惊起檐角几只贪嘴的麻雀。
边疆的日头正暖,食肆的招幌在风中轻摆。
这一次,没有毒烟与危机,只有面团发酵的微甜,蜂箱里的嗡鸣,以及远处商队望见归林居炊烟时,不由自主加快的马蹄声。
驼车碾过碎石路时,轮台县的暮色正给远处雪山镀上金边。
沈芋掀开棉帘,便见“归林居分肆”的枣木招幌在风中摇晃,幌角垂着的铜铃与总店同款,却多系了串风干的沙枣——定是新掌柜按北疆习俗添的彩头。
“娘子且看,这烤包子的皮比盔甲还硬。”
守在灶前的厨子阿力木苦着脸掀开蒸笼,拳头大的面团僵在笼屉里,表皮裂着龟纹,倒像是被风沙打磨了三日的土块。
小安凑过去戳了戳,指尖立刻沾了层麸皮,忍不住扭头:“比爹爹的铠甲还难啃!”
沈芋接过面团掰成两半,指腹碾开粗糙的面芯:“揉面时没加酸浆水吧?”
她从竹篓里取出在归林居腌了七日的酸浆陶罐,浅琥珀色的液体泛着细泡,“北疆的冬麦性燥,得用沙枣树下的老浆水调和,既去腥又起酵。”
说话间已取过面盆,将半瓢酸浆水淋入麦粉,手腕翻转间揉出团莹润的面团,“看着,揉面要像哄蜂后似的,得带着三分柔劲。”
阿力木挠着后脑勺学样,面团却在掌心打滑。
小安忽然从腰间掏出个拇指大的蜂形哨子,轻轻吹响。
金环蜂群从窗外蜂箱振翅而来,绕着面团飞出螺旋轨迹,翅尖带起的气流竟让面盆里的麦粉渐渐蓬松。“蜂蜂在教你扇风呢。”
小安笑得眼睛弯成月牙,“爹爹说,打仗要懂借势,揉面也要懂借风呀!”
霍祁站在门槛边看着这幕,手按在剑柄上却忍不住轻笑。
北疆的厨子们总把面食做得像兵器,偏沈芋能让面团在蜂群振翅间生出灵性。
他转头望向街面,商队的驼铃近了,领头的商人正对着食肆招幌露出惊喜——那串风干沙枣,在旅人眼中便是“归林居必有热食”的讯号。
“去把地窖的驼乳取来。”沈芋忽然想起系统新解锁的配方,“烤包子馅儿里拌两勺驼乳,比羊奶更醇厚。”
她揭开案板下的暗格,取出块包着蜂蜡的羊皮纸,正是今早离开归林居前收到的签到奖励:【西域驼乳改良法:融雪水煮沸驼乳,加入沙枣花蜂蜜可去腥,适用于烤类面点】。
阿力木捧着陶碗回来时,驼乳还带着地窖的凉意。
沈芋将剁碎的羊肉末拌入驼乳,撒上孜然与洋葱碎,香气立刻裹着奶香漫开。
小安踮脚偷尝了口馅料,突然指着窗棂惊呼:“娘亲!蜂蜡在画图案!”
众人抬头,便见方才包裹配方的蜂蜡在窗纸上融出个模糊的麦穗纹——正是归林居的标记。
沈芋忽然想起系统提示的“烽烟传讯”效果,指尖划过窗上蜡痕,麦芒纹路竟渐渐清晰,化作条若隐若现的光带,指向西北方的安全驿站。
“这是新的食肆暗语。”
她笑着将烤包子坯子摆上铁板,面皮在热力下鼓起金黄的泡,“以后商队若在戈壁迷路,寻着带麦穗蜡印的食肆,便是找到了歇脚处。”
话音未落,系统轻响,光幕浮现:【叮!宿主改良北疆烤包子,激活“面食传讯”技能——凡归林居面食,可通过馅料香气与蜡印标记传递十里内安全坐标】。
暮色渐浓时,轮台县食肆的灶台终于飘出正经烤包子的香味。
阿力木捧着刚出炉的面点转圈,羊皮帽上的流苏跟着晃动:“原来面团里藏着蜂群的振翅声,馅料里混着驼队的奶香,这才是归林居的味道!”
小安蹲在蜂箱旁给金环蜂喂沙枣蜜,忽然听见街角传来熟悉的铜铃声——是清云县沈家食肆的伙计带着新腌的胡芹酱来了。
他蹦跳着跑去迎接,却撞上端着托盘的霍祁,瓷碗里盛着刚熬好的杏皮水,琥珀色的汤汁里浮着几瓣野杏干。
“龟兹商队送的野杏。”
霍祁递过碗,指尖擦过沈芋沾着面粉的鬓角,“他们说,这林子在雪山背阴处,百年才结果。”
沈芋啜了口杏皮水,酸甜里带着雪水的清冽,忽然看见系统光幕闪过:【检测到珍稀食材“雪顶野杏”,解锁“冰泉杏皮露”配方,饮用后可缓解高原反应,适用于西域商道】。
食肆里渐渐坐满了旅人,炭火映着烤包子的金黄,驼铃声与谈笑声混在一处。
沈芋望着窗上的麦穗蜡印,想起清云县的沈家食肆此刻应是掌灯时分,沈米或许正往火锅里添新腌的胡芹,沈豆在杂货店数蜂蜜罐子,李峰则在酱菜铺地窖检查新坛。
边疆与故乡的炊烟,就这么在系统的牵线下,连成了串在丝绸之路上的温暖坐标。
“娘亲,蜂箱要生小蜂了!”小安的呼喊打断思绪,只见蜂箱角落的王台泛着微光,幼蜂的触须正顶开蜡盖。
沈芋忽然想起归林居地窖里的新蜂巢,想起系统提示的“食牒连烽”阵法——或许下一次,当凉州卫的兵士在戈壁点燃烽火,那缕混着蜜香的炊烟里,会藏着用烤包子皮写成的平安信。
夜风捎来雪山的凉意,却吹不散灶台上的温暖。
沈芋将最后一笼烤包子端上柜台,看着商人们掰开面皮时涌出的乳香肉汁,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她与系统最妙的契约——
用食物织就网,让每个漂泊的人,都能循着麦香与蜜味,找到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