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oKJf4v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就算自己右贤王部的一些人,也并非都认自己而不认汗庭。
李言原本是突厥的右贤王,那些人认同李言,就好像中原百姓对州刺史等官员的认可,不是因为这些人多少威望,而是因为这些官职是皇帝任命的。而这些官员一旦造反,和皇帝对立起来,百姓们未必会跟着他一起对抗皇帝?
李言现在只是将施罗叠架空,没有完全废黜,大量的突厥百姓还没有理由反对。
这就是威望和功德不够的原由。
李言是用了巧劲儿,靠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见识,勉强维持的一种微妙的平衡,并不稳固。
原本自己的功劳虽高,被任为右贤王,实际上就是汗国对自己功绩的一种认可。人们承认自己右贤王实至名归,并不代表会认可自己取代可汗的位置。
若是在自己的带领下,发动对外战争,而且取得重大胜利。
那这些成果就会算到自己头上,大家会觉得,在右贤王的带领下,所有人都会因此而受惠,汗国也随之扩大,新打下来的疆域,就会死心踏地的服从自己。
以前曹操不就是这么干的,潜移国祚,水到渠成。
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诸侯林立,朝庭已经在事实上失去了天下。而曹操只是借了汉帝的名头,实际上天下都是被曹操自己带兵一点点儿打下来的。
功德足够,升级的时候,才会顺理成章。
无论史书上怎么责骂曹操,都无法否定其打天下开太平的功绩,并不是篡位。
而司马氏干的就是李言现在的事情,利用被皇帝信任的时机,窃取了神器。因而对天下百姓的恩德不足以服众,是以不得不大封诸王以镇守四方,应对百姓的不满。
若是其功劳真的足够,人心归晋,其实是不用分封的。
这就是打天下和窃取天下的区别,自己现在总的算下来,功劳比司马懿要大,但又不如曹操,介于两者之间,而这些优势又会被自己汉人的身份所抵消。
李言在草原上就是一个异族,能获得一些人的支持,不过是因为他带给了那些人巨大的利益。可随着时间的延续,那些人会坐稳位置,被土着所接纳。
自己却不行,时间再长,自己都是一个异族。
倒不是说草原容不下自己,而是容不下自己做草原之主。毕竟自己汉人的身份事小,重要的是自己这个汉人,并没有强大的部族势力支持,这就显得根基空虚了。
若是自己带着几万汉人在草原上繁衍生存,一样可以坐稳可汗之位。
李言深知,这也就是草原上的百姓,处在一种最原始的奴隶制阶段,通俗来说,就是见识不足,智慧不够。要是在中原,各种文化成熟的阶段,随便几个摇鹅毛扇子的动动嘴,就能把自己给拱下去。
不说别人,李言自己就能通过动筹帷幄,轻易颠倒乾坤。
只要劝说本地的土着,选择接纳新掌权的大量中间阶层,将自己孤立起来,一同反抗,重新推举出可汗,只要新的可汗愿意承认新阶层的已得利益。
那些人很容易就背叛,投入新可汗的怀抱。
相对而言,本土可汗更能坐稳天下,也就能保持新阶层的长期利益,这正是新阶层坐稳位置后,最需要考虑的事情。
自己能给他们的都给他们了,已经落袋为安了,而后面的东西,却是自己给不了的。
而自己要想给他们长期稳定的利益,就要等阿史那景给自己生的孩子长大了。
这个孩子是李言和王族的结合,是大义名份和实际权力交集的产物,即能代表李言也能代表王族,又能被新阶层所接纳,也不会被草原人所排斥,比李言更适合掌握草原。
所以赫尔木和古仁图才会对其寄予厚望,李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经过李言的一解说,两人都被打开了思路,古仁图兴奋的说道:“大王真是厉害,之前我们不就是在一场场战争中才不断提升,有了现在这样的地位。”
“一场南侵,我们又掌握了整个汗国。”
“若是再发动一场对外战事,肯定会收获更多的好处,我赞同大王的意见。”
说完,古仁图摩拳擦掌的看着赫尔木,一幅你快点答应的模样。
赫尔木却是不慌不忙的思索起来,良久,才默默的点了点头:“我看行,咱们突厥打仗不像大唐,光准备就要好几年,草原上的局部战事几乎从来都没停止过。”
“打仗也是家常便饭,没什么大不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