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oKJf4v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玄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丰州议和之后没多久,大唐和突厥之间的联系就紧密了起来。四个互市边镇都设有锦衣卫的千户所,加强了对突厥的全面渗透。
相对应的,突厥也对大唐派出了更多的耳目,探查各种消息,不过一方面突厥人特征太过明显,在大唐活动有所不便。而且这些人受教育程度低,心思粗矿,并不善于这些细腻的工作。
最后出于李言的私心,并不想建立一个深入大唐的草原密探机构。所以,李言就动用了锦衣卫内部的通讯方式,从边地四镇了解一些需要的情报。
锦衣卫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信息网早已伸向四面八主,遍布大唐各处疆域,内部信息非常高效,随便调阅一些,就比突厥人绞尽脑汁授集到的强上千百倍。
经过几次调阅后,边镇千户所的人就把这个情况层层汇报了上来,做为锦衣卫统领,在李言消失在草原上时,王玄策就对北地加强探查,时刻注意北方异状。
当初李言出使突厥之前,曾对王玄策有过暗示,自己这次离开,时间上不会短。
当时王玄策还年轻,经验尚浅,对朝庭中的权力斗争还不是很熟悉,还真以为太子是为了考验他们。
可后来慢慢长成起来后,尤其是太子彻底消失在朝庭的视线中,锦衣卫被李世民亲自接管,王玄策也一跃成为皇帝亲信的进候,他才明白,太子离开长安的真正原因。
也明白了为什么自古以来,太子那么难以顺利接掌皇位。
根本就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这涉及到更加深层的皇帝之权和储君之权的隐隐相争。
王玄策本就十分聪慧,跟了李言一段时间,又追随了皇帝十多年。两个立场分别待下来,他早已发现,处在皇权最核心的皇帝,对任何人都不会相信。
对任何人都抱以怀疑,对任何人都有着深深的戒备。
太子若在长安,不是被皇帝利用来平衡朝臣,就是被群臣利用来制约皇权,两方都想把太子当做棋子,两方却又都不会完全信任太子,反而会极大限制太子的实力。
自古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而太子就是那个不能做贼,只能防贼的存在。
在这种艰难的局势下,就是神仙也难保不失,何况还要在这种处境待上不知道多少年?
太子高瞻远瞩,以极大的格局和视野,化被动为主动,跳出龙潭虎穴,转战外围,表面上让人难以理解,实则是十分高明的决策。
是以在所有人都以为太子失踪就是死在草原上的时候,王玄策却不那么认为。别人都以为太子弱不经风,只有他才知道,太子除了心智极高外,武力也非常人能及。
一个能开弓射中四百步外空中划过的云雀的人,就是霸王在世,尤不能及,更何况这还是太子所展现出来让自己看到的。
这样的人物,就算死,也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决不会悄无声息的殁在草原上某个无人知道的角落。
更别说,太子最善扮猪吃虎,明明拥有那么强的武力,还苟得那么厉害,哪有那么容易死的?
做为一手建立锦衣卫的太子,别人不惊动,却是一定会动用锦衣卫的。这本来就是太子建立,用来监察天下的耳目,也许本身就是为了出现这种情况准备的。
可是这一等,就是五六年没有半点音讯。
一开始,王玄策受到朝庭大势的影响,有些着急,后来慢慢的就稳了下来。当他察觉朝中有更多的势力派出人手去往草原,而这些人有很多都不怀好意。
他就明白了,为什么太子不和大唐联系。
随时时间的推移,王玄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心思细密,他相信,太子不联系自己,那只能说明,他对于自己能否配合他,有所疑虑,并不放心。
在这种鞭策下,王玄策疯狂的学习、进步、接手更多案件、办理更多差使,用以提升自己。
他知道,自己在明,太子在暗,只要自己的能力达到殿下的期望,殿下一定会联系自己的。
果然,丰州议和之后,北方四镇的锦衣卫千户所开始有人调阅资料,动用的暗号和身份信息,正是李言和王玄策曾经约定过的,那时候王玄策就心中大定。
以为没过多久,太子就会主动联系自己。
谁知这一等,又是七八年,太子并没有联系自己,只是那个约定的身份信息还是每隔一段时间,查阅一些资料,偶尔也会下一些任务,请求锦衣卫内部予以配合。
不过,这些任务并没有给大唐带来任何危险和隐患,王玄策就知道了,这个渠道的另一端,就是太子殿下。
(本章完)