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39章 奥匈是列强?【1 / 2】

文抄列文虎克一号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全军渡河!是时候向那些刺杀陛下的塞尔维亚人降下审判了!”

1913年8月1日。

在前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总督、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的号令下,约46万奥匈帝国军队跨过德里纳河(drina)和萨瓦河(sava),对塞尔维亚王国发起进攻。

“塞尔维亚的儿郎们,你们的祖国正陷入危难!拼死奋战吧!”

塞尔维亚举全国之力,从七岁孩童到年迈长者,所有能战斗的男人皆被征召,共动员约42万兵力,在曾于巴尔干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总司令拉多米尔·普特尼克(radomir putnik)元帅指挥下,迎战奥匈军队。

最先掌握战局主动权的是奥匈军。

普特尼克原本推测奥匈军会直接渡过多瑙河,直扑贝尔格莱德。然而,奥匈参谋总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conrad von htzendorf)选择从德里纳河和萨瓦河一带的突出部发起攻势,精准击中了塞军的薄弱点。

尤其是奥匈军渡河的区域,恰好是塞尔维亚境内少有的平原,使得塞尔维亚守军难以利用地形优势防守。一旦塞军急行增援,奥匈军甚至可以反包围他们。

赫岑多夫显然打算将塞军引入圈套,然后一举围歼。

然而——

“奥匈军想把我们引入陷阱?或许我们可以反利用这一点。”

塞尔维亚总司令拉多米尔·普特尼克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

他在巴尔干战争中屡建战功,甚至被授予只有胜利将军才能获得的尊号——“沃伊沃德”(voivode),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

普特尼克没有贸然陷入奥匈军的陷阱,而是将防线后撤至平原后的河流与山区,并强行军96公里,仅用48小时便完成兵力重整。

紧接着,他率军向正在静候塞军到来的奥匈军发动了猛烈炮击。

轰!轰隆!砰!

“波蒂奥雷克司令,塞尔维亚军的攻势太猛了!这样下去,我们不仅无法反攻,反而会持续承受损失!”

“可恶!这不可能!对手只是塞尔维亚!论军力、论装备,我们都占优!为什么为什么会被他们压制?!”

原本夸下海口,扬言“两周内踏平塞尔维亚”的波蒂奥雷克,此刻已是惊慌失措。

他原本想借此一战洗刷未能保护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罪责,但现在看来,不仅无法赎罪,反倒要罪上加罪了。

从表面上看,奥匈军的实力的确远胜塞尔维亚。毕竟,哪怕奥匈帝国已经腐朽,仍然是欧洲五大列强之一,而塞尔维亚不过是个地区强国。

但实际上,奥匈军溃败自有其原因。

首先,塞尔维亚军队士气高昂,连年迈的国王彼得一世都亲自率领王子们披甲上阵,誓死保卫祖国。此外,巴尔干战争的历练使得塞军成长为欧洲不可小觑的劲旅。

反观奥匈军——

“我们为什么要和同为斯拉夫人的塞尔维亚人作战?”

“说到底,皇帝被刺杀这事,关心的也就奥地利佬和匈牙利佬罢了。”

奥匈军队中,斯拉夫裔士兵占比高达44。他们对帝国忠诚度极低,对弗朗茨·约瑟夫的复仇更是毫无兴趣。事实上,哪怕在原本的历史上,面对塞尔维亚与俄罗斯,斯拉夫裔士兵的态度也始终冷漠。

对他们而言,无论死的是大公还是皇帝,都没什么分别。

这种消极情绪,使得奥匈军内部矛盾重重。斯拉夫裔士兵随时可能倒戈投敌,导致奥匈军官完全不信任自己的部下,而士兵也更加憎恶指挥官,形成了恶性循环。

更糟糕的是,波蒂奥雷克的军事才能远远无法匹配他那炽热的复仇之心。

奥匈帝国的惨败,几乎已成定局。

“不能撤退!我们不能就这么退缩!”

“可我们的大部分兵力都已调往加利西亚对俄作战,短期内根本无法获得增援”

“没关系,第2集团军尚未完全开赴加利西亚。我去请求赫岑多夫参谋总长,让他们加入战斗!”

波蒂奥雷克意识到败局已定,急忙向赫岑多夫求援,请求正在向加利西亚进军的奥匈第2集团军投入塞尔维亚战场。

“波蒂奥雷克这家伙,是在开玩笑吗?!”

赫岑多夫听闻后,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若是调派第2集团军去塞尔维亚,那加利西亚的防御必然延误,我们将无法及时应对俄军进攻!绝对不行!”

此时,俄罗斯大军正向奥匈帝国领土加利西亚挺进。赫岑多夫亲自指挥奥匈军队集结于此,第2集团军也在其中。

一旦调离第2集团军,奥匈在加利西亚的防御将陷入危机。

然而,即便赫岑多夫态度坚决,波蒂奥雷克仍然不依不饶,三番五次请求支援。

最终,赫岑多夫在在波蒂奥雷克的再三恳求下勉强同意,而条件是“若20日之前无战果,就立即撤回第2集团军”。

“普特尼克司令,奥匈军的攻势加强了!”

“无妨,撑不了多久的。”

“那我们?”

“后撤,再反攻。如此反复,不断消耗他们的锐气,直到他们彻底崩溃!”

尽管奥匈军获得增援,攻势加强,塞尔维亚军依旧采取游击战术,反复撤退、反攻,极大地消耗了奥匈军的士气。

这场战斗之惨烈,连波蒂奥雷克都一度忘记复仇的念头,喃喃道:“这群塞尔维亚人太可怕了”

“撤退!撤退!退回河对岸!”

最终,奥匈军不堪重压,被迫放弃攻势,退回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