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oKJf4v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700章 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福祸避趋之!
可关键是帐面上应该是拔出五百万贯,可实际上库藏里只能拔出四百万贯,到地方上再层层苛扣,雁过拔毛,仅正常合理的‘损耗’就达一百万贯,还不算那些贪腐官员私下再截留的了。
最后落到实际只有二百五十万贯,其中一半都做为‘损耗’给漂没了!
所谓损耗,在明朝以后叫火耗,字面上是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实际上就是各种摊派各级官府施加的附加税。
有中枢的,也有各府道州县的,很难介定是否合理是否合法,这一块从古到今都是一笔糊涂帐,不是算不清楚,是根本就不能算清楚,是朝庭理论预算和实际地方需求中的一条模糊的弹性空间。
熟知内情的官员人都知道,这些损耗从根子上来说就缺了一大块,即有各级官府维持地方治理的硬性客观需求,也有一些官员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灰色收入。
之所以无法算清楚,归根结底,这一块从设计之初就是用来合理的将国库每年的‘赤字亏空’分解到全国各地,一地担一点,一点点儿给消化分解了。
不然,那些赤字怎么办,难道真的是朝庭去借钱补上不成,这个时代又没有银行可以印钱,更没有发债一说,要是去年亏空今年补,那今年的亏空又怎么办?
而这一块往往又因为朝庭监察不到位,给了各级官府浑水摸鱼的机会。
天下的治理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并不能像公司的财务管理那样每一分钱的用处都计算的清清楚楚,严格按照预算规划来。这些详细李言在大清的时候,就了解过一些,到了大唐,就看得更清楚了。
而李言都清白的事情,魏征就更是心知肚明了。李世民上位后,勒紧裤腰带,三年下来,也没有节省到多少钱。
虽然魏征不管户部,但他知道,朝庭积攒下来北伐突厥的钱粮折算成银钱,不会超过五百万贯。
而今仅一个飞虎军用了十多天,就折腾出来近两千万贯的巨额财富,对于李世民来说,绝对一笔无法拒绝的天文数字,有了这笔钱,无论是打仗还是善后,都绰绰有余了。
难怪最近在朝堂上,虽然群臣们不安,但李世民却是天天心情大好,仿佛卸下了一幅重担,有时还能和他们这些臣子们开开玩笑,搞了半天,是北伐的军费有了着落。
想到这里,魏征舒了一口气,即然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腐蚀案件,那他就放心了。
有李世民的背书,难怪太子殿下有恃无恐,自己真是白担心了一场。
想想也对,近两千万贯的案子,还是发生在太子亲自主持的领域里,竟然神不知鬼不觉,不但皇上不知,就连房玄龄和高士廉这些人也都选择了漠视,朝中众臣都仿佛没有发生过似的。
只有自己还傻乎乎的被蒙在鼓里
魏征没好气的将帐册往案上一丢,带着些情绪的说道:“看来,老臣是白替殿下操心了。”
“大人一番关切,承乾铭感于心。”
李言诚恳的说道:“不过,戏唱到这个份儿上,接下来,就要大人出场了,而且承乾能否安然过关,也要靠大人帮忙了。”
见魏征疑惑的神情,李言说道:“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事情能进行的这么顺利,不乏我的那些兄弟们‘支持’,若是弄不好,恐怕承乾想安然脱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哦,这话怎么说?”
魏征一愣,当即拍着胸脯慷慨道:“殿下为了大唐的千万百姓和江山社稷,不顾自身名节,冒着失掉太子之位的风险,亲自上场为国分忧。臣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只要是为了大唐江山,臣这把老骨头,就听殿下调用了。”
虽然知道以大义说服魏征并不难,但这么容易就让这个倔强的老头就范,也是李言想不到的。这只能说在魏征心中,真的是在恪守信念,以天下为重。
李言打叠起精神,向魏征介绍起了这本帐册里面的详情:“大人请看,前卫中郎将胡礼贤是中书侍郎岑文本的内侄,是蜀王一系的人;右卫中郎将周延德是工部尚书杜楚客的外甥,是魏王一系的人。”
“中卫中郎将罗恩胜是薛国公长孙顺德的女婿。”
“几部下面的郎将和校尉、旅帅等大小将校,因为财力有限,一小半都是用的他们各自所属派系的人马,一大半用的是朝中显贵大族的子弟,都是靠钱上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